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8521822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6.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的研究一、从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谈起中医养生 与脾胃学 说 广州中医药大学1.1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未病养生之涵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挖掘论证,渐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医“治未病”独特的养生理论,至今对我国卫生医疗、防疫、养生保健、抗衰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医学文化领域及全球卫生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1.2 .1 脾胃学说的起源、发展及成熟“脾胃者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脾裹血,温五

2、脏。”在内经、难经对脾脏论述的基础上,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奠定了脾胃学术思想的基本框架。李东垣是脾胃理论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补脾土”,这便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体现。他认为内在的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气的产生全在脾胃;如果没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则虽有外邪,也不能侵入人体而发病。他在治法上重视升补脾胃清阳,成为了“补土派”的创始人。李东垣李东垣只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明代

3、张景岳则具体化了补火生土的内容,他认为“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病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清代叶天士补充了滋养胃阴的用法,认为李东垣的脾胃论只是重视了脾而忽略了胃,重视了温补而忽视了滋补。脾为脏而属阴,胃为腑而属阳;脾喜燥而忌湿,胃喜润而恶燥。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升阳益气法等,只可用于脾脏阳气虚弱、寒湿犯中等证,而不可用于胃,否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叶氏的滋养胃阴法,为脾胃学说增添了新内容。之后宋金时代张子和以攻邪立法,这样对脾胃病症的治疗法则就渐至完备。通过内经、伤寒论、脾胃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和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的努力,脾胃学说经历了从奠基、发展、到完善的过程,并在临床实践中

4、日臻成熟,此后历代医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使脾胃理论渐臻完善。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1.2.2 脾胃是五脏生理活动的中心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脾脏为藏象学说中的重要脏器,是肝、心、肺、肾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鉴于脾脏在五脏及整个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后世医家在脾胃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继内经“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学说”、“仲景伤寒学”、“温病学说”等之后的有关独个脏器的学说 “脾胃学说”。藏象理论中所指的脾脏与解剖所见之脾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医之脾脏包括脾胃在内的相当于西医除肝、胆外整个消化系统器官。如素问 太阴阳明论日:“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

5、其津液”;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通于土气”,故此建立起脾胃藏象体系,也为后世脾胃论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基石。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禀之本,五味出焉”。脾胃为“仓禀之官”,又是“仓禀之本”,为供养全身营养的根本,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后天之本,气血之源人体的各种生命机能无不是以气血为基础。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而气血主要由水谷化生,“得谷则昌,失谷者亡”,气血根源则依赖于脾胃的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的功能。张景岳有言:“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清张璐张氏医通亦说:“气之

6、源头在于脾。”指出脾胃是人体给养仓库,盖气和血依附互化均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脾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素问调经论张氏医通.五脏之本灵枢营气: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营出于中焦”,“脾胃 营之居也”,指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皆赖气血濡养,气血化生则赖脾胃运化,故脾胃的旺与衰决定着五脏气血的多与少。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所言:“人体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则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脾胃为“五脏之本”。 李中梓与医宗必读.气机之枢素问六微旨大论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五脏六腑、五体七窍、四肢百骸、经络的生理活

7、动以及气血精津的生成、输布、排泄皆赖气的推动作用。同时气机的条达通畅亦赖脏腑、气血生理活动的协调运行。气机的升降出入为生理活动运行的具体体现,故气机运行的趋势、平衡与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伤寒论直解提出“阴阳与水火,位居上下,而土居其中,上下交合,必由中土。” 五脏与五行相配,脾为己土,属太阴主升, 胃为戊土,为阳明而主降,皆位居中央,运转四旁,长养四时。五脏气机升降的活动规律,居上者以降为顺,居下者以升为健,脾胃枢纽以阴升阳降,运行五脏之气,使五脏气机升降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难经四难有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脾胃为枢,运转四周脏气以共同

8、维持呼吸的吐故纳新活动,可见人体五脏结构是以脾胃为中心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五脏的正常气机共同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这也是脾胃为“仓禀之本”的体现。1.2.3 脾胃亏虚,五脏受病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机能状态,五脏六腑皆秉脾胃之气以生息。因此脾胃发生病变,气血津液生成减少及其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必然影响到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引起疾病。体现如下: 其一,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东垣脾胃论“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以此为基础,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重点探讨了以脾阳虚为主的太阴

9、病,制定一系列调治脾的有效方药,如小建中汤、理中汤。至金李东垣有“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说,论述了正常的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不会伤及五脏六腑,只有六气非时而至,或过而不至,侵袭机体后才会伤人致病,但若形气虚弱,则易招致外邪,使外邪乘虚入侵而得病,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之,若“正气存内”,即使猝然遇急风暴雨,因脾胃元气不虚,抗病力强,外来之邪亦不能独伤人。其二,“脾为生痰之源”、“百病多由痰作遂”。脾胃亏虚,运化水湿失常,水湿内停,痰饮内生,内阻气机,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而变

10、生诸证。其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皆可致脏腑阴阳失衡,气机升降失调,气血运化失常,脾脏亦在其中受累。同时余脏腑病变及其形成的病理产物也可累及脾脏。此时通过补脾脏可调衡各脏阴阳之气,达到“气归于权衡”、“脏气平和” 以有利于余脏腑病变的好转。正如李东垣所说:“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泻或补,惟脾胃之药为切”,“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徐春圃亦有:“治病先顾脾胃”之说,皆如此言。总之,脾胃在五脏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外感病或是内伤杂病,脾胃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关键因素,善治病者安脾脏可以调五脏、和气血。1.2.4 南、北方人体质

11、不同及地域差 异而致病邪易感性及性质不同 就脾胃外感证而言南、北无差别,皆因夏季炎热,天暑下迫,雨水较多,地湿蒸腾,暑热极盛,湿气较重,暑湿相搏,侵入人体阻于气分,导致暑湿病、湿温病。就里虚、里实证而言则体现了南、北差异之处,也充分体现内经中人与天地四时相应的理论。北方多见脾胃阳虚、寒湿困脾证;南方多见脾胃阴虚、脾胃湿热证。干寒的北方湿热的南方北方四季分明,多寒,寒性属阴独伤阳,湿邪从寒化;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气候炎热而潮湿,多见湿从热化,如叶天士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过去的运气学说是以中原黄河一带为准,秋燥从立秋起。至于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引清沈目南燥病论中的秋燥则是在“秋分之后,小雪之前”

12、,应是凉燥,凉燥属次寒、小寒。立秋至秋分之间还有一处暑节气,此间是温燥居多,燥者润之可也。吴鞠通北方寒冷,其人粗犷,体质坚实,耐寒热,然若不慎,寒邪内侵,直中伤阳;“南方者,天地所长养, 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素问异法方宜论),故其民多偏阴虚,阴虚者,阳必凑之。同时居住在南、北方不同地域的人,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条件等差异也影响邪气的易感情况。脾胃湿热岭南多见,缘广东地区地处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且岭南人喜食海鲜之品,其体质多属阳热质。因此,该地区脾胃湿热证型明显高于内地。另外,脾气分阴、阳。脾阳是脾气中阳的活力部分,体现阳的特性,有温煦、动力、

13、向上向外的作用,脾阴是脾气中属阴的活力部分,表现阴的濡润、滋养、向下向内的作用。故脾气虚偏于阴虚则热、偏于阳虚则寒。南方人多饮苦寒清热之凉茶,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过于食苦,伤及脾阴,致气失去濡润作用,而出现“胃气乃厚” 的病理结果。二、邓铁涛教授的脾胃学说与养生观2.1 脾胃学说 邓铁涛教授认为,关于中医的脾胃实质,若要提个假设的话,从生理、病理来看,中医的脾胃应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以及支配整个消化系统的神经及有关体液;从治疗脾胃的角度来看调理脾胃能治疗各个系统的某些有脾胃证的相当广泛的疾病。脾胃为五脏之中心,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对余脏生理、病理及全身各系统气机运行都

14、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脾胃病与湿邪的关系更是关系脾胃病及其他脏腑疾病发生、转归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且无论外感、内伤、邪实、正虚与否,治疗脾胃病均不离健脾祛湿行气之法。邓铁涛教授认为,治疗脾胃病,还应重视发掘“补” 的对立面“攻下”的经验与理论。邓老早在50年代,就运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从而打破了急性阑尾炎需在24小时之内施行外科手术和禁用泻下的主张。邓老认为脾胃有虚证,便有实证,有寒证,也有热证,治疗原则自应攻、补、温、凉,朴之中又有朴阳与养阴之别,把有关的学说集中起来,取长补短,就能掌握比较完整的脾胃学说。2.2 中医养生观 邓铁涛教授认为,饮食要有节度,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食无

15、定时,都会伤及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中医素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说,因此必须注意饮食有节,保护脾胃之气。即便有病,亦宜以食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总以不妨脏腑为贵。所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物质的消化呼收,气血的化生,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许多高龄老人的饮食习惯证明,饮食清淡、适时适量是重要因素。邓铁涛教授一周有两餐吃粥、馒头;一餐吃南瓜、番薯,既清淡又润肠,可谓一举两得。人体日常状态都有其偏态,绝对的“阴平阳秘” 非人之常态,阴阳的轻度失衡在亚健康状态最为常见。因此,可以药食之性味纠正人体之失衡。邓铁涛教授偶尔会

16、炖服中药,如人参l0克、陈皮1克,补益而不腻,是岭南地区很好的保健品,还可加田七片510克,起到活血通脉之功。邓铁涛教授还喜喝茶,养成了清晨在家喝茶的习惯。“我患有高血压,因此常用少量活血行气的玫瑰花或菊花搭配平肝凉肝的龙井茶或用能助消化的普洱茶作为早茶,每天起床后饮上数杯。”喝茶可以添寿。“茶” 是什么意思呢?邓铁涛教授说,“茶”字拆分开来是二十加八十八,就是108,喝茶可以使人寿命超过“茶”数。2.3 “上工治未病”的前景 邓铁涛教授说,中医理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上工治未病” 的防治思想。中医注重养生,保持健康之生,注重人体的自强;西医虽然也有预防思想,但其做法是打预防针,是灭菌。“其实有点细菌不是坏事,人体才有抗病的能力。” 邓铁涛教授认为,中医中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甚至可以说是我国的“第五大发明”。西医虽然发展到现在的分子水平、蛋白质水平、基因组水平,但它是线形的,它是以生物为本,凡病要找到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