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理论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48519504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用风险理论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信用风险理论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信用风险理论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信用风险理论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信用风险理论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用风险理论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风险理论教学课件PPT(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信用风险理论 一、概述 二、产生 三、计量 四、规避http:/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比如 策略风险)。新的巴塞尔协议涵盖上述风险范畴三 大组成部分,银行的各类业务都可以归为以上三类 风险。如下表所示。 长期以来,信用风险一直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 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形式。 尽管各种市场风险在最近几十年里变得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金融自由化和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使得商 业银行也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但是市场风险的增强 并没有改变信用风险作为银行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的 状况,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共同构成了金融机构 和

2、监管部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 直到最近几年,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以及管 理实践中对信用风险新的衡量模型的采用和管理工具 的创新才变得活跃起来,目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已成 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且极具挑战 性的课题。(一)概念 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因素、风险事故、 损失)概率分析方法 信用风险: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 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 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 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 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它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函数,可以表 示为:信用风险=F(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

3、指由外界力量决定,商业银行无法控制 的因素,诸如国家经济状况的改变,社会政治因素 的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的产生等; 内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它直 接决定了其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和信用风险的大小 ,一般将贷款规模、政策、结构以及商业银行的运 营收入作为影响信贷风险的主要内部因素加以考察 。理论争议: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 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 更为一般地,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 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 变动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 这种观点是从组合投资的角度对信用风险进行描述 ,因为信用资产组合不仅会因为交易对手(包括借

4、款人、债券发行人等)的直接违约而发生损失,而 且在交易对手并未违约但信用状况发生变化(如信 用等级降低、盈利能力下降等)的情况下,也会导 致组合资产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动,从而可能给债权 人(组合资产持有人)带来风险。(二)信用风险与信贷风险的区别 信贷风险是指在信贷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使 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造成银行贷款本金及利息 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信贷风险的主体是一致的,即均 是由于债务人信用状况发生变动给银行经营带来的风 险。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其所包含的金融资产的范围。银行 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信贷风险,还包括存在于其它表内 、表外业务如证券投资、票据贴现、同业拆借等业

5、务 中的风险。由于贷款业务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所以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三)信用风险的特征1. 信用风险存在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特征 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一个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其 概率分布。通常市场风险的概率分布可以被假定为正 态分布。 然而,信用风险的分布却与此不同。通常信用风险的 出发点是因受信方违背某种承诺(偿还债务的承诺,或 衍生工具中按协议交割资产)而出现的,这种承诺通常 是事先安排好的确定的价格,因此对授信人(投资人) 来说,收益就是这个事先确定了的价格,不可能像市 场价格一样在收益的正方向上随机波动;但在收益的负 方向上没有限制,投资者的损失取决于受

6、信方的违约 状况,因此信用风险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分布是不对 称的。 这种收益和损失不对称的风险特征使得信用风险的概率 分布向左倾斜,并在左侧出现肥尾现象,如图所示。 这一特征使得难以对信用风险进行正态分布的假设,必 须重新构造信用风险度量指标,这为信用风险的统计分 析带来了比市场风险更大的困难。2.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明显,而市场风险 则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特征。 尽管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也会受到诸如经济危机等 系统性因素的影响,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取决于与 借款人明确相联系的非系统性因素的影响,如贷 款投资方向、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借款人财务 状况甚至借款人

7、还款意愿等。因此,多样化投资 分散非系统性风险的方法已经成为信用风险管理 的主要手段。 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公司外部、不为公司所预计和控 制的因素造成的风险。通常表现为国家、地区性战争 或骚乱,国民经济严重衰退或不景气,国家出台不利 于公司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法规等。这些因素单个 或综合发生,导致所有证券商品价格都发生动荡,它 断裂层大,涉及面广,人们根本无法事先采取某针对 性措施于以规避或利用,即使分散投资也丝毫不能改 变降低其风险,从这一意义上讲,系统性风险也称为 分散风险或者称为宏观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由股份公司自身某种原因而引起证券 价格的下跌的可能性,它只存在于相对独立的范围, 或者

8、是个别行业中,它来自企业内部的微观因素。这 种风险产生于某一证券或某一行业的独特事件,如破 产、违约等,与整个证券市场不发生系统性的联系, 可以通过组合投资做到完全规避,是总的投资风险中 除了系统风险外的偶发性风险。3.信用风险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 在宏观经济因素如国家利率政策、财政政策、对外贸 易、国际市场因素等,及市场结构本身的合理程度、 市场需求状况的综合作用下,只要一个企业对其供应 商的应收账款违约,就可能导致信用链中的每个企业 都不能偿还其他企业的债务,所以信用风险的产生具 有非线性的蔓延特征。 银行作为整个信用链中的中心环节,会受到信用风险 蔓延的最大影响,积累大量不良资产,公众对

9、银行失 去信心,甚至导致挤兑,产生金融系统的恶性循环, 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也就是说,一旦信用风险发生,它的影响不仅仅存在 于两个交易对手之间,还会产生滚雪球似的放大效应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产生影响,则信用风险具有非线 性特征。4.衡量信用风险的难度较大 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 是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得。 造成这一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贷款等信用产品 的流动性差,缺乏二级交易市场。而对于市场风险而 言,各种金融产品发达的二级市场为观察市场风险的 变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从而使得运用各种数理统计 模型来衡量市场风险成为可能。 其次,二级市场的交易损益的衡量一般可以采取盯市

10、 的原则,市场风险的变化因而能得到及时的反映,但 信用产品一般不采取盯市法,而通常在贷款违约发生 前采用账面价值,因而其价格数据难以反映信用风险 的变化。 再次,贷款的持有期限一般都较长,即便到期出现违 约,其频率也远比市场风险的观察数据少。(四)信用风险的分类 1.按授信方的不同,信用风险可被分为国 家信用风险、行业信用风险、个体信用风 险。 2.按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信用风险可被 分为道德性信用风险和非道德性信用风险 。 3.按源信用风险可控程度,信用风险可被 分为可控风险和非可控信用风险。二、 信用风险的产生 (一)古典信用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有两大信用理论流派,一是亚当斯密 的信用媒介说

11、,二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劳的信用创 造说。1.信用媒介理论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 究中第一次提出了信用媒介学说,经过大卫李嘉 图和穆勒等人的发展,信用媒介说是到十九世纪前期 最盛行的信用学说。 根据信用媒介理论,货币是简单的交换媒介,是一种 便利商品交换的工具,对经济发展的过程并不产生实 质性影响,通过信用媒介作用,银行将物质财富在社 会成员中进行转让,达到资本再分配的社会目的,但 信用并不创造资本,因此信用依存于生产。 信用媒介理论揭示的现实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信用关 系提供媒介,银行必须在吸收存款的基础上才能放款 ,银行的负债业务发展的局限性限制了银行资产业务

12、的发展,银行通过信用媒介可以减少闲置资本,节约 流通中的金银货币,促进经济发展。信用媒介学说的 局限性在于没有看到信用发展起来的巨大作用。2.信用创造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劳在其1705年所著的贸易与货 币的考察中提出了信用创造学说,后来英国的经济 学家麦克鲁德、20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德、金 融理论家哈恩对这一学说进行了发展。 信用创造学说把信用和货币、信用和资本等同起来, 认为货币就是财富,银行有无限创造信用的能力,具 有创造资本的作用;银行的本质在于创造信用,通过提 供充足的货币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增加货币可 以扩大就业、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工商业的发展,从而 使国富民强。 信用创造

13、理论揭示的现实是:银行信用使资本成为控制 实物经济的外在力量,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流 不再是物质流的附属物,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物质流 的统治者。信用创造学说的不足之处是过分夸大了信 用的作用。(二)现代西方信用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信用 的调控作用。这些学说包括“信用波动理论”、“信 用扩张理论”、“反信用扩张理论”。以这些宏观信 用理论为指导,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分 析的框架。1.信用波动理论 信用波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这一理论提出的 背景是经济危机严重威胁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货币 需求量与经济流通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或统计意 义上的相关性,或

14、者说信用是在不断的波动中发展的 ,这是信用波动理论所依据的主要事实。 马歇尔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信用波动所致,他 认为,只需要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就可以消除经济危 机。2.信用扩张理论 信用扩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凯恩斯,这一理论产生的 背景是罗斯福在美国推行的“新政”改变了美国政府 不干预经济运行的历史。 信用扩张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 源,要消除经济危机就要扩张信用,增加有效需求。 在经济发生危机的时候,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能产 生足够的信用扩张,因为银行信用扩张受到了“流动 性陷阱”的制约。解决的方法是通过发行国债、增加 财政支出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有效需求。 信用扩张

15、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信用创造 理论的现代翻版。 信用扩张理论揭示了投资、需求等宏观变量与银行信 用、财政信用之间的内在的关系,为改善宏观信用环 境提供了政策支持,尤其是促进了美国的信用立法, 使得信用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信用扩张理论对引导美国等国家走出经济危机发挥了 重要作用,但当到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陷入 “滞胀”时信用扩张理论却显得无能为力。3.反信用扩张理论 反信用扩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该 理论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主要国家经济陷入“滞胀 ”的泥潭。 反信用扩张理论与主张对经济自由放任的新保守主义 结合起来,提出“滞胀”是长期实行信用扩张政策的 结果,信用扩张理论是经济危机的产物,只适用于经 济危机的特殊环境。在经济已达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实行信用扩张政策,短期内可以达到增加产业和就业 的效果,但当人们的理性预期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信 用扩张无助于产量和就业的增加。 反信用扩张理论主张实行稳定的信用政策,反对信用 扩张和国家干预。反信用扩张理论指出了信用扩张理 论的缺点,强调创造稳定的宏观信用环境对经济稳定 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并没有深入到信用经济活动的 内部。(三)破窗理论对信用风险的解释1.破窗理论介绍 破窗理论是由政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