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8521971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病机学说主要内容概说第一节 基本病机第二节 疾病传变概说病机,即疾病发发生、发发展与变变化的机理。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发生、发发展和变变化的机 理并揭示其规规律的中医基础础理论论分支学科 ,内容包括疾病发发生的机理、病变变的机理 和疾病传变传变 的机理。病机的层次:基本病机,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 血津液失常。系统病机,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大类疾病病机,如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 机、三焦病机。病证病机,如感冒的病机、哮证的病机、 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症状病机,如疼痛的病机、发热的病机、 健忘的病机等等。 第一节 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

2、的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 五、内生“五邪”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 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 所发生的盛衰变化。说明病证的虚实,邪正盛衰判虚实。(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 化1虚实病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态。即邪气亢盛,正气 未衰,能积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 激烈,反应应明显显,临临床上出现现一系列病理 性反映比较剧较剧 烈的、有余的证证候,称为实为实 证证。实证的特征:1.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 由于湿、痰、水饮、食积、

3、气滞、瘀血等引 起的内伤病证;体质比较壮实的患者。 2.临临床表现现:外感病实证实证 常见见壮热热、狂躁、声高气粗、腹 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实有力、舌苔厚腻腻等;而内伤伤病实证则实证则 表现为现为 痰涎壅盛、食积积不化 、水湿泛滥滥、气滞瘀血等各种病变变。新病多实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 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亦即机体的 正气虚弱,防御能力和调节能力低下,对 于致病邪气的斗争无力,而邪气已退或不 明显,故难以出现邪正斗争剧烈的病理反 映,临床上表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 的证候,称为虚证。虚证的特征:1.多见于:外感病的后期,正气耗伤;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正气化生无源; 因暴病吐利

4、、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 津血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体质虚弱者。2.临床表现:虚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 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 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久病多虚三、虚证和实证鉴别表虚证证实证实证病程长长(久病)短(新病) 体质质虚弱壮实实 精神萎靡兴奋兴奋 声息声低息微声高息粗 疼痛喜按拒按 胀满胀满时时时时 自减不减 发热发热五心烦热烦热壮热热 恶恶寒得衣近火则则解添衣加被不减 舌象质质嫩,苔少或无苔质质老,苔厚腻腻脉象无力有力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 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气虚血瘀、气虚痰阻等。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 兼有正

5、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高热伤津液伤阴气的“阳胜则阴病 ”(2)虚实转化(因虚致实,实证转虚) (3)虚实真假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 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 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 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 如小儿食积而出现的腹泻。真虚假实: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 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 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真虚假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如脾气虚衰的腹胀;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 病案举例小儿疳积证寒热如疟,腹部膨大,青筋显露,形 瘦骨立,午后烦躁,舌苔厚浊,脉细弦 。此乃脾虚不运,积滞内

6、生 之假实证,万不可攻伐, 否则脾胃更伤,症愈甚; 只能健脾消积助运化,积 滞方可渐渐消散。(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胜邪退正胜邪退的发展,疾病可以较快地好转、 痊愈。若正气恢复较慢邪去正虚。2邪胜胜正衰“亡阴”、“亡阳”,病情恶化,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势处于 迁延状态的一种病理过程。 正气邪气好转 痊愈正胜 邪退邪胜 正衰邪气退却 精气血津液 和脏腑经络 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康复 正不敌邪 脏腑经络及 精血津液的 功能衰惫 阴阳离决相 搏恶化 死亡邪退 正虚邪正 相持邪气稽留 病势迁延正虚 邪恋抗邪 驱邪 修复 调节 康复侵害 损伤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指在

7、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 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 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 理变化。说明病证的寒热变化,所谓阴阳失调定寒热 。阴阳失调的内容: (一)阴阳偏胜:阳偏胜,阴偏胜 (二)阴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 (三)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五)阴阳亡失:亡阴,亡阳(一)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 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 证。邪气 正气 病机 证候 发展阳邪阴邪阴气阳气阳偏胜阴偏胜实热证实寒证阳胜则 阴病阴胜则 阳病1.阳偏胜基本概念: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

8、病过程 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 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形成原因:感受温热阳邪,感受阴邪, 从阳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 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临床特征:以热、动、燥为其特点,故阳气 偏胜可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 便干、苔黄、脉数等症。 阳偏胜病机的演变实热证实热兼 阴虚证虚热证阳邪侵人 邪正相搏阳热伤津 耗伤阴气阴气大伤 虚热内生2.阴偏胜基本概念: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 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 ,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 理状态。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

9、未虚的实寒证 。形成阴偏胜的主要原因:感受寒湿阴邪; 过食生冷,寒邪中阻。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气亢 盛,则以寒、静、湿为其特点,临床常见形 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 阴偏胜病机的演变实寒证实寒兼 阳虚证虚寒证阴邪侵人 邪正相搏阴寒伤阳 耗伤阳气阳气大伤 虚寒内生(二)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 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 证。 其病机演变过程如下: 阴气阳气阳 偏 衰阴损 及阳阴 偏 衰虚 热 证虚 寒 证阳损 及阴阳气阴气以阴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以阳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1.阳偏衰基本概念: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 产热不足,机能减退或

10、衰弱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表现为机体阳不制阴,阴气相对 偏亢的虚寒证。临床特征:人体阳气虚衰,温煦、推动和兴 奋功能减退, 常见面色苍白、脘腹冷痛、水湿痰饮 停聚、舌淡、脉迟等寒象,又见畏寒肢冷、 精神不振、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 、脉微细等虚象。 2.阴偏衰基本概念:即是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 ,产热相对增多,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 态。病机特点:表现为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 盛的虚热证。临床特征:阴偏衰时,主要表现为阴气的 凉润、抑制与宁静的功能减退, 从而出现虚热及虚性亢奋的症状:五 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 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

11、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 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 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 阴损及阳; 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与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示意图阴气阳气阳气阴气阴气阳气阳气阴气阴气阳气阴 损 及 阳阳 损 及 阴以阴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以阳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气虚无阳则阴 无以化无阴则阳 无以生(四)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 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 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阴阳相互格拒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 的对立排斥,即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 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

12、 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 真热假寒的复杂病变。 1.阴盛格阳阴盛格阳,又称格阳,系指阴寒偏盛至极 ,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而相互 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阴寒内盛是疾病的本质,由于排斥阳气于 外,可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 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的阴气壅盛于 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 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故称其为真寒 假热证。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又称格阴,系指阳热偏盛至极 ,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 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 状态。阳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 ,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 红、脉数大有力等邪热内盛

13、表现的基础上 ,又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 故称为真热假寒证。阴阳二气相互格拒示意图阳气阴气阴气阳气阳 盛 格 阴阴 盛 格 阳真寒 假热 证真热 假寒 证面色苍白 四肢逆冷 精神萎靡 畏寒蜷卧 脉微欲绝 面红烦热 脉大无根壮热烦躁 面红气粗 舌红脉数 四肢厥冷 脉象沉伏(五)阴阳亡失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 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 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1.亡阳概念: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 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 态。原因:邪气太盛,正不敌邪;津液过耗 ,气随津泄,阳气外脱;素体阳虚,劳伤 过度,阳气消耗过多所致;亦可因慢性疾 病

14、,长期大量耗散阳气,终至阳气亏损殆尽 ,而出现亡阳。临床特征:大汗淋漓、心悸气喘、面色苍白 、四肢逆冷、畏寒蜷卧、精神萎靡、脉微欲 绝。2.亡阴概念:亡阴,是指由于机体阴气发发生突然大 量消耗或丢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严重衰竭的 一种病理状态态。 原因:热热邪炽炽盛,或邪热热久留,大量煎 灼津液,或逼迫津液大量外泄而为为汗,以致 阴气随之大量消耗而突然脱失。长长期大量 耗损损津液和阴气,日久导导致亡阴者。临临床特征:手足虽虽温而大汗不止、烦烦躁不 安、心悸气喘、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动等危 重征象。亡阴与亡阳的关系:人体阴气和阳气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 ,因此,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 则阴无以

15、化生而耗竭。故亡阴可以迅速导 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 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 止而死亡。阴阳失调病机发展变化表初 期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发 展转 归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阳病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阳盛转阴 阴盛转阳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亡阴 亡阳阴阳恢复 协调平衡阴阳 偏胜阴阳 偏衰三、精气血的失常精气血失常,包括精、气和血的不足及 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精、气、血互根互 用关系失常等病理变化。(一)精的失常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的施泄失常两个方面 。 1精虚精虚主要是指肾精(主要为先天之精)和水谷之 精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肾肾精不足有多方面

16、的临临床表现现,如生长发长发 育不良 、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或滑遗过遗过 多、精神萎 顿顿、耳鸣鸣、健忘,以及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等。水谷之精不足,可以出现现面黄无华华、肌肉瘦削、 头头昏目眩、疲倦乏力等虚弱状态态。2.精的施泄失常精的排泄失常,如排泄过度或排泄障碍,则 出现失精或精瘀的病理变化。 (1)失精:指男子生殖之精排泄过度,导致肾 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精液排泄过多,或兼有滑精、梦 遗、早泄等症,并兼有精力不支、思维迟钝 、失眠健忘、少气乏力、耳鸣目眩等症。治疗一般宜补肾气加填肾精,而偏实者当泻 肝火兼滋肾阴。精脱为失精之重证。精脱必致气的大量损耗 而致气脱。治疗以固气为要。(2)精瘀概念: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 临床表现:排精不畅或排精不能,可伴精 道疼痛、睾丸小腹重坠、精索小核硬结如 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