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作业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48525222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作业(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0802 04 代雪娇 05 宋爽(The Monitor Model) 主要内容o克拉申o语言监控模式的含义o语言监控的五个假说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他毕生致 力于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这为他赢得了 世界了性声誉。 上世纪70 年代初,克拉申提出了“监 控模式” ,该模式以“监控假说”为核心; 80年代中叶,克拉申对之进一步扩充修 订,形成了“输入假说模式”。语言监控模式也被称作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这个 模式最初是Krashen(1979)在70年代提出来的。后来,Krashen(1981,1982,198

2、5)先后提 出了“可理解输入”及“输入假设”的概念,使他最初的语 言监控模式更加完善。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在70-80年代是最为全面的理 论模式,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由于该模式本身存在 的诸多问题,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尽管如此,该模式 对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对该模式感兴 趣的是语言教师,而不是二语习得研究者。语言监控模式的含义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习得与学习的假说(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natural acquisition order hypothesis) 监控假说(monitor

3、 hypothesis) 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一、“习得”与“学习”的假说(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 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 用等方面都不同 “习得”与“学习”的区别“无接口”观点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 立的两种知识。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 识。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

4、未发 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 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也就是说学习 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Seliger(1979)的证据: 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 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 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 识不相关。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 独立的。 有的学者认为,克拉申的无接口观点过于绝对,提出 了有接口的观点。无端接口的证据二、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natural acquisition order hypothesis)“自然习得顺序”是指

5、儿童在习得母语规 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一般先学会进行时这种 -ing形式, 复数-s,然后学会第三人称 单数。这种顺序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发展顺序。 L2的自然习得顺序研究表明,第二语言习得也遵循一个固 定的顺序,这个顺序是可以预测的,不受语 言教学顺序的影响;在Krashen看来,课堂 教学对自然习得顺序是无法改变的,习得过 程只能在即时的言语表达中得到体现。正式的课堂教学针对的是明确的意识过程,只 能对学习过程起作用。 学习者在课堂学习的语言规则,在习得之前的 自然交谈中是不会出现的。 Krashen认为,教师控制的教学大纲是一个“学 习大纲”(learn

6、ing syllabus) ;学习者的“内在 大纲”(built-in syllabus)则是一个“习得大 纲”(acquisition syllabus),前者是无法改变 后者的。 三、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监控”即注意、留心、纠正语言形式。 Krashen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依靠习得的知识生 成言语输出 依靠学习的知识来监控语言输出过程 。学习的知识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监控器和编辑器 ,能起的作用有限,主要是使学习者在说话之前 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语言形式,留意自己的语言 是否正确。这种判断、留意、调整的过程就是监 控的过程。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 以

7、在语言输出之后或语言输出之间。 监控假设图示Learnt knowledgeoutputAcquired knowledgemonitoring引自Keith Johnson and Helen Johnson(1999:216)根据监控的程度,学习者分为三类: 1监控过多者 过度关注语言形式、结结巴巴、不断纠正, 结果言难达意。 2监控不足者 完全依靠习得的能力,往往不受外界干扰, 对语言错误纠正只靠自己的感觉。 3监控合理者 以不影响语言交际为前提运用监控手段。习得知识的监控作用Krashen也认识到,在运用“习得”的 知识时也会产生语言的监控。不过这种监控不是依据元语言知识,而是 跟着感

8、觉走(editing by feel)。学习者根据感觉来判断对与错。这个监控过程与上图表示的过程不同。语言监控的条件Krashen认为,在实际的语言输出过程中, 语言监控是大量的。但其功能是极为有限的。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2)注意力必须放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意义 上;(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 四、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核心 】Krashen(1982)认为,输入假说是他整个习得理 论的核心部分,因为它回答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人们到底是怎么习得一种语言的?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comprehensible

9、input)。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能力。语言 输入的目的就是通过大量的“i1”水平的语言材料 (即可理解的语言材料)来激活大脑中语言习得机 制。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 输入假说的四个要素:1输入数量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量的语言输入。2输入质量必须是可理解的,即i+1。3输入方式4输入条件 克拉申还从四个方面对输入假说进行了说明 :1输入假说与习得有关,而与学习无关。2学习者通过理解稍稍超出现有语言能力 的语言结构才可习得新的语言结构。3如果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得到理解,而且 实现了有效的交流,“i+1”过程就可以自动 实现。4说话能力是自然产生的不是被教会的。克拉

10、申还提出了两条推论:1“说”是习得的结果,而不是习得的起因 。2如果学习者理解了足够的语言输入,那 么他们所需的语法知识就已经被自动输入到 大脑中。可理解输入假说从外部环境来说明第二语言 习得是如何发生的及其发生的条件。 五、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是由Dulay and Burt(1977)提 出的概念。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 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情感”是指与学习者的动机、态度等相关的 因素。这些因素是造成学习者语言习得个体 差异的主要因素。 所谓“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 输入来习得语言

11、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对“可理解输入 ”起着过滤作用,从而影响“可理解输入”的吸收。情感因 素阻碍或协助输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 习者接受更多的言语输入,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学习者对言 语输入的吸纳。学习者个体之间差异的产生原因,一个可能 是他们接受的可理解语言的输入量不同,另一个可能是学习 者的不同情感因素在起作用。 情感过滤如同水闸。 与二语习得相关的情感因素分为三类: 1动机 2自信 3焦虑 根据该假说,语言学习的好坏差别主要产生于 心理方面。学习者动力越大,自信心越强,焦虑 感越低,对语言输入的过滤就越少,从而获得的 输入就越多,学习成绩就越好。相反,学习者没 有动机,缺少自信,心情焦虑,有防范心态,其 心理屏障会增强,对可理解输入的吸收就越少, 习得效果就越差。 情感因素可以影响学习者的习得速率,但并不 会影响习得的顺序。 以上是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的主要内容。在监控模 式的基础上,克拉申提出了评价教材和教学法的六 条标准: 1可理解输入是理想输入。 2可理解输入应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或与学生 的要求相关。 3不遵循语法顺序。 4充足的输入量。 5不应使学生处于防备状态。 6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交谈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