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四节 选材篇课件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48512643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四节 选材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四节 选材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四节 选材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四节 选材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四节 选材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四节 选材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四节 选材篇课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选材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文章来说,“米”就是素材,没有起码的材料,写文章就无从下手。占有材料当然是越多越好,但使用材料,却不一定多多益善,而应慎加选择。我们许多同学的中考作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语句通顺,但就是无法感染读者,当然就评不上高分。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材不理想。我们平时写作时,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作文的具体写法,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过多地考虑“炊”的问题,而较少地考虑“米”的问题。考生作文空话、套话、大话、假话的毛病严重,剽窃之风很盛。许多考生常常因缺乏写作材料而苦恼。其实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选材的创新。下面就从选材的创新上谈谈相应的做法。

2、一、观察思考,积累材料材料从哪儿来?当然靠积累。从哪些方面选材备料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自己的生活。生活材料一要尽量真实(切勿瞎编);二要有内涵、有特点、有味道、有新意,尽量不与别人雷同;三要自己对这个生活材料有所感悟,且比较深刻,一定要防止材料低幼化。2学识与见识。各学科知识中均有大量写作素材,比如,古今中外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名人轶事,哲学读物,语文、历史、地理乃至数理化、音乐美术体育等教科书,都有大量既生动又具体的写作材料。3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视点高,材料新,意义又重大,就是有价值的素材。4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典范。倘能用得准确,恰到好处,无疑

3、会给文章增色不少。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我们及时地、分门别类地筛选、整理“库存”,择出可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注重生活材料的积累。为了使文章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要留心观察生活,要留意捕捉极富表现力、极有个性的细节。古人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我们要重视生活札记的写作。注重书本材料的积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积学以贮宝”,我们要重视读书笔记的写作。注重思想材料的积累。要重视思想随笔的写作,要抓拍自己稍纵即逝的思想“灵光”,要努力充实自己的“思想武库”。郭沫若有这样的妙语,“腹藏万卷凭吞吐”,古人有这样的哲言,“多财善贾,长袖善舞”。囊中羞涩,生意毕竟不好做。因而,我们要注意写作材料的搜集

4、、积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多想、多抄、多背。二、别具慧眼,识别材料下面,以记叙文的识材为例,对此加以说明。1小中见大。生活中有许多往事,看似很“小”,倘能联系背景来思考,用思想来开掘,就能发现它是能反映“重大”主题的材料。例如,捕蛇一事,与国家大事相比,小如芝麻绿豆一般,但柳宗元联系当时的背景来思考:那时为唐宪宗元和年间,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减少了四分之三,兵员却增加了三分之一,赋敛极重,老百姓苦不堪言。蒋氏祖、辈父辈均死于捕蛇之事,但因捕“异蛇”能“当其租人”,故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由此而得出在封建社会“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的重大主题。2平中见奇。生活中一些看似平

5、淡的材料,如果用哲理来点化,往往能收“点石成金”之功,于平凡中见到奇妙处。王安石游褒禅山时,就是联系人生与社会的哲理来思索,从而发现了在极其平凡的前洞与后洞的游玩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反过来再看,材料也就不平凡了。3旧中翻新。面对一些旧的材料,如果别具慧眼,匠心独运,也能有新的发现,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北魏郦道元与唐朝李渤都游过石钟山,都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郦道元认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李渤“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再游石钟山,面对这一为两大名人写过两次的旧材料,不仅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而且得出“事不目见耳闻”

6、,不可“臆断其有无”的深刻思想。4串而得神。许多材料,如果孤立地看,平淡得很,但联系起来看,却令人耳目一新,反过来又显示出材料的不俗。例如,刘征在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中所谈及的材料都很一般:船过三峡,困难重重,这不知被人重复过多少次;使用石器,燧木取火,弯弓射箭,跨上马背,这也是极其平淡的材料。但是,当他把材料全都冠上“第一个”时,毫无光泽的材料全都熠熠生辉:“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三、思维训练,创新材料1冲破定势,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考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考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

7、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作文时,应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例如,写“我的妈妈”可以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如,写“滥竽充数读后感”这个

8、作文题,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可以另辟蹊径: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思维空间。例如,在写“雨”这一自然景观时,可进行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时可“换角度”、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从而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