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3_地震相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8525380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3_地震相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17年整理]3_地震相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17年整理]3_地震相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17年整理]3_地震相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17年整理]3_地震相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3_地震相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3_地震相分析(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的概念 地震相的四大标志: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顶底 接触关系、动力学与运动学标志及地质意义 地震相分析方法:盆地边界分析、古流向分析、 特殊沉积体系分析、沉积中心分析、古隆起类型 及对沉积体系控制的分析、微相分析 地震相图制作方法 碳酸盐地震相分析:各相区反射特征、礁的反射 特征、斜坡带反射特征、岩溶反射特征、刺穿反 射特征一.地震相概念 岩相:指岩石符号及岩性比例反映出的沉积与环境特征。 沉积相:指沉积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环境。 地震相:沉积相在地震资料上的响应。包括在地震剖面上的响 应,在水平切片或层振幅平面 图上的响应,在反演速度剖面上 或正演模型上的响应等。 地

2、震相分析:指用地震资料分析沉积相的过程。包括区域地震 相分析和地震微相分析。 区域地震相分析:往往以层序为单元。研究单元厚度不薄于2 个同相轴,或100ms,适合于盆 地分析或区带评价研究中的沉 积体系分析。如据河谷、前积等反射确定某些大型沉积体系, 利用层速度研究砂比,利用振幅、频率、连续性研究相组合的 变化等。 地震微相分析:通过研究一根同相轴的振幅、频率 、波型等变化,确定某种岩石,如储层砂 岩的厚度变化、尖灭 、物性、连通性等特征及其与沉积微相的关系。如在辫状河沉 积区利用 窄带状强振幅异常确定主河道微相,利用振幅减弱或 终止确定某种岩性的尖灭等。 地震相分析需要的基础知识:沉积相、地

3、震勘探原理。二者均 很熟练,才能做好地震相分析 。 地震相的四大标志及地质意义 :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顶底接触关系动力学与运动学标志(振幅、频 率、连续性及速度)(一)地震相或层序的外形:它直接反映了沉积体的外形,因而可据其解释沉积 体。同一沉积 体不同方向具不同的外形。 席状:薄、广、顶底平行、平直、也可称板状席状披盖:顶、底面呈波状,中间稍薄,其它同上 以上两种形态最常见,很多湖泊、冲积平原均具有 此形态特征,反映大范围近等速加积的特 点。楔状:盆地边缘差异升降造成的沉积体外形。扇的倾 向剖面,可向盆地边缘减薄(古隆起的 缓坡),也可向 盆地边缘加厚(前陆或断陷陡坡、断崖)。滩状:向某一个方向

4、快速减薄尖灭的席状称滩状。透镜状:多指双凸形透镜状,河道、三角洲、含 气或高孔隙礁易形成此形态。前两者是由于 早期 下蚀、后期堆积和差异压实而形成,后者则有低 速眼球效应的结果。丘形:常见于扇三角洲的横切面、底平上凸,具 侧积下超。不规则滑塌体、扇体等多具丘形 ,各 种礁可具丘形。充填形:包括河谷充填、盆地充填(陆相)和海相 的斜坡状充填。以上形态中,除席状外,其它并不十分多见,但 一旦识别出这些形态,在沉积相和古流向分 析中 具重要作用。(二)内部反射结构:指沉积体内部地震反射延伸状况和彼此关系。有点类 似于野外露头的层理,但规模要比后者 大得多。1.平行和亚平行结构:又可分平坦和波状的,多

5、见于 席状、席状披盖和充填单元中。可据振 幅、连续性或 周期宽度,对这种简单的反射结构进一步划分。这种 类型一般代表陆棚或平原 地区的均速沉积作用。2.发散结构;对应于楔型单元。大多数横向加厚是由 于频变造成,少数则是由于加厚带侧向 非系统性终止 造成的。某些终止现象可能是由于地层逐渐减薄到低 于分辩率而造成的。发散 的地质意义是沉积速度的横 向变化,和古沉积表面的倾斜。3.前积反射结构:携带 沉积物水流将沉积物依 次向前堆积形成的一种 反射结构。按结构可分 为:S形前积反射结构:具 透镜状外形,薄的上段( 顶积层)、下段(底积层) 和厚的中段(前积层 )。 前积倾角通常小于1。 反映能量较低

6、。斜交前积:无顶积层和 底积层,倾角可高达10 。又分:切线斜交:前积体顶界斜交顶超,底界切线收敛下 超,本身形成上凹的地层。整体为楔形。 平行斜交:即板状前积,向下游可渐变为低角度斜 交前积。斜交总体反映了充分的沉积物供应,较小 或不变的可容空间。S-斜交复合型:水平的S型顶积层反射与具顶超终 止的斜交结构段的复合交替。段顶超指示 了许多小 规模的沉积层序,一般解释为前积沉积单元的独立 朵叶。叠瓦状前积反射结构:特点为薄,首尾相接,顶底 平行,内部斜交层也平行、且角度缓。 多见于低能 平坦环境,如远源浊积。前积体的形态与侧积的区别假前积4.乱岗状斜波反射结构:(Hummoky clinofo

7、rm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不规则、不连 续、亚平行 ,无系统的反射终止和分裂。前三角洲、三角洲间 ,干旱扇中形成的指状交互的 分散朵叶地层。5.杂乱:不连续、不平行、无次序排裂。准同生滑 塌、高角度断裂褶皱或扭曲的地层、切割 充填的 河道综合体等。6.无反射(空白):均质的、非层状、高度扭曲的。 或者倾角很陡的地质单位的反射,例如大 型火成 岩体、盐体、厚的地震上可认为均质的页岩或砂岩 的反射。(三)动力学(dynamic)和运动学(kinetic)标志1.振幅:振动离开平衡点的幅度,有正有负,通常 取波峰-波谷最大振幅、或均方根振幅, 以消除负值 影响。相面法

8、取强、中、弱三级振幅,一般把背景 振幅称中振幅。振幅大小一般反映了薄层厚度变化和岩性(波阻抗) 的变化。常用振幅异常的平面形态、延伸 、规模、 组合等可确定沉积相类型,振幅大小确定砂厚与尖 灭等。2.频率:与相邻同相轴之间的间距(周期)成反比、低速 、均一或含气地层一般频率较低。地 震剖面上根据同相 轴疏密程度判断的频率为视频率。一般可分强、中、弱 三级,中频指背景 频率。3.波形:可指多个同相轴的排列形态,也可指一个同相 轴的形态变化(对称、尖、向上或下的拉长)。 前者主 要反映前述的结构性标志,后者则与垂向岩性界面的 渐变与突变有关。4.连续性:指同相轴延续的长短或稳定程度。它直接 与地层

9、或岩性本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 关。根据具 体情况,可将连续性分为好、中等、差。5.层速度:不 同岩性、孔隙 度对应于不同 的速度。因而 用层速度可研 究砂比、孔隙 度等。(四)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上超可反映沉积边界退积可反映水进下超可指示古流向同心上超反映古隆起顶超反映沉积过路面等平面上将多种接触关系组合,还可判断相 带的展布。地震相分析方法:盆地边界分析古流向分析特殊沉积体系分析沉积中心分析古隆起类型及对沉积体系控制的分析微相分析 1.盆地边界类型及其反射特征侵蚀边界:所研究的地层朝某一方向被削截,这时 可称削截线为被削截地层的侵蚀边界。该 边界反映 的盆地范围比原始盆地小,且在削截边界上多

10、不发 育边缘相,或发育不全。沉积边界:指盆地原始沉积边界,可发育边缘相,但 仅在主物源口才有扇体发育。可用上超 反映这一边界 类型:既可是缓坡上超,也可是断坡(陡坡)上超。断裂边界:又可分原生断裂边界:地层向断裂陡坡带上超,可有边缘相。后生断裂边界:地层被断裂切割,且在上升盘缺失。边 缘相缺失或发育不全。若上升盘不缺失,则可能成为另一 种边界类型。2.古流向分析 直接确定古流向: 前积或下超 间接确定古流向: 1. 河谷2. 沉积背斜3. 上超带4. 振幅异常的延伸5. 结合砂比或地层厚度的平面变化间接确定 。3.特殊沉积体系分析:所谓特殊沉积体系指那些规模比较大,在地震剖面上具明显的 形态或

11、结构方面的反射标志。丘形透镜形河谷前积由大型的扇、三角洲河流形成。结合区域沉积 相背景则可大致推 断其沉积体系类型。各种扇、三 角洲的横切面均可出现丘形、透 镜形和前积,底界面形态取决于 是否存在早期下切(基准面大幅下 降而升起)或是否含气,顶界面形 态则取决于河口堆积速度和差异 压实作用。 4.沉积中心分析:多 个不同位置古流向标志所指示的汇水中心 确定了一个盆地或盆地某个区块的古流向、 盆地边界之后,则可大致推断沉积中心 沉积中心由于泥岩厚、纯,因而具反射弱特 点。 夹有特殊岩性如灰岩,盐岩等,则可能有连 续的强反射存在。不过,颗粒灰岩多沉积于 浅水区。5.隆起类型分析:根据隆起与所研究地

12、层之间的关系,可将隆起分为: 古隆起:所研究地层在隆起周围上超缺失。这种隆起 规模大时,可提供边缘相、如扇或滨岸 浅滩。若隆起 规模小,则其周围较少发育三角洲或扇沉积体系。同生隆起:地层厚度朝隆起上减薄,同相轴收敛减少。对于湖、海 相等水下沉积,同生隆起 上一般沉积较粗,同生坳陷沉积较细,因 为沉积粗细受水深控制。对于冲积相来说,同生隆 起与同生拗陷的 沉积特征差异不十分清楚。但从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的地震相分析结 果看,与物源区连接的同生隆起上冲积相也较粗,但弧立的同生隆 起上沉积物要比坳陷中的沉积物细 ,这可能是由于河道易沿构造线 方向上的低部位发育的缘故。后生隆起:所研究地层虽位于隆起之上,

13、但隆起已停止活动,且无 残留古隆起高地形。对于所研究地层来讲,隆起内外的厚度无变化 ,这样的隆起属于后生隆起,它不控制沉积作用。6.地震相分析指用地震手段研究地震可分辩的最小单元储 层的沉积相,而不是研究沉积微相,主要包 括以下研 究内容:1.一个同相轴内所含砂层(或其他储层的厚 度变化及尖灭情况。2.一个同相轴内所含砂层(或其他储层的平 面展布形态、井间连通性。3.一个同相轴内所含砂层(或其他储层的物 性变化情况。研究手段:1.振幅法:如通过制作三维层振幅切片,观察振幅异常 的形态、大小、延伸,从而判断其为曲流河、直流河、 分流河或三角洲等砂体类型。 2.正演模型法:通过正演模型研究振幅与砂

14、厚、尖灭、 物性等的关系,再用实际振幅推算砂厚平面变化、尖灭 及物性变化等。 3.反演法:利用反演法获得一个同相轴内部波阻抗或速 度的纵横向变化、进一步研究砂厚、物性、含油性等。 4.模式识别法:用已知砂厚、或孔隙度或含油饱和度资 料、通过人工神径网络或遗传算法建立它们与地震振幅 、频率、速度等之间的关系,再用此关系推断无井区砂 厚、孔隙度或含油饱和度方法。振幅法、正演模型法较省时省钱反演法和模式识法费机时,要求约束井资 料多,价格高,但结果直观易解释。它们对薄层的分辨能力从理论上讲应都是 一样。用纯处理手段获得的高分辩率反演所得结 论并不十分可信,即使有井约束也是如此, 除非同时使用高分辨率

15、采集资料。 四、地震相图制作方法区域性大范围的地震相 研究主要用于较厚 单元的沉积体系分析,地震相图制作方法包 括多参数法、特征参数法等 。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采用的地震相图 作法不同。油藏描述中所用的小范围储层地震相则多 用单参数振幅或反演等地震微相法。 1.多参数作图法:将振幅、频率、连续性综合起来、识别其特 征变化、划分地震相。 主要用于宏观沉积体系研究。 缺点是它们的综合变化与沉积相并无一一对 应关系,因而转相(将地震相图转化成沉积相 图)较难。 如在河漫平原中划分出了hA-hF-hC, mA-mF- mC, mA-1F-hC三种地震相其形态不规则,各 相地区均有钻井控制,为河漫亚相

16、。但从沉 积微相上看无明显差异,因而无法转相 。 2.特征参数作图法(最佳参数作图法)即在露头、钻井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确定研究区的背景 沉积相,在背景相的基础上,寻找与背景相不一致的各 种异常反射、根据异常体的形态、规模与背景相的关系 及相序等沉积相知识,确定异常区的微相类型。 如河流背景相上找到的窄带状延伸的强(或弱)振幅异常 应为河道相; 小于1km2的舌状或不规则振幅异常为透镜状河道砂坝; 大于1-10km2时,若又是潮湿气候,则可能为漫滩沼泽 。 特征参数也可以是振幅以外的相标志,如前积、河 谷、沉积背斜等,以及分式作图法(或称接触关系、形态 、结构作图法)。 3.单参数作图法较常见的是三维层振幅切片,直接用振幅 异常的大小、形态、延伸情况等分析沉积 相类型和砂体分布。如区分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