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中人我爱三中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523371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是三中人我爱三中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我是三中人我爱三中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我是三中人我爱三中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我是三中人我爱三中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我是三中人我爱三中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是三中人我爱三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是三中人我爱三中(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是三中人,我爱三中 高一年级(6)班课题背景 o基于历史与现实原因,我校区在 我县教育领域的地位与作用,在 本地区的认可度与声誉究竟如 何。作为每一个三中人,都应 该认真探讨与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o开展“我爱母校三中”的研究学习,让学生 深入了解学校的悠久历史,继承三中艰苦奋斗 的优良传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让学生全 面了解学校的现状,感受身边近年来学校取得 的辉煌成绩与不足,以此拉近学生与母校之间 的心理距离,激励学生爱母校,为母校争光。 对母校的爱是学生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每位 学生心中拥有了对母校深深的爱,就能热爱母 校的一草一木,就能把学习与做人的准则落实 在行动中,最终

2、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活动计划 o第一阶段,查阅文献资料。o第二阶段,观察校园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o第三阶段,汇总交流。o第四阶段,组织班级活动,举行小型“我爱 三中”演讲会。 洧川镇历史沿革o洧川,因处洧水下游平川地带而得名。战国 时分属郑、韩、魏三国。隋唐置洧州,。金 置宋楼镇,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以宋 楼镇置洧川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因河患北迁十里于今址。景太二年(公元 1451年)修土城,周长九里四十步。清沿明 制。康熙十年洧川辖区由原来的四坊二十四 保均并为八保,故过去洧川有八保小洧川之 称。o民国时期洧川县辖六区,建国初期洧川仍设 县。1954年6月21日政务院

3、批准,撤销洧 川县,并入长葛县,洧川称区属长葛县。 1965年原洧川县部分地区又划归尉氏县, 洧川公社划归尉氏,1983年改人民公社称 乡,1988年改乡称洧川镇。 o卫星遥感地图区域概况o洧川镇位于尉氏县的西南边陲,东连朱曲, 西接岗李,北邻大马,南与长葛市隔双洎河 相望,镇政府驻地洧川距县城25公里。镇 境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面积 5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洧 川镇是千年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城镇建设重 点镇、河南中州名镇。 行政区划o洧川镇现辖南街、东街、北街、西街、北关 、枣陈、丁庄、纸坊、湾里河、王庄、翟胡 同、陈庄、宋庄、桑树庙、刘春桃、养马寨 、过庄、

4、沙沃、仝庄、英内、英外、张庄、 花桥刘、四合、仓刘、仓李、董庄、许寨、 东三赵、大三赵、西三赵、老庄王、鲁湾、 湾李、关庄、裴寨、兴龙岗37个行政村, 55个自然村,10217户,46406人。除回 族406人外其余均系汉族,有52个姓氏 。 o洧川东关地方特产o洧川镇历史悠久,地方特产数年采享誉省内 外,风味小吃堪称一绝。洧川锅盔上下十八 层,正面松软可口,背面黄焦酥脆,放置长 年不坏;常湾村的豆腐能用麻绳串起来,可 用秤钩挂着称,烹炸煎炒风味各异;拢单热 豆腐细白、嫩软,为营养之佳品,老少皆宜 。洧川羊肉烩豆腐亦是开封名吃之一,其味 感浓香,鲜嫩羊肉配以正宗的洧川豆腐,以 醇香顺口而文明方

5、圆数百里。 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o洧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双洎河、杜工河 、黎明河三河围城而过。城北有周灵王故陵 、柏岗寨、韩国鸿台宫故址,城南有著名的 牛脾山 、司马墓、陈里故里,城西有隐山 岗,魏征庙,城东有子产故居、竹林七贤之 一阮籍故里,城内有宏伟的明代建筑城隍庙 、洧阳书院、培风书院、奎文书院,并曾存 有汉代著名碑刻“尹宙碑”等。o名人雅士辈出。如名臣司马懿、魏征、吕蒙 正,名氏阮籍、阮咸,名书法家钟繇,状元 刘理顺,当代著名画家石泊夫、王成喜,著 名豫剧艺术家唐喜成、牛得草等。o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有兴龙岗村,裴李岗文 化遗址,城皇庙古建筑群,为明代建筑;洧 川城大南门,明代建筑,更为

6、奇特的是,在 北荫城门洞上方砖缝斜刺生长一株500寿龄 的古柏,枝繁叶茂,枝形奇异,堪称中华一 奇,凡到洧川之人无不叹为观止;另有唐魏 征庙;宋张载墓及大批碑刻。 夕阳下的洧水洧川城南门 o洧川县城垛为柿花形状,传说只有出过状元 的县才允许建柿花形的城垛,这是吕蒙正、 刘理顺两个不同朝代的状元留给家乡人的特 殊荣誉。南城门中央墙缝里长有一棵柏树, 至今已是五百余岁的高龄。她与北门(已毁 )城楼顶的榆树遥相呼应,故有洧川南门到 北门,百(柏)里有余(榆)的典故。 洧川城隍庙o洧川的城隍庙规格很高,是正五品,朱元彰 在这里打仗转败为胜了,登基后亲自御封正 五品。城隍为城市保护之神,城隍庙即城隍 办

7、公并接受香火之地。该庙建于明初,正统 五年重修,在明嘉清和清顺治年间又曾多次 重修。大门两侧的一对石狮,经考证为明弘 治十七年(1504年)所刻,故此对石狮已近 五百岁了。 洧川鸿台寺o鸿台寺在洧川西北鸿台岗上。北有小青河从 寺下向南注入杜公河,是淮河的一个小支流 。“鸿台听月”与“大沼捧莲”、“陈里清夜”、 “吕祠爽秋”、“阮林竹啸”、“郑隧柏荫”、“ 双洎流霞”、“灵冢夜雨”合称洧州八景。 尉氏三中历史沧桑风雨 几度辉煌尉氏三中的诞生o从中国历史看尉氏三中诞生的背景。中国教 育史摘要o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政教一体是其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期,私 学兴起。战国时期并称的两

8、大学派是墨家与 儒家学派。o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 制度的确立。汉代教育体系分为中央官学和 私学两大类。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 书诗书礼易春秋。o汉代的人才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官府征召 和地方官举荐为主)。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 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到隋朝被科举制度代替 。o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变 革,开创了中国考试制度的新纪元。是我国 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 选士制度。明代以程朱理学作为文教指导思 想,崇理学创八股,实行文化专制。明清时 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作为专门文体。o(鸦片战争时期)魏源(17941857) 清代启蒙

9、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 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魏源倡导学 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 以制夷”的新思想。其代表著作海国图志 是中国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及其他情况的 系统著作。他的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领域“中学”与“西学”之争的开端。o(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18371909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教育思想,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 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 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 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 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 鸿章、左宗棠并

10、称晚清“四大名臣”。o张之洞是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制度的重要奠 基人,其代表作劝学篇成为中国半封建半殖 民的教育纲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 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壬寅学制”。1903年 的奏定学堂章程的制定,是在张之洞的直接 参与下完成的。而由他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根 据奏定学堂章程具体实行的学制)则是由国 家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的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 标志着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 的废除,标志着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 宣告结束,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制度在逐 步形成。 o自1861年至1894年,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

11、定了一定基 础。尤其“庚子事件”(1900年)后,新文化思想 更进一步推动了富国强兵,兴办学堂的历史潮流 。 o 1862年7月,恭亲王奕、李鸿章、曾国藩奏准 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这是中国历史上成立的第一 所新式学校。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 ,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 1902年1 月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大学堂o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 大学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在 1898 年到1912年间所使用的名称)京师大学堂 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 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o1903年,根据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推 行的“癸卯学制”。根据这个

12、学制,学校分为 七级,蒙养院学制为四年,初等小学堂五年, 高等小学堂四年(州县开设,相当于现在的 初中),中等学堂五年(府、厅开设,相当 于现在的高中),高等学堂(相当于现在的 专科)和大学堂各三年(相当于现在的本科 )(各省开设)。章程颁布后,各类学堂迅 速发展。 o于是在1903年秋,于当时洧川县的洧阳书 院旧址成立了洧川县高等小学堂(即现河南 省尉氏三中前身)。 知明绅士仝建章任校 董,洧川知县凌玉琪任校长。所以说,尉氏 三中属于中国历史上废除科举制度后最早兴 办的第一批新式学校。(现我县尉氏三中南 校区,原尉氏一中,由原来尉氏的一家私塾 改制而成,与我校建校历史相比,要晚得多 。)尉氏

13、三中历史沿革 o尉氏县第三高级中学创建于1903年秋。历史沿革为:o1903年为洧川县高等学堂,o1916年为洧川县高等小学堂,o1919年为洧川县高等小学,o1923年为洧川县立第一完全小学,o1932年为洧川县立初级中学,o1951年为河南省洧川第一初级中学(校址在洧川东街路南) ,o1953年迁入新校址(即今校址洧川东关路北)。o1954年长葛、洧川两县合并,改名为河南省长葛第三初 级中学。o1965年洧川归属尉氏县,更名为尉氏县第三中学。o1978年二被教育部定为全国重点中学。o1984年被河南省定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o1996年更名为尉氏县第三高级中学。o2005年11月10日,尉

14、氏县第三高级中学与尉氏县第一 高级中学合并,合并后称尉氏县第三高级中学。 尉氏三中历任校长 o19031908 仝建章(校董) o19031906凌玉琪(洧川知县)o19061908 陈德光 o190919011李详差 o19121913魏中原 o19141919 赵连渠 o19201922许聘之 o19231925董子青 o19321935 张彩亭 o19351936李存真 o1936春1936冬 张体仁 o1936冬1937春 李丙黄 o1937秋1939春 赵以文 o1940春1941春 于丙寅 o1941春1944春 窦松岩 o1944春1945春 于凤车 o1945春1945秋 马西

15、霖o19461948刘详蓂 o1949、31949、4唐济民 o1949、51950、9魏西岭o19531968魏光轩 o19681971汤效孔(革委会主任) o19711972马振营(革委会主任) o19731974许顺理(革委会主任)o19751977于水军 o19781984李景顺 o19851987张林栋o19881990周俊章 o19911996周丙尧 o19962005、9王建国o2005、102011、4马全岭 o2011、5(今)王玉亭 紧跟历史前进的步伐 o1、在新文化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04年,因校服改制服型遭封建势力反对 ,致使学生王万青被拘留。1913年,学生 孟宪科组织学生痛打欺压百姓的地方官吏袁 国寺,取得斗争胜利。1920年春,洧川县 高小学堂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京“五四”爱 国运动学生。 o2、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参加 迎接北伐军的革命行动。1930年,在中 洧川县地下党领导下,部分师生组织“反帝 大联盟”准备建立武装,策应尉氏县的农民 暴动,失败中止。o3、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在产党 员赵以文(河大毕业)校长的领导下,多名 党员进校执教。先后创办抗日救亡报, 组织抗日宣传队,发展党员50多人。建立 抗日救亡队,伏击日军。后来,成立洧川县 党支部。o4、1939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三次反 高潮。学校党组织遭到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