第五章、新时期文学目的和要求1、识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595124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新时期文学目的和要求1、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五章、新时期文学目的和要求1、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五章、新时期文学目的和要求1、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五章、新时期文学目的和要求1、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五章、新时期文学目的和要求1、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新时期文学目的和要求1、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新时期文学目的和要求1、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新时期文学目的和要求:1、识记“第四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 思潮” 等的慨念和内 涵。2、了解新时期文学的特点3、了解新时期的诗歌、小说、散文、话剧的创作及作家作品4、 作品分析三、 教学过程 (一) 1、第四次文代会:全称“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 会”,1979年10月30至11月6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旨在进一步 解放文艺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更好地为“四化” 服务。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祝辞,指出实现四个 现代化是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 千秋大业,文艺在其中应该在“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

2、方面的需 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方面负担重 要责任;“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 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继续坚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 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 付论”。周扬作了题为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 艺的报告。大会总结了建国30年来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 第四次文代会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新 的共识,起到了解放思想、解放文艺生产力的作用, 是我国文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伤痕文学”:当代

3、重要的文学潮流。1977年末至 1979年间,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滥觞,文坛 上涌现出一批直面人生苦难,对十年“文革”浩劫进行 血泪控诉,揭露极“左”路线给人们精神上的内伤的作 品,形成一股潮流,被称之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品 有卢新华的伤痕。刘新武的班主任、从维熙 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陈国 凯的代价,苏叔阳 的丹心谱、贺国甫的于无声处,巴金的怀 念萧珊。3、 “反思文学”:当代文学潮流。在“伤痕文学”的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恢复了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精 神,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观察和思考过去的教训, 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再认识、再评价,扩展和深化了文 学的历史内容,在题材开拓、思想主题深化、人物塑

4、 造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取得较突出成绩。代表性作品有 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 、张贤亮的灵与肉等小说。 4、“改革文学”:当代文学潮流。70年代末开始,以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出现了大批反映 我国建设四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阻力的小说 ,这些作品及时而敏锐地触及改革事业中的实现问题 ,塑造了一批建设开拓者的新形象,表现了改革的艰难和希望,反映了我国历史转折期纷纭 的社会生活。代表性作品有蒋子龙的改革系列小说 ,以及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水运宪的祸起萧 墙等小说。5、“新诗潮”:当代诗歌的一种潮流。70年代末80年代 初活跃于诗坛,其诗作被称为“朦胧诗”,在当时引 起过广泛的

5、论争。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倾向上注重主观抒情,追求自我价值,具有代 表倾向;艺术表现上注重写意,不主张直接表达思 想感情,而是多用暗示获得某种象征效果,尤其注 意用新奇的意想来含蓄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因此 诗作内涵大多丰富多义,带有某种朦胧色调。代表 诗人有舒婷、江河等。 (二)、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1、1、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题材走向多 样,表现形式上不断探索创新,涌现了一批思想感情 和艺术形式俱佳的优秀诗作;先后出现的“复出的诗 人”、“朦胧诗”、“后新诗潮”和“新乡土诗”等重要的 创作群体。 (1)“复出的诗人”: a: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诗人,如艾青、公

6、刘 、白 桦、流沙河、邵燕祥等。 b:有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株连的诗人,如 绿原、牛汉、冀仿、曾卓、彭燕郊等。 C:也有因偏狭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氛围而被迫离开诗坛 的诗人,如蔡其矫、辛笛、郑敏、陈敬容、唐等。在70年代后期,他们重新走上诗坛,纷纷把自己历 经坎坷的感受投射到“归来”之后的创作中,表现出不 少共同的倾向,如“归来”的中心主题,“自叙传”色彩 ,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色彩等。代表作有 鱼化石、盆景(艾青),重读圣经( 绿原),哎,大森林(公刘),假如生活重新 开头(邵燕祥),故园六咏(流沙河),玉 华洞(蔡其矫),悬崖边的树(曾卓)等,这 些诗或记述苦难的历程,或抒发

7、“归来”的喜悦,或托 物言志,借景抒情,既闪烁着信念不灭的火花,又凝 聚着历史的沧桑,表现了诗歌实现主义精神的发展与 深化。(2)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批新人在诗坛崛起。 他们不满足于旧的诗歌程式,寻求新的诗美原则, 以期表达复杂的感情与独特的个性;他们大胆借鉴 西方现代诗的诗艺,掀起新诗潮,创作了一批具有 新的审美特征的诗,代表作有祖国呵,我亲爱的 祖国、双桅船(舒婷),雪白的墙、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纪念碑( 江河),老虎(王燕生),我感到了阳光 (王小妮)等。 (3)80年代中期,诗坛出现了所谓“后新诗潮”,代 表作有第二道假门(周佐佑)、三原色( 车前子)、天鹅之死(欧阳

8、江河)等。“新生代 ”诗作者由于理论的幼稚与实践的脱节,佳作不多,“后新诗潮”也很快便悄然退 (4)另一些默默耕耘的诗人提出了“乡土化、民族化 、大众化”的主张,这便是丁庆友、林染、丁可、臧 棣、胡鹏等年轻诗人。他们用现代人的目光观照迅速 变化的农村和城镇,以发展的视角展现中华民族的心 理状态、道德规范,民俗风情,抒写中华民族勤劳、 勇敢、坚韧、奋发图强、变革进取等品质,并且运用 劳动人民口语为主的民族语言、民族形式以及人民大 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同时又借鉴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某些表现手段,形成“ 新乡土诗”。代表作有丁庆友的组诗忆念那一片泥 土、丁可的组诗南方,田野的

9、风,胡鹏的大 地上生长出我的一组短歌,李瑛的组诗山草青青 等,它们是现实主义的,但又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反映现实,展现新时期农民的变 革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开放意识,透过生生 不已的生活表象去追溯农民命运的艰辛历程,进而从 中去体现土地般厚重的乡土精神。 (三)、新时期小说创作 1、小说创作以“伤痕文学”发端,“反思文学”、“改革 文学紧随其后,标志着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深 化;继后的“文化寻根小说”注重构建小说的“民族品 格”,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写实主义”表现出现实 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的趋向;“文学是人学”的命题重 新得到公认;王蒙的创作体现了复杂的生活对表现形 式的新要求。(

10、1)刘心武的班主任,“伤痕小说”潮流。代 表作还有弦上的梦(宗璞)、大墙下的红玉 兰(从维熙)、代价(陈国凯)、许茂和 他的女儿们(叶辛)等。 (2)天云山传奇(鲁彦周)把反思内容追溯 到“反右”斗争和大跃进年代;李顺大造屋(高 晓声)、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等 (3)1979年夏,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了“ 改革文学”的先河,另外有沉重的翅膀(张洁 )、祸起萧墙(水运宪)、腊月正月(贾 平凹)、新星(柯云路)等。 (四)新时期散文创作 1、新时期散文的复苏以“挽悼性散文”为标志;随后 抒情散文蓬勃兴起;90年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将新 时期散文推向新的境界;报告文学显示出崭新风貌 ,在题材内

11、容上向深广的生活领域突进,艺术表现 上呈现“小说化”、“散文化”的走向;80年代后期“宏 观全景式”的报告文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类 是悼念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如追念毛泽东的 临江楼记(何为),怀念周恩来的最后的时 刻(巴金),忆念朱德将军的巍巍太行山( 刘白羽),痛悼陶铸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 斯亮)以及彭大将军回故乡(翟禹钟)等。另 一类是悼念被“四人帮”和极“左”路线迫害致死的1、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及其他革命同志的,如 巴金怀念萧珊、金山悼孙维世的莫将血恨付 秋风、黄宗英忆上官云珠的星、丁一岚的 忆邓拓、楼适夷的痛悼傅雷等。 2、继挽悼散文潮之后,老作家的回忆散文,代表作 品

12、有孙犁的,耕堂读书记、萧乾的一本褪色 的像册、杨降的干校六记、丁玲的牛棚小 记等。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则以其思想的敏锐和 形式的新颖而透出特有的生气。贾平凹的丑石 、赵丽宏的小鸟,你飞向何方、张抗抗的地 下森林断想、张洁的拣麦穗、王友勤的末 名湖,你听我说、曹明华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 记等。3、报告文学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高山与平 原(理由),蔡希陶的生命之树常绿。4、80年代中期以后,部分作家的报告文学由“小说 化”、“散文化”转向“学术化”、“思辨型”,热点由写 人物转向写问题写事件,拓展了报告文学的艺术思 维空间,出现了“宏观全景式”报告文学,作品强调 信息量和思辨性,融入了历史学、政治学、

13、经济学 、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种思维方式,渗透 着历史意识、忧患意识、批判意识等诸多观念,出 现了“非文学化”、“非艺术化”的作品,代表作有 唐山大地震(钱纲)、中国农民大趋势(李 延 1、国)、土地与土皇帝(麦天枢)、中国 的“小皇帝”(涵逸)、国(霍达)、世界 大串连(胡平)等。(五)新时期话剧创作 1、新时期的话剧创作的特点是对题材的开拓,对形 式的探索敏锐反映现实,塑造新的人物。新时期话剧 创作是在揭批“四人帮”的高潮中催生的。1977年夏秋 之间,揭露批判“四人帮”的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 候(金振家、王景愚)和反映贺龙与党内“左”倾机 会主义者斗争的曙光(白桦)相继问世,鸣响了

14、 新时期话剧创作的第一声号角,预示了揭批“四人帮” 、歌颂老一代革命家两大创作潮流的到来。1978年9 月,在“天安门事件”正式平反之前,上海工人文化宫 业余话剧团演出了于无声处(宗福先、贺国甫) ,讴歌了与“四人帮”斗争的“四五”英雄,引起了巨大 的社会反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丹心谱( 苏叔阳)则通过医务工作者1、 研究新药过程中的斗争,赞颂了一片丹心为人民 的周恩来。 2、戏剧创作:首先是恢复和发扬了我国戏剧艺术的 现实主义传统,敏锐反映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人 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以于无声处等剧作为先行 ,各种“社会问题剧”和以改革为题材的剧作应运而生 ,如报春花(崔德志),未来的召

15、唤(赵梓 雄),血,总是热的(宗福先、贺国甫),权 与法(刑树勋),救救她(赵国庆);第二, 剧作题材不仅突破了文革十年“四人帮”所设置的禁区 ,而且也深入到“文革”前十七年所没有接触到的领域 ,秋收霹雳(赵寰)、报童(邵冲飞等)、 西安事变(程士荣等)、东进!东进!(所云平)、陈毅市长等,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 了毛泽东、周恩来、陈毅、朱德、贺龙、彭德怀等老 一辈革命家的形象;第三,本时期剧作在塑造人物形 象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不仅数量和品种增加,而 且着力塑造了向“四化”进军的新人;努力克服了单一 化、类型化、公式化,概念化等缺点,注意多侧面多 层次表现人物,开掘人物丰满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屏弃了简单地把人物划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 的排列组合,对号入座的模 1、 式,注意表现 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人物关系的复杂性;除了歌颂英 雄人物、鞭笞社会渣滓外,还浓墨重彩地塑造普通人 物和小人物形象,丰富了新时期舞台人物画廊。3、进入80年代以后,在戏剧结构上,探索戏剧打 破“三一律”(时间、情节、地点的整一)的传统模 式,采用了多种多样的结构方式;在刻画人物形象 方面,探索性剧作不再满足于表现人物的外部行为 ,而致力于人物深层心理的开掘,淡化和虚化清洁 ,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少剧作借鉴了西方现代 派戏剧艺术直喻、象征、变形、夸张等手段,强化 审美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加深了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