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5.17《游褒禅山记》课件(共83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543611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5.17《游褒禅山记》课件(共83张)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5.17《游褒禅山记》课件(共83张)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5.17《游褒禅山记》课件(共83张)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5.17《游褒禅山记》课件(共83张)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5.17《游褒禅山记》课件(共83张)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5.17《游褒禅山记》课件(共83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5.17《游褒禅山记》课件(共83张)(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泊船瓜洲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何时照我还?l 梅 花l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l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文学常识记: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 记、游记、杂记。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 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 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 ,以感为辅。“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 含

2、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 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 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 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 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 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 、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 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 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 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 辞去相位,退居江

3、宁(南京)潜心 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 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 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 “王文公”。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世 纪的改革家”王 安石作宰相期间,大兴变法, 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 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 法,人言不足恤”。变法失败后,被 迫辞去相位。随后几度复出,又几度 辞官。晚年隐居钟山。 “尽吾志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 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 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 章结构谨严,说

4、理透辟,笔力 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 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 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 之一王安石记念馆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文学常识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褒禅山华阳洞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 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 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王 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 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河上泛舟,洞洞相通。 华阳洞: 洞 深1

5、600米,有10大 景区、102个景点 。洞群分前洞、后 洞、天洞、地洞。 前洞有“华阳”、 “万象皆空”等石 刻文字。后洞又称 “碑洞”,即王安 石当年游览路线。公元10511054年,王安 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 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 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 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 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背景褒禅寺坐落在褒禅山西 南面半山腰上的 褒禅寺华阳洞入口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华阳洞听读课文1、褒禅山 2、而卒葬之 3、庐冢 4、有碑仆道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6、

6、有穴窈然 7、则或咎 8、无物以相之 9、何可胜道也哉 10、箫君圭君玉 11、余弟安国平父(bo chn,也就是华山)(zhng,坟墓)(yo,深远幽暗) (ji,责怪) (xing,帮助) (shng ,完全,尽) (gu,人名)(f,对男子的美称)(z,死后)(p,倒) (hu/hu/hu)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名作动死因为(这 个)缘故 名作动 命名

7、因为倒碑文者也,判断句 动 词文 字辨 认说大概 因为错 误山 脚是山南水北重点字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 是”之意。特殊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 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为什么说“华(a)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 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 起

8、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 ,“华”才读“hu”。王安石认为碑 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 仍然应读“hu”,而不应该读成 “hu”。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山之_、山之_、山之_。 名 寺 洞 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 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 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

9、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空旷名作状 从旁边多深远幽暗的 样子形作名那些形作动, 走到尽头而,连词代游洞者懈怠将, 快要完于是一起动作名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大 概所到的( 地方)不及, 不到代游踪那些到 的人更当、正在体 力还用 来形作动, 照明已经有 人埋 怨自 己他尽情享受形作动重点字词 侧: 穷: 见: 至: 明: 极:名词作状语,从旁边。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动词作名

10、词,见到的景物。 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悔叙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空间方位图慧空禅院慧空禅院后洞华山洞 (华阳洞、前洞 )泉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 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 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11、。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 犹可识曰“花山”。五里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 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 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 之後洞。五六里第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一、介绍褒禅山概况二、记游华山洞经过前洞记叙简略后洞记叙详细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对于这

12、 种情况语气词取 独观 察心得, 收获因 为他 们的且的奇异 雄伟不同寻常 的景象险阻僻远 的地方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而帮助足够 用来在志向,这里引 申为主观努力难道得到的东 西,心得形容词作名词古今异义重点字词 于是: 非常: 险远: 至于: 幽暗昏惑: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 度副词,很,十分。 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僻 远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 迷乱的地方。 古今异义。古:到达

13、。今:表示另 提一事的连词。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 悔矣余之 所得议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 结果如何?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 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夷以近游者众险以远至者少有志有力有物思考: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 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能“无悔”、无“可讥”。4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夫夷以近,则 游者众;险以远,则 至者少。而世之奇

14、伟 、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 所罕至焉. 第二段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 奇。.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力足以至焉,于人 为可讥,而在己为有 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乎?方是时,余之力 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要有志、尽志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结构深无不在第四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于因感叹 取独动作名,流 传的文字名作动,说清尽 道的 缘故古今异

15、义, 做学问的人谨慎地 选择形容词使动重点字词 谬: 传: 名: 所以: 学者: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说清楚,名词作动词。 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 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 因”。古今异义。古:求学的人,读书 人。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有专门学问的人。特殊句式 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也 第四自然段“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 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 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碑其文漫灭音 谬古书之不存谬 其 传何可 胜道 也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逻辑 严密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第四自然段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 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 议论一正一反 第五段: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籍贯姓名字第五段:补叙同游者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 川人王安石记。课文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