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doc

上传人:bb****7 文档编号:48584482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一、基本情况*镇位于*县南部边陲乌*岸,距县城陆路 41 千米,水路 56 千米。西部与*县的桶井乡、长堡乡、枫香溪乡交界,北部与板场、土地坳镇隔江相望,东南部与谯家镇相连、东北部与甘溪乡毗邻。地处东径 10816211082543,北纬 281513282435,南北长 17.30 千米,东西宽 15.27 千米。国土面积 131.77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28308 亩,其中田 16757 亩,土地 11551 亩。境内最高海拔 1315 米,最低海拔 320 米,政府驻地*村海拔 430 米。辖*、石灰、苟家

2、、大茶、池塘 5 个办事处,38 个行政村 ,332 个村民组。2006 年底,全镇总户数 9493户,总人口 43390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 2.1%。全镇共有贫困人口 6000 人(其中:开发式扶贫贫困人口 4000 人,民政救济式人口 980 人,需易地搬迁人口 1020 人)。*镇属全省100 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全镇共有 15 个村被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一类村,占全镇总村数的 39.47%(其中一类村 15 个、二类村 17 个,非重点村 6 个 ) 。因此,新时期新阶段我镇既要面临着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又要继续抓好扶贫开发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二、2006 年扶贫开发工作回顾(一)贫

3、困人口构成及其变动趋势1、贫困人口构成及因素。*镇 2001 年的贫困人口为12857 人(其中:扶贫开发式 8144 人,需社会长期救助2334 人,需易地移民搬迁 2379 人);2006 年为 6000 人(其中:扶贫开发式 4000 人,需社会长期救助 980 人,需易地移民搬迁 1020 人)。其主要贫困因素为:一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且贫困程度深;二是人口素质低,思想落后,谋生技能单一;三是自然环境差,自上而下环境恶劣,全镇石漠化严重;四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六是人多地少再加上因病、因残致贫现象突出。七是地方财力十分困

4、难,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等因素导致贫困。2、贫困人口变动趋势。通过近几年的扶贫开发,*镇的贫困人口已从 2001 年的 12857 人减少到 2006 年的 6000人,减幅达 53%(见下表)。表一年 度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贫困人口(人)1285712657124571170095006000减幅率(%)1.61.66.118.836.8在三大类贫困人口中,可开发式贫困人口由 2001 年的8144 人减少至 2006 年的 4000 人,减幅率达 50.9%;民政救济类由 2000 年的 2334 人减少至 2006 年的 980 人,减幅

5、率达 58%;易地移民搬迁类由 2000 年由 2379 人减少至2005 年的 1020 人,减幅率达 57%。(二)新阶段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情况1、扶贫规划情况。为了认真做好*镇 20012010 年度扶贫开发。2001 年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之重来抓,并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全镇扶贫开发规划,进一步制定了 10 年奋斗目标和规划项目及其项目实施计划等内容 。明确了*镇扶贫开发工作的奋斗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及其规划建设等。自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决定”出台后 ,结合本镇实际又编制修定了*镇未来五年的发展规

6、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镇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2、机构建设情况。*镇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了扶贫开发办公室,配置了 1 名专职扶贫专干专门办公 。在镇财力十分拮据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每年仍安排一定的办公经费来保证扶贫开发工作的正常运转。3、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使用情况。2001 年至 2006 年以来 ,投入*镇的财政扶贫资金达 580.16 万元 ,共 100 个项目。投入到各种产业见下表 2表 2资金投向类别种植业养殖业交通水利教育综合服务基本农田建设其它合计投向金额62.53174.87898.58259.47216

7、.86580.16投入比例(%)10.830.113.41714.110.30.33100投入到*镇的所有财政扶贫资金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的报帐制度,实行县扶贫办统一管理资金,乡镇扶贫办负责监督项目实施的原则,按项目工程进度分期分批的报帐。从而确保了扶贫资金全额用于项目实施上。以上资金的投入 ,*镇共改扩建设公路 77 公里,解决了 11025 人、1522 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和 300 人的通电照明问题。新建村级综合服务室 22 个村,1510 平方米;改扩建和新建学校9 所共计 2760 平方米;村级入户道路硬化 32 公里,开展各种适用技术农村劳动力培训 6500 人次,新建沼气池 60

8、0 多口,实施基本农田建设的坡改梯、水毁田土治理和生物工程治理共 800 余亩。4、信货扶贫资金方面的情况 。*镇从 2001 年至 2006年来无信贷扶贫资金项目投入。5、各类资金对*镇的倾斜及定点扶贫和社会帮扶情况。从 2001 年至 2006 年以来,*镇除得到财政扶贫资金外,其它各类帮扶资金累计达 449.86 万元。其中以工代资金150 万元,其它帮扶贫资金 299.86 万元。其中地、县直部门帮扶投入(含物资)290.5 万元,社会各界帮助投入(含物资)达 9.36 万元。*镇从 2004 年以来,得到了地、县直扶贫帮扶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帮扶队的同志进入*镇的帮扶村开展实地调研,对

9、症下药,真抓实干,为人民群众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实事。这些资金投入到的项目有公路改扩建、农业产业化的调整、文教卫生事业建设等项目。使得*镇人民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6、救助制度的建立情况。*镇农村特困群众长期救助制度从 2003 年开始建立 。2003 年*镇特困群众人数为 1542人,救助 1542 人;2004 年*镇特困群众人数为 1148 人,救助 1148 人;2005 年*镇特困群众人数为 980 人,救助980 人;2006 年*镇特困群众人数为 900 人

10、,救助 900 人。7、农村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等情况。在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 ,注重农村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把搞好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作为根本扶贫措施。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农村教学点,提高农村教学水平,加快“两基”攻坚 。改善农村医疗环境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工作,推进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着力抓好全镇计划生育“三结合”和“少生快富工程”,以科学为先导,大力实施科技扶贫工程,积极开展科教、文化、卫生“三下乡 ”活动,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谋生技能培训。五年来,我镇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由 2000 年的 94%上升到现在的 98.8%,初中学龄入学

11、率由2000 年的 87%上升到现在的 98.4% ,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半文盲,顺利通过了省委、政府的“两基”达标验收。全镇到目前为止,共有镇级卫生院 1 所, 工作人员 8 人,村卫生室 9 个,进一步缓解了人民群众就医看病的困难。人#口自然增长率由 2000 年的 14.7下降到现在9.2,2006 年*镇对计生“三结合”实施了奖励扶助制度,全镇共扶助计生户 16 户,每户每年 600 元 。8、税收优惠政策。从 2000 年*镇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以来,实行灾难性情减免。2003 年减免农业税及附加 36.5 万元。2004 到现在已全部减免农业税及附加。9、劳动力培训转移情况。*镇

12、现有农村劳动人数19637 人,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抓住改革开放之机 ,加大培训力度,从 2000 年到现在培训中共获绿色证书有 338人,平均每年输出劳动力达 6500 多人次。(三)新阶段扶贫开发所取得的成果1、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2006 年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0 年的 680 元提高到 860 元;2006 年粮食总产量达 11230 吨,比 2005 年增长 4.87%,农民人均占有粮 330 公斤。20002006 年共解决 6457 人贫困人口的温饱;低收入人口从 2000 年的 22089 人减少到 200

13、6 年的 4061 人。通过扶贫资金的投入,从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多渠道的扶贫方法来为人民群众增产增收,从而带动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其次是农村特困制度的建立,目前全镇共有 900 人享受农村特困救助金,16 人被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为稳定解决温饱和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2、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几年来扶贫资金的大量投入,*镇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2006 年以来解决了 10 个村通电问题 ,农户用电率从 2000 年的 90%提高到 2006 年的 99.97%;易地移民扶贫搬迁

14、64 户 300 人,为 13 户贫困户重建新房,解决 70 人的住房困难;公路通村 35 个;现有 10 个村已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信号覆盖率达 90%以上;实施基本农田建设的坡改梯 、水毁田土治理和生物工程治理共 800 余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350 多亩。解决了 11025 人 、1522 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农民居住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3、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2006 年,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98.8%;初中学龄入学率 98.4%。全镇现有一所初级中学,完小 6 所,教学点 38 个,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

15、镇级卫生院 1 所,工作人员 8 人,村卫生室 9 个,大大缓解了人民群众就医的困难。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9.2。符合政策生育率达 88.33%。加强了计生与扶贫的帮助措施,有效遏制“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现象。全镇有 38 个行政村建起了农村卫星地面接收点;广播、电视覆盖率达 95%。20012006 年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 388人。镇建有远程教育接收站 1 个,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点 20个。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 。在农业保持稳步增长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具成效。畜牧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6 年 ,全镇畜

16、牧业产值 2410 万元(现价),比 2000 年增长 48.7%,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达 32.68%,建成牛品改点 2 个,羊品改点 2 个,猪品改点 18 个;全镇推广牧草种植 950 亩,秸秆科技处理300 吨;建成肉牛专业村 2 个,投放三元杂交猪 6 个村;规模养殖逐渐成型 ,逐步探索出畜沼粮 、畜沼草、畜沼菜等生态养殖模式。草地畜牧业、蔬菜、马铃薯、经果林生产初具规模。全镇建有农业生产专业协会 2 个,对组织农户生产、提供服务、沟通外界市场或农产品加工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新阶段扶贫开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下步工作思路(一)扶贫开发存在的主要困难1、贫困人口数多面广,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镇目前尚有 6000 贫困人口和 4061 低收入人口,贫困人口发生率和低收入人口发生率为 14%和 9.4%。这些贫困人口多数集中在边远的深山区、石山区,多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交通困难、信息闭塞,要在 2010 年全部解决这些贫困人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