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517045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与实施一、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概念(一)课程组织的概念 泰勒:(1)要组织的对象学习内容(2)组织后的“产品”单元、学程、教学 计划(3)组织的过程有一定程序 课程组织:指知识、经验经结构化后,加入时间流 程,构成比较可行的教育方案或计划的过程。( 局限于部分“物”的因素的组织)M.斯基尔贝:课程组织:是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改进:把学校的氛围、社区、家庭的影响 ,教师的风格、策略纳入其中)(二)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内涵课程组织的要素:学习者、教育者和教育情境学前教育课程组织:指一切有学前儿童参与的教育性活动的结构化或系统化过程。二

2、、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特殊性1、课程组织要以提高学习者的主体性为方向 ,以充分尊重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为依据 ; 2、课程组织中,学前儿童与教师互动的媒体 特别重要,并要突出直观、具体、形象的 特点; 3、课程组织的结构化、系统化需遵循由低至 高的顺序,并注意简单、明了、直接、短 时。三、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原则(一)目标定向原则 (二)生活化原则1、为什么要生活化 (1)幼儿每天实际接触(2)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能力决定2、要点:(1)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而是加强教育 与生活的联系,将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加 以选择;加强教育同自然界、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等现实世界的联系;(2)课程组织 生活化不是

3、课程“非学校化 ”,不能降低教育要求,必须牢牢地把握 教育目标。3、表现(1)课程安排依照幼儿园生活的自然顺 序展开(2)课程内容依据节日顺序组织(3)依照时令、节气变化规律组织课程案例分析 在开展我爱实幼的主题活动时,其中有一个活动是幼儿 自制连环画我们的幼儿园,是在基本了解、熟悉幼儿园 的环境、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几人合作,画出他们最 喜欢的幼儿园的某个环境或场地,并要求给画面配上文字解 说,由我来记录。在制作图书的过程中,我尝试将“因为 所以”“如果就”等关联词运用到图书的解说中, 孩子们在我的帮助下、引导下,终于用图画和特有的文字语 言展示出来了。如:“如果你走进实验幼儿园,就会看

4、见绿 色的大操场”;“因为我们每天都可以做游戏,所以我很喜 欢上幼儿园”;“只要你天天上幼儿园,你就会有很多的朋 友”;“小朋友在幼儿园里,有的唱歌,有的画画,还有的 搭积木”;“因为老师教我们本领,和我们做游戏,所以我 们很喜欢老师”;“小朋友不仅喜欢滑滑梯,还喜欢玩荡椅 ”;“因为我们是实幼的好娃娃,所以实幼就是我们的家 ” 当我拿着这本书时,心中有股喜悦,可是也有点 不安,虽然孩子们通过各种方法对我们的幼儿园 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运用这些关联词上却不 得不承认老师的指导性太强,我的心中觉得有问 题,觉得很牵强,但也似乎一时难以解决。 这时,我将这本书递给陈老师看,她看后对我说 :“编得

5、还可以,可是我觉得一下子就用关联词 编书,可能幼儿未能真正理解。”我立刻说:“ 我也知道,可是如何解决呢?不知从何入手,关 联词好像对幼儿来说太难了。”她也皱起眉头, 一会儿她说:“我只是觉得应该先听听孩子们在 日常活动中的谈话,看看他们是否应用了这些关 联词,然后再进行整理,加深印象,逐步引导。 ”我觉得有道理,决定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幼儿的 语言,给予幼儿在一定的情况下学习使用这些关 联词的机会。 分析要点 (1)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建立在适应儿 童身心发展特点、接受能力以及儿童现实生活的 需要; (2)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特殊性,其中特别是学 前教育课程组织中,教育者主体性需要较高水平

6、的发挥,这种发挥以提高学习者的主体性为方向 ,以充分尊重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为依据; (3)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生活化原则强调课程组织 要与自然、社会以及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三)活动化原则要点:1、以活动作为课程基本组织形式2、不仅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更主要的是 引起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心智的活动”。3、外部情境要有新颖性、兴趣性4、需了解儿童的活动状态(心理觉醒水平、活动 准备状态、心理定势、习惯性行为、动机和情绪等 )5、让儿童充分发挥五官的感知功能,特别是手的 操作功能霍尔:人的心理是手造成的。 6、并不要求必须有完整的活动过程,而是以 充分调动儿童主体性为最高原则,组织的 灵活性

7、是活动化的必然要求。案例分析 例一: 幼儿:老师,你看!我有新鞋 老师:啊!真的。好漂亮 幼儿:还有小豆豆 老师:什么小豆豆 幼儿:是呀!小豆豆!你看,在旁边(指着鞋上的扣子) 老师:(恍然大悟)啊!你是说有扣子!扣子、扣子、扣子。 幼儿:(有趣地跟着念)扣子、扣子、扣子。 老师:对了,扣子。(稍停)你会不会自己扣上? 幼儿:不会,可是我会自己穿鞋子。 老师:呀!你不解扣子就把脚塞进鞋子里!? 幼儿:对呀!我会穿鞋子,把脚塞进去,袜子变成红红的! 老师:啊!我看到了,脚弄痛了没(有)? 幼儿:不痛,我脚全是汉,所以鞋子的红颜色跑到脚上了! 老师:回家脱鞋子时,脚变成红红的。 幼儿:(若有所思地

8、笑)对。红红的,好想穿着红鞋子上床!(又笑 了)妈妈会骂我说:我把脚弄得红红的!(表说编跑到别处去玩)。例二: 幼儿:老师,你看!我有新鞋! 老师:是的,我看见了。很漂亮!告诉老师你的新鞋是颜色的。 幼儿:(稍停)红的! 老师:说对了,再看看你鞋子边上那个叫什么,就是那个!(老师指着扣子) 幼儿:会留下红的印子。 老师:我不是说这个,我是问那个东西叫什么!(又指着扣子) 幼儿:不知道。 老师:那叫扣子,“扣子”,会不会跟着我说! 幼儿:帮我扣起来。 老师:老师刚刚说的那个奇妙的字叫什么? 幼儿:(稍停)老师,帮我 老师:帮你做什么? 幼儿:帮我扣起来。 老师:(虽未显出不悦,但仍固执地要幼儿说

9、)那个叫什么?我刚才告诉你的 。 幼儿:(沉默不语) 老师:(耐心地)刚才老师告诉你的,那叫做什么?“扣子”,那是扣子! 幼儿:扣子! (当老师替他扣好扣子,幼儿即一言不发地跑开了。) 分析要点 (1)学前教育课程组织活动化原则不仅强调学前教育课程 组织以活动为基本形式,而且更强调儿童心智活动。即通 过调到儿童积极进行外部活动引发积极的内部活动。 (2)幼儿言语活动,是真正的以言语为兴奋中心的心理活 动,而不是指以“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为目标组织的活动 ; (3)语言教育的目标是能让幼儿自由流畅而溢于表情充分 表达,并能与人清楚地交流; (4)言语活动要达到活动化组织,需要教师掌握不同年龄 阶段

10、幼儿言语发展的一般水平、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心 中有数地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材料和资源,丰富儿童的各 种经验;了解儿童言语的兴奋中心课题;要情绪饱满,积 极热情,声音悦耳,给儿童留下愉快的言语记忆。(四)游戏化原则蒙台梭利:游戏是小孩的工作。 要点:游戏化的本质不是将教育活动统统变成 “游戏”,而是使教育活动具有动力性, 即兴趣性、娱乐性,从而实现幼儿在愉快 中获得和谐健全发展目的。(五)综合化原则(研读教材P200-231)陈鹤琴:幼儿对外界的反应是“整个的”。整合的方式:1、学科(领域)的整合(设计案例见P217)2、发展方面的整合3、通过专题的综合4、通过幼儿园环境的综合5、通过主题的综合

11、通过主题的综合:不同领域或同一领域不同的内容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整合在一起。主题的来源:1、来源于相应领域2、来源于社会生活事件或幼儿自身的生 活事件,如交通事故3、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一些现象或原 理,如“变”4、文学作品综合性课程的长处和弱点长处: 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关联性和有意义 促进主动的学习 由儿童一起参与设计,并能符合儿童的兴 趣和需要 能使儿童发展与知识结合成一体弱点: 1.综合性课程失去了每个科目的独特性,因 此,也就看不到科目让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以及科目表述知识的方式,不可能达到知 识完整性的要求。 2.综合性课程往往使幼儿失去足够的参与时 间,而在分科课程中,幼儿参与的时间是

12、 充分的。(六)家园同步原则(七)师生同构原则1、要义:课程组织应是师生合作过程2、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四、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主要形式1、单元主题活动 (1)内涵:单元主题活动,指的是在一段时 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 育教学活动。 (2)特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 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有机地结合起 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能够获 得与主题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3)好的单元主题的基本特征 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蕴涵着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可以涵盖多个学习领域的内容; 其所需的材料容易获得,具备可行性; 能为幼儿提供与先前的单元活动相连接的学

13、习经 验等。2、区域活动设计 (1)区域活动的定义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在当前的幼儿 园,特别是在城市幼儿园中颇受重视。它指 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 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 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 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 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2)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拟订区域的种类选择适当的活动材料思考各活动区的活动内容和目标。3、支架式教学 所谓“支架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儿童在 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教学互动;儿童的“ 学”好像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建筑,而教师 的“教”则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 童不断建构自己的

14、心灵世界。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位教师对幼儿建筑游戏“搭高速公路”的指导记录:几个男孩在搭建高速公路。我开着车停下来问“我的车在 哪里交费?“对不起,还没有建好呢,请过一会再来!” 我注意到他们只搭了两条同向通行的车道,于是又问:“回 来时我从哪里走?”孩子们一看不对劲儿。“哎呀!对面来的 车要是也从这儿过,不是要撞上了吗!赶快在旁边搭条反向 的车道吧!”可是,建筑区已经没有地方了。孩子们你看我 ,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我在旁边出主意:“有没有什么 资料可以查一查啊!”一句话提醒了他们。一位小朋友从一 幅公路图片上受到启发:“我们可以像搭立交桥似的,搭一 个立体双层公路收费站!” 请运用相关原理分析

15、这位教师的行为。分析要点 教师的支架性行为表现在: (1)注意到幼儿只搭了两条同向通行的车道 ,发现了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提出“回来时我从哪里走?”的问 题,提出了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 经验之间冲突的任务,引导幼儿意识到问 题和冲突; (3)通过提醒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线索,有效 地启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搭 一个立体双层公路收费站。活动设计 1、 结合“水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单元主题活 动,为大班儿童设计、布置适宜的区域活 动,并说明设计、布置的理由。 2、 结合“果实与秋天“这一单元主题活动, 为中班儿童设计、布置适宜的区域活动, 并说明设计、布置的理由。案例分析集体

16、教学活动结束了,教师说:“我看哪一组小朋友坐 得好!哪组坐得好就请哪组先去洗手、拿杯子!”孩子们陆 续坐好,教师逐组点名洗手之后,孩子们拿着自己的水 杯又坐回原来的位子,开始等保育员和老师一个一个地倒豆 浆,发饼干。发到最后一个孩子时,前面的孩子早已经吃喝 完毕,开始坐不住了。一个孩子忽然“发现”娃娃家的“沙 发”下面有什么东西,马上叫“老师!我看见积塑片掉到沙 发底下了,我去钩出来!”不等老师回答就跑过去趴到地上 伸手钩。其他两个孩子也乘机跑过去趴下。老师忙说:“谁 让你们离位子了?快回来!”没喝完豆浆的几个孩子也端着 杯子、伸着头往这边看。“老师!他的豆浆洒在我身上了! ”告状的声音又响了起来请分析这位教师在时间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 的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