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与脱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593229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与脱壳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四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与脱壳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四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与脱壳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四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与脱壳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四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与脱壳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与脱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与脱壳(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病毒的吸附、侵入与脱壳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病 毒 的 复 制 过 程v在病毒感染细胞之后的一个短时间内,病毒完 全消失,直至感染数小时后子代病毒出现为止, 这阶段称为隐蔽期,一般持续2-12h。v病毒的感染首先依赖于病毒吸附蛋白对细胞表 面受体的吸附,随后发生的病毒的侵入和脱壳也 同病毒感染成功与否密切相关。 6大类型: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单正链RNA病毒单负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 区域:DNA病毒 核内(除痘病毒)RNA病毒 胞质(除流感病毒及 部分副粘病毒)v病毒吸附: 病毒表面特异性的吸附蛋白与敏感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吸附是启动病 毒感染的第一步

2、,它也是决定病毒感染成功与否 的关键环节。第一节 病毒的吸附Adsorption(几分至几十分钟)影响病毒吸附的条件v1.病毒吸附蛋白v2.病毒的细胞受体v3.环境因素一. 病毒的吸附蛋白v病毒吸附蛋白(VAP)一般由衣壳蛋白或包膜上的 糖蛋白突起充当。T偶数噬菌体尾部的尾丝蛋白X174噬菌体的纤维突起即H蛋白。v1.无包膜动物病毒。腺病毒的吸附蛋白是二十面体壳体五邻体纤维,多 瘤病毒的吸附蛋白是壳体蛋白VP1。v2.有包膜动物病毒。如副粘病毒的HN糖蛋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 )糖蛋白,疱疹病毒的gpB糖蛋白等。 v病毒的细胞受体:是指能够与病毒吸附蛋白产生 特异性结合,介导病毒侵入细胞,

3、启动病毒感染 的细胞表面位点, 称为病毒的细胞受体。病毒 的细胞受体也称为病毒受体。病毒受体决定了病 毒的宿主谱,组织细胞的嗜亲性,并影响病毒的 致病性。二 . 病毒的细胞受体v病毒受体根据结构可分为细胞受体单位和细胞受体 位点。 v1.细胞受体单位 v是指能够识别一个病毒吸附蛋白的细胞分子。通常 一个细胞受体单位可以由几个亚基单位构成,其活 性依赖于分子的空间结构。v大多数噬菌体的细胞受体单位在细菌细胞壁上。如噬菌体SP-50的细胞受体单位为磷壁酸分子;T3、T4噬菌体的细胞受体单位为缺乏0抗原的脂多糖分子;T5噬菌体的细胞受体单位为脂多糖脂蛋白复合物。噬菌体的受体单位v有的噬菌体的受体单位

4、在菌毛、鞭毛和荚膜上。如噬菌体X的受体在沙门氏菌的运动鞭毛上;ssDNA噬菌体f1、M13 和ssRNA噬菌体R17、S2、等的受体在大肠杆菌F+、HFR菌株的性纤毛上。v大部分动物病毒的细胞受体单位是镶嵌在细胞膜的脂 质双分子层中的糖蛋白。 v动物病毒的细胞受体不仅与病毒吸附和侵入有关,而 且还有重要的细胞生物学功能,如狂犬病毒的受体是 乙酰胆碱受体;HIV的受体是CD4抗原;呼肠孤病毒3 型的受体为肾上腺素受体。动物病毒的受体单位v2.细胞受体位点v概念: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受体单位组成,并能有效地结合一个病毒粒子的细胞表面结构称为细胞受体位点。由于病毒细胞受体位点往往是由几个受体单 位构成,

5、因而受体位点的结合特性是多价的,并且 对病毒粒子的结合力远远大于细胞受体单位。v(1)受体位点是通过受体单位与病毒吸附蛋白分子 相互作用,并由受体单位聚集形成的。这是因为病 毒粒子表面有许多相同的吸附蛋白分子,它们都能 够识别和结合细胞受体分子。v(2)由于受体位点与吸附蛋白的结合是多价的,牢 固的,因而病毒粒子在细胞受体位点上的结合是不 可逆的。v病毒的细胞受体具有种系和组织特异性,一些不同 种系动物的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的病毒受体,病毒受 体的种系决定了病毒的宿主谱,如多瘤病毒受体存 在于小鼠细胞上,故多瘤病毒只能感染小鼠。v动物的不同组织细胞上可能存在不同的病毒受体, 从而决定了病毒的组织细

6、胞嗜亲性。如HIV可感染 具有CD4抗原的T辅助性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而不能感染无CD4抗原的其他细胞。vRossmann提出了峡谷假说,认为病毒吸附蛋白的受 体结合区域是一个凹形的口袋或峡谷,而细胞受体 正好与这个峡谷区相匹配,类似锁与钥匙的关系。 在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过程中存在有氢键 、离子间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的作用。三. 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的机制v1.可逆性吸附v病毒粒子对细胞受体的最初吸附是可逆性的,这种吸附主要是由病毒粒子与细胞表面的静电引力引起 的,并未产生病毒吸附蛋白和细胞受体之间的化学键结合,因此这种吸附易受环境中的PH影响,是不 稳定的、可逆的。v特点

7、: 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吸附 与细胞和病毒的浓度成正比 与溶液中的Ca2+、Mg2+和Na+等离子有关 单纯的稀释或冲洗以及应用抗病毒血清或高浓度的 盐类和一定的pH环境都可使病毒重新解脱。解脱的病毒具备感染性。v2.不可逆性吸附v病毒吸附的第二阶段属于不可逆性吸附,其实质是病毒的吸附蛋白和细胞表面受体之间发生了牢固的化学键反应,同时伴随有病毒粒子结构上的显著变 化。因此病毒粒子一旦形成不可逆性吸附,就不能 从细胞的表面洗脱下来,这一阶段具有特异性、不 可逆性。v特点: 是特异性的吸附 通过外力作用使病毒解吸,病毒不再具备感染性 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决定了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 不同病毒完成吸附所需时间

8、不一样,但大多数病毒 可以在1h之内完成吸附过程 并非所有的病毒都有这2个阶段v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一般可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完 成,如西方型马脑炎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其 30分钟的吸附率达到了85%;狂犬病毒感染BHK-21 细胞,也可在30分钟内完成吸附。因此在病毒感染 实验中,通常病毒只作用于细胞30-60 分钟,便可 以达到吸附的目的。3.影响病毒吸附的环境因素v病毒吸附过程除了受病毒的吸附蛋白和特异性的 细胞受体带电荷状态和分子结构影响外,还受许 多环境因素影响:v1)温度:一般在0-37范围内温度越高,病毒吸 附效率也越高,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vA. 温度越高,病毒吸附蛋白

9、与细胞受体之间的碰撞次数愈多,病毒粒子在细胞表面吸附的机会也越 大;vB.温度越高,细胞膜中脂质分子的运动越快,其中 蛋白质分子的迁移也更加频繁,结果是整个膜的流 动性大大增加,这样受体分子更容易向一个区域聚 集形成所谓的受体区或受体位点,从而与病毒粒子 产生多价结合。2)离子:细胞受体蛋白和病毒吸附蛋白均趋于带负 电荷,因此它们通常是互折的,只有一定的阳离子环境下,病毒粒子才能形成对细胞的吸附,例 如一价阳离子Na+、K+、可使脊髓灰质炎病毒、腺 病毒、流感病毒产生最大量的吸附,二价阳离子 Ca2+、Mg2+则能促进噬菌体吸附。v3)PH值:PH值的高低也会影响病毒的吸附,是 由于PH的高低

10、能够病毒粒子和细胞表面基团电荷 的改变。v4)其他因素:某些糖基分子可以与细胞受体相互 作用,从而对病毒产生竞争性结合抑制;脂质分子 与病毒粒子相互作用可以遮蔽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 受体结合,因而使病毒感染难以发生。第二节 病毒的侵入v侵入是感染的第二阶段。v所谓病毒侵入是指病毒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v有4种不同的方式:注射式、细胞内吞、膜融合以 及其他特殊的侵入方式。v一.注射式侵入v一般为有尾噬菌体的侵入方式。当有尾噬菌体侵入时,它往往通过其尾部收缩将衣壳内的DNA基因注 入宿主细胞内,T偶数噬菌体如T2、T4就是以这种 方式进入细胞的。v二.细胞内吞v细胞内吞: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动

11、物病毒的侵入方式 ,是细胞膜先将病毒粒子包裹,再经膜内陷形成 吞噬泡,从而使病毒粒子进入细胞质中,又称为 病毒入胞。v流感病毒、痘病毒、腺病毒等病毒,都能以这种 方式侵入细胞。v许多有包膜病毒和无包膜动物病毒都可以借助此方 式侵入宿主细胞。病毒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后 ,其含有病毒粒子的吞噬泡可以移向合适的细胞器 ,并与细胞器如溶酶体的膜相融合而释放出病毒粒 子,再进一步脱壳释放出病毒核酸基因组。v形成的吞噬泡有几种不同的命运:v(1)吞噬泡依然存在细胞质中,不与溶酶体结合,这样病毒的侵染活性就被吞噬泡所遮蔽;v(2)吞噬泡与溶酶体结合,病毒粒子进入溶酶体 和被彻底酶解;v(3)病毒粒子在吞噬

12、泡与溶酶体结合前,以某种 机制逸出吞噬泡;v(4)病毒粒子由于吞噬泡与溶酶体结合,其衣壳被消化释放出病毒基因组进入细胞质中;v(5)吞噬泡移到病毒脱壳的部位(胞质或胞核), 然后病毒粒子从中逸出再行脱壳;v(6)吞噬泡移到细胞膜附近,经与细胞膜融合而将病毒粒子重新释放到细胞外。通常病毒粒子的具体命运可能是由病毒本身的特性 和受体的特性决定的。v三.膜融合v是指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主要出现在有 包膜病毒的侵入过程中,借助病毒包膜和细胞膜脂 质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某些蛋白因子的参与,使 得病毒包膜和细胞膜发生融合,形成融合泡,继而 病毒侵入细胞。v在膜融合过程中,病毒包膜和细胞膜都会发生一

13、定 的变化,如细胞膜的流动性改变;在病毒包膜糖蛋 白的影响下,细胞膜上一些蛋白分子产生聚集,主 要是病毒受体迁移形成受体位点或受体区;细胞膜 上的脂质分子重排以及病毒包膜和细胞膜脂质分子 发生交换。 v四. 直接侵入v病毒直接侵入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v(1)部分病毒粒子可直接侵入宿主细胞,如脊髓 灰质炎病毒、腺病毒,并不采取细胞内吞或膜融合 的方式侵入,而是直接进入宿主细胞 ,其机理仍 不明了。v(2)许多无包膜病毒通过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结 合后,其宿主细胞膜的流动性可引起病毒衣壳蛋白 的重排和构型变化,加之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的水解 酶的作用,从而导致病毒粒子释放核酸进入细胞质 中,结果病

14、毒衣壳仍然留在细胞膜外。这一过程实 际上是将病毒侵入和脱壳融为一体。v(3)其他特殊方式。植物病毒迄今未发现有特异 性细胞受体,它们通过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上的小伤 口或天然存在的外壁孔侵入细胞,也可通过植物细 胞之间的胞间连丝而侵入细胞,或者通过昆虫的口 器侵入细胞。v许多病毒并非仅有一种侵入方式,而是几种可能的 侵入方式并存,如流感病毒和痘病毒,即能以细胞 内吞的方式,也能以膜融合的方式侵入细胞。第三节 病毒的脱壳v病毒脱壳是指病毒感染性核酸从衣壳内释放出来的 过程。有包膜病毒脱壳和无包膜病脱壳的方式随不 同病毒而异。v病毒脱壳后,其裸露的核酸通常对核酸酶是敏感的 。v腺病毒、乳头瘤病毒、多瘤

15、病毒、逆转录病毒脱壳 后,其核酸并不完全裸露,而是与一些特异的病毒 蛋白或细胞蛋白连接在一起,以抵抗核酸酶的降解 作用,如小RNA病毒脱壳后,其RNA基因组5端共价 连接有病毒蛋白VPg。v(1)有些无包膜病毒如小RNA病毒、有尾噬菌体等可 以直接在细胞膜或细胞壁表面进行脱壳。例如小 RNA病毒的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后,随即引起 其病毒粒子发生结构改变和衣壳膨胀,病毒衣壳与 细胞膜相互作用构成膜通道,并由这一通道释放病 毒RNA到细胞质中,因此小RNA病毒的脱壳与侵入是 同步进行的 。v(2)也有一些无包膜病毒的脱壳不是一步完成的, 如呼肠孤病毒粒子具有双层衣壳,当病毒经细胞内 吞作用进入细

16、胞后,首先被溶酶体中的酶水解脱掉 外衣壳,形成中间次病毒颗粒(ISVP),然后ISVP 进一步脱壳生成病毒核心。v(3)腺病毒的侵入和脱壳过程也不是一次完成的, 其病毒粒子通过细胞内吞方式进入内吞泡或内体后 ,起初腺病毒粒子在内吞泡或内体性溶酶体中脱去 五邻体纤维蛋白、五邻体周围蛋白和五邻体基底蛋 白,v一旦这些病毒蛋白从腺病毒粒子上脱去后,病毒粒 子的结构便会发生改变,即由二十面体变为球形颗 粒,接着病毒粒子由内吞泡或内体性溶酶体进入细 胞质中,并且在细胞质中进一步脱去六邻体相关蛋 白,最后六邻体相关蛋白与病毒核心分离。v(4)有包膜病毒以膜融合方式侵入细胞质后,只剩 下核衣壳。核衣壳被移至脱壳部位,并在细胞蛋白 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脱去衣壳。若有包膜病毒以细胞 内吞方式侵入细胞,其吞噬泡内的病毒粒子首先可 以经过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而进入溶酶体内,然后 在溶酶体酶的消化作用下脱去核衣壳。v(5)一些在细胞核内复制的有包膜DNA病毒如疱疹病 毒的核衣壳需要先进入细胞核内,再进一步在细胞 酶的作用下脱去衣壳。在有包膜病毒中,痘病毒的 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