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593160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第十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第十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第十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第十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优秀成份,构成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张岱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第十章 中国传

2、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许思园在论中国文化二题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 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杨宪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一文中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刘纲纪在略论中国民族精神一文中认为,中国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四个方面。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财富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

3、人生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而使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意义实现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 ? )。弘毅,朱子注云:“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情操,勤于学习,努力工作,为报效祖国与造福人民而不懈奋斗

5、。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史记.太史公自序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乃,于是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反映了中华 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

6、不拔的意志。“大禹治水”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典范。大禹治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 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鞠躬尽瘁,不息奋争。诸如“剑外忽传收蓟j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式的激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式的感慨;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陆游:示儿)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精神。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第一章开篇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时人的内

8、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 “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 贵和持中,实践

9、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 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 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 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10、。 折中致和 。就是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 就是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所以综合起来, 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 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 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因时 制宜,与时俱进。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尚气节的民族。已成为人们心理素质内容之一的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等人生价值准则,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与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

11、难。松有风骨雪难摧, 人有气节最可贵。 孔子推崇“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 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说:“志士 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说,有志的仁义之士,没有为求生而伤害 仁德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就仁义的。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所说的气,类似我们通常说的“勇气”、“正气”、或“理直气壮”之气,是指表现于肉体活动或实际行动中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是靠义与道的配合而形成,另一方面,还要靠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战国时,孟子就提出了大丈夫要“养浩然之气”。后

12、来,儒家学说将“气”与表示身份地位的“节”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气节观。气是一个人的奋发之态和豪放精神;节是一个人的本分,不该超越的不能超越,不该丧失的不能丧失。这两者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几千年中基本的操守与品格。这是中国文化中除了“仁义”最有价值的内涵。 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贱不能移”的人格(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

13、子告子上意思为: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 正义,也是我所喜欢的, 这两样(如果)不能同时得到。 我宁愿舍去生命而去求得正义。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 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 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 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 体含义也不同。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 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 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 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苏武牧羊,不辱使命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动故事之一。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

14、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gu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苏武担心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对卫律的行径痛加斥责:“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 年,“杖汉节

15、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o尽落”。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汉书苏武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 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 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 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 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 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 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

16、出来了。他写的有名 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 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 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并将继续影响一代 又一代的中国人。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 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毛泽东)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 辈。 嚼jio得菜根,百事可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人对“气节“品质中坚忍不拔、不屈不挠、遗世清高的特性最普遍的联 想就是青松。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司马迁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深意,所以在评论伯夷时就说:“岁寒 ,然后知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