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林秀梅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591018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林秀梅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林秀梅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林秀梅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林秀梅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林秀梅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林秀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林秀梅(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美)罗森塔尔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正门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 (ARBEIT MACHT FREI) 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背景简介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 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 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 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 上的佳作。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 1940年4月27 日, 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 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 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 二战

2、结束时, 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 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 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 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 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 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 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一格,每夜 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女性“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 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集中营里的万人

3、坑字词v婆娑v嬉笑v噩梦v纳粹v剥光v撰写v步履v焚尸炉v废墟v雏菊花v窒息v祷告整体感知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 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一、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 (13)二、背景:引 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 辛可怕的历史(46)三、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四、结语: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6)请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 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 是落在什么上面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者的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参观产生观察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 看见了什么?他们的感受 和反应是什么?

4、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 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 “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 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 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罪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 人发指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人们对他说

5、,这是 小的,还有一个更大 的。”毒气室遇难者的鞋子遇难者的鞋子“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停下脚步,浑身发抖。”集中营的囚房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 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 睡觉”“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 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部分死难者的照片深层分析1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这篇新闻与我 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 不同。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主要还是 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 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

6、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 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2、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 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 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内容上:不管法西斯多么猖狂仍旧会灭亡,乌云遮不住太阳。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3、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表达了作者对 自由、和平与祥和的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向往。同时,也是为了。同时,也是为了 提醒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

7、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 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合作探究: “没有什么新闻”关于奥斯维辛当 时人们早就了解了它的很多东西。为什么又要写非写不可,以祭奠亡 灵,揭露罪恶。第一次:承上启下。 第二次: 呼应前文,突出了文章主题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 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 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 “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 易找到我了。” 由此情景,你 能联想到我们中 华民族所遭受的 深重苦难吗?拓展延伸日军活埋小孩日军把无辜的中国人反

8、绑双臂枪 杀后,掷入城郊池塘。日军把中国人当作“活靶” 记住历史, 不要记住仇恨已故南京 大屠杀幸存者李 秀英的遗言德国总理 勃兰特在波兰下跪日本首相 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忘记过去,(列宁)作为中学生的我 们,应该怎么做呢?就意味着背叛珍爱和平 反对战争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 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 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 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 什么呢? 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 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请你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 一下她的内心活动。找出:参观者的行动和神情v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v他们的步履逐渐得放慢了

9、下来v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v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 叫不出来v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退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 十字。v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v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 员说:“够了”v提问:写参观者的行动和神情,说明了什么?描写参观者行动和神情的目的v今天作为一个参观者,看到这情景都万 分惊惧,无法忍受,那么当年的景象又 该是何等的触目惊心!当年的纳粹又是 残暴的何种程度!人们的感情变化,从 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纳粹的暴行 惨绝人寰,令人发指!v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v问: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 微笑着在想着什么,

10、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姑娘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v答:姑娘在想什么,读者可以尽情地想象,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姑娘身上处处闪 耀着人性的美,尤其是她那温和的微笑,更 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这却被纳粹给撕得 粉碎。这微笑不正是对纳粹的控诉吗?v v 关于练习v、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 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 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 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 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 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 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

11、料; 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 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 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 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 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 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v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 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 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 ?请谈谈你的看法。v 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 道”“零度写作” ”(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 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 访问时的感

12、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 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 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 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v、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语句的内涵。v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 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答: “不列颠尼亚”号与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 鲜明的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 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 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将回到祖国的怀 抱。v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答: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 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 征军强占了

13、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 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暗含着历史 和现实的对比。 v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 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 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v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 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 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 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 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 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 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 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v

14、对另外一些人说来,这样一个事实使 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 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 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 摆在一起,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 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 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 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还有一个不能忘记的故事 v二战时,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 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 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 断减少。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 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 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

15、了, 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 ,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 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 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v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 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 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 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 回来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 ,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 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 吹拂。v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 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小女孩没有等 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 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 刑场

16、。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 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 ,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 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 v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 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 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 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 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 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 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 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 ,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 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 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v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 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 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 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