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山东省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586848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山东省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山东省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山东省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山东省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山东省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山东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山东省(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 学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优化 设计山东省滨州市教学研究室 周新奎 zhouxinkui- 2007.9教学是课程实施诸环节中的核心环节,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 它决定着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能否最终实现,课程的价值追求能否 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和有计划确定,是教学活动期望实现 的实际效果。教学目标实际上也是期望学生获得的学习与发展的程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行动的指南。教学过程是师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围绕落实目标进行的教学和 学习活动,活动的最终结果是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如果把目标设计和教学

2、设计看作是课程实施的“规划图纸”和“设 计方案”,那么,教学就是施工的过程,就是把“规划图纸”和“设计 方案”变成实实在在的“建筑物”的过程。有效教学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高效教 学是追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并扩大落实教学目标,或在减少教学 时间的情况下落实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高效教学实际上就是 提高教学效率(一说提高教学效益)。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过程决定着课程价值的实现。因此,教学目标 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成为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基础工程。内 容 提 要目标设计与 调控策略 目标设计策略目标调控策略树立科学的目标观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设计方法牢固树立目标

3、意识有预则达,无预则废。预预设,目标与计划。有志者事竟成。志志向,大目标。辩证看待目标目标是变化的。目标是发展的。目标是多元的和分层的。目标是可控制的。树立科学的目标观目标需要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要通 过从3年级到6年级4年的教学活动来完成 的。如果按7%-9% 的课时比例测算,总计 需约480个课时。这是以上课(包括室内 上课和室外上课)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 时间。课程的总目标就是通过这样一堂课 一堂课的教学活动来落实的,小学生的科 学素养也主要是通过这样一堂课一堂课的 教学培养起来的。因此,上好每一节课是 落实课程总目标的保证,就如砌好每一块 砖是垒好高楼大厦的保证一样。教育性全面性

4、具体性真实性适切性层次性发展性弹性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形成科学的思维 习惯和行为习惯,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及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紧紧扣住课程宗旨。 着眼于养成,力避空洞说教。 点滴积累,不可急于求成。 思行结合,言行一致。 重视行为矫正。教育性科学素养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 的教育。教学目标要全面体现和落实“全 面发展”的要求。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科学概念、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目标设计的重点放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 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其他方面的发展。如个性发展。全面性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使活动有效。 目标是用来指导活动的。目标是为了落

5、实 。把三维目标定位在具体问题、具体对象 和具体活动上。 用行为化的语言描述目标。 每节课目标数量要恰当。具体性科学追求真实。目标是学生基础水平 与发展可能的真实反映。要引领学生面对 真实,追求真实,使他们在真实的经历中 形成判断和改造生活的能力。目标的内容是真实的。 目标的确定和表达实实在在,不搞花架子,不 喊口号。 目标能够落实。真实性用学生的视角和思维看待事物 。目标要适合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分析学生的实际基础水平和能力。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落实。 适合教学活动的有效时间。适切性学生是分层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 。分析学生的层次。 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特点。 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发展目标。

6、层次性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学生的 发展是日积月累的。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和质量观。 确立教学目标总计划和分步计划。 注意观察学生的真实反映(课堂上、生活中) 。 不断反思和调整。发展性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和真实性,决 定教学活动存在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树立新的课堂观。 总结归纳非预测性事件的特点和规律。 目标有弹性和针对性。 灵活掌握,为实效服务。弹性 熟记所确定的目标。 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把目标细化到 每一个教学活动。 不断对照预设目标进行评价与反思 。 适时调整。 及时补救。教学目标的调控策略教学目标设计 体现育人宗旨,全面落实目标。学生学情设计 分析学生基础,提出针对策略。教学内容设

7、计 解读教学内容,理清意图脉络。教学资源设计 依据本地实际,精选课程资源。教学方法设计 突出探究核心,注重体验感悟。教学活动设计 生动活泼,时空合理,保证实效。教学工具设计 依据教学方法,合理准备教具。教学评价设计 实施多元评价,讲究评价效果。教学拓展设计 遵循可行原则,重视社会实践。教学设计的主要内 容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总体特点,研读本课教材 ,初步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结构、与前后的联系 等。 依据教材(含教参)和掌握的学生情况,初步 思考和设想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对照上课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学生在设想目 标上的发展空间(最近发展区)和弹性空间,初步 设想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方法

8、、活动等 ),通过对照,推敲,初步确定目标。 描述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设计的方法体现育人宗旨,全面落实目标。 平时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情况, 如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情绪情感、态度等,积累这 些方面的感性认识,并分析总结每个儿童的变化发展 规律和主要特征。 分析当前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状况。 分析学生对于本课的认知基础。 分析与本课相关联的学生的生活经验。 分析学生学习本课的能力水平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与困难。 综合以上分析,思考学生的学习基础与需求。学生学情设计分析学生基础,提出针对策略。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研读本课教材,理清 本课的主要内容、结构、与前后的联系等。 依据教材内

9、容和初步确定的目标,筛选可供利用 的现实生活案例和其他课程资源。 依据初步确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状况分析和教学 时间、场地、设施等,对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和 课程资源)进行整理。 设想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方法、活动等),统筹 和初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解读教学内容,理清意图脉络。 依据本课目标、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和活动 设想,统筹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 思考儿童个人生活经验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家庭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学校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社会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书刊、网络等媒体的课程资源。 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确定本课 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

10、设计根据本地实际,精选课程资源。 依据本课目标、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和活动 设想,统筹考虑教学方法。 思考“学”的方面的方法。 思考对应“学”应采取的“教”的方法。 对以上两个方面的方法进行统整,确定本课的主 要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设计突出探究核心,注重体验感悟。 依据本课目标、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统筹考虑 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活动要蕴含目标,承载内容。 活动要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儿童参与。 活动要有启发性,有问题,有探究性,儿童身心 投入。 活动要有组织,有指导。 活动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展得开,有开放 性。 活动要有结构性,内容有逻辑性,衔接合理。 活动要有总结和评价,落实目标,保证

11、实效。教学活动设计生动活泼,时空合理,保证实效。 根据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思考教具的内容和类 型。 思考教具的数量要求。 思考教具的质量要求。 思考思考教具的来源。 落实经济适用原则。 尽量指导学生参与教具准备。 引导家长合理参与教具准备。教学工具设计依据教学方法,合理准备教具。 树立科学评价观。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以学生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 辅。 注重培养学生善于主动听取家长和邻居的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内容以对活动质量的认可与矫 正为主。 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口头、体态、书面等。 评价要真实,要有真情投入。 评价要有度,不能过多过滥,为评价而评价,不 能搞花架子。 评价要讲究时机,针对性要强。 激励与戒勉相结合。教学评价设计实施多元评价,讲究评价实效。 拓展活动与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是课内认知的延 伸和行为转化。 要求不要过高(数量、难度),简便易行,具有 趣味性。 注重参与家庭活动,关注和适当参与社会活动。 安全是前提。 应及时评价,避免流于形式。教学拓展设计遵循可行原则,重视社会实践。教学案设计教学案的形式与内容课题:教学时间:教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情分析: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学进程教学内容 与目标学 生 活 动教 师 活 动备注1.活动一(2) XXXXXX2.3.教学进程设计: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