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富通巨亏分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508567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9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投资富通巨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投资富通巨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投资富通巨亏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投资富通巨亏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投资富通巨亏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投资富通巨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资富通巨亏分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投资富通 巨亏- 原因分析中国简介:中国保 险(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是 中国第一家 以保险为核 心的,融中国 保险(集团)人寿保险 股份有限公司 财产保险 股份有限公司 养老保险 股份有限公司 资产管理 有限责任公司 健康保险 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保险海 外(控股)有限公司 信托投资 有限责任公司 银行有 限责任公司 证券有 限责任公司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 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 、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富通集团简介:v富通银行的母公司富通集团(Fortis Group)原本 主要基地是在荷兰,以保险业务为主。收购比 利时通用银行及其他银行后,成为低地三国 (Bene

2、lux)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业务也扩展至 全世界。业务范围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 。2007年收购荷兰银行(ABN AMRO)部分业务 后更成为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v富通集团包括富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富通银 行。富通银行涉足商业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业 务和个人银行及资产管理业务, 美好“邂逅”v富通集团公司以银行和保险业务为主,在业内被称为“银 保双头鹰”,而其投资管理公司在与前荷银资产管理业务 合并后,拥有2450亿欧元的管理资产,这些让一直寻求打 造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三大核心业务的中国羡慕不 已。v中国的主要收入来源仍以保险为主,银行业务虽然有 利润贡献,但占整体利润的比重有限,

3、资产管理对来 说更是全新的开始,因此投资富通集团及富通投资管理公 司,既可以获得投资收益,也能够获得技术,加速实现 的金融集团之梦。v自从2007年4月10日富通创出29.58欧元的新高以来,因次 级债问题富通已连续四个月下跌,这也为中国提供了 并购的绝佳机会。成功牵手v2007年11月,中国即宣布, 以18.1亿欧元(约196亿元人民币 )购入了荷兰/比利时富通集团的 9501万股股份(占富通集团总股 本的4.18%),成为富通集团单一 的第一大股东。随后,中国 将股权增持至4.99%以及在次年同 比例参与富通增发,累计投资资 金高达238亿元。这次趁着次贷危机出海“抄底”看起来物美价廉,然

4、而 这一在几个月内完成的并购,犹如“闪婚”一样,显得 相当激进,后来也因此付出高昂的“学费”。唇亡齿寒v然而在强行并购荷兰银行和金融危机蔓延的双 重打击下,富通集团轰然倒塌。这时,各国政 府宣称干预重组富通资产而在整个过程中, 是被强行排斥在外的。荷兰、比利时、卢森 堡的业务分拆不仅没通过股东大会,甚至分拆 后的投资收益也与中国没有关系,因为比 利时政府的计划是只补偿欧盟境内的股东。对 此事件的处理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这种情况 下,不得不宣布157亿元亏损计提,2008 年12月19日 ,已经整整亏损了226亿人民 币 。时间时间事件结结果 2008年 9月份比利时时、荷兰兰和卢卢森堡三国政府

5、宣布向 富通集团团注资资112亿亿欧元,以避免富通 破产产。富通集团团割出去的 只有旗下富通银银行 在三地49%的股权权 。 2008年 10月3 日、荷兰兰政府以168亿亿欧元收购购富通银银行荷 兰兰控股公司,包括富通集团团此前收购购的 荷兰银兰银 行业务业务 及富通集团团荷兰兰保险业险业 务务富通集团团将只剩下 国际际保险业务险业务 和一 个价值值104亿亿欧元的 结结构型商品投资组资组 合2008年 10月3 日、比利时时政府以47亿亿欧元现现金收购购了剩余 的富通银银行50%加1股的股权权,2008年 10月6 日法国巴黎银银行将以57.3亿亿欧元收购购富通 保险险比利时业务时业务 1

6、00%的股权权。2009年 4月29 日富通集团团股东东大会通过过重组议组议 案,巴黎 银银行将从比利时时政府手中购买购买 75%的股 权权,富通将在巴黎银银行的融资资担保下, 收购购富通比利时时保险险公司25%的股份。富通变为变为 只含保险险 业务业务 的国际际保险险公 司主要原因剖析v一,全球金融风暴大背景v二,富通自身存在风险缺口v三,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v四,中国管理层决策错误v五,公司内部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一,全球金融风暴大背景v虽然不少人鼓吹趁次贷危 机和金融危机到海外抄底 是明智之举,因为低廉的 成本将获得高额的预期收 益,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影 响下,复杂和动荡的全球 金融市场也无异于

7、一片汹 涌的海洋,谁敢说在哪个 时机是富通最低迷的时间 点,将要开始好转呢?更 何况低成本也是存在风险 。时机不对,过于早出手 是这次巨亏的原因之 一。二,富通自身存在风险缺口v并购风险:自90年代以来,富通银行业务的资产收益率 逐年下降,在作出投资富通的决策时,并未认真考 虑富通利润增长点主要业务来源,并不是其银行业务利 润的持续上涨,而是依赖其保险业务。在这次并购活动中,似 乎更多看到的是此项投资后 能够获得的利益而忽略了富 通存在的风险。甚至传言富 通集团隐瞒财务状况。二,富通自身存在风险缺口v流动性风险:2006年至2007年,富通银行吸收大量同业 资金经营非存款业务,导致账面现金不足

8、,存在很大的流 动性风险。v盈利能力风险:2001年前的富通,着力打造“银保”结合的 双头鹰。而在银行业务逐渐有了起色时,富通开始仅仅以 利润为导向,抛弃自己的本页而追逐自己并不精通的银行 业,因此再也无法获得以前的营业利润率了。v偿债能力风险:2006年,富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仅为 2.37%。远远低于巴塞尔的协议规定的8%,在收购荷兰银 行后,其核心资本也降至4%,未能达到承诺的6%。三,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v越是政府干预程度大的国家与地 区,政治风险就越高。集团 的管理层显然对金融危机形势下 西方国家喜欢采用的政府干预并 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相反,却 以为作为第一大股东可以有足够 的话语权

9、。而事实上,为应对上 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西 方各国就已经普遍使用政府干预 的手段。这次三国政府的政府干 预明显将第一大股东的利益排除 在外。三,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v在比利时政府的计划出台后,方面提出了抗议v1984年,中国和比利时在布鲁塞尔签署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和比利时卢森堡经济联盟关于相互鼓励和保 护投资协定的议定书。议定书第四条规定,为了 安全或公共利益的需要,缔约一方可对缔约另一方的投 资者在其领土内的投资采取征收、国有化或其它类似措 施。但措施应是依照国内法律程序所采取的,且与对第 三国投资和投资者所采取的措施相比,是非歧视性的。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措施应伴有对补偿支付的

10、规定。 三,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v和商务部进行了接洽,希望寻求政府的支 持。来自欧洲的消息称,中国商务部的官员已 分别就此于11月25日与11月28日与比利时官员 两度会面商讨,但仍无结论性消息公布。v冀望得到理想的赔偿,取决于商务部通过 外交途径的谈判力度有多大。而在中国与欧洲 关系近来陷入僵局、中欧对话被推迟的情况下 ,况且集团并非国有控股企业,结果自然 不乐观。四,中国管理层决策错误v1,在集团2008年一季度做出初始投资 后,我国有关监管部门曾经叫停了再继 续投资富通的活动,但是这并没有阻止 盲目的投资计划,导致进一步的决策失误。v2,此次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从有意向到 真正资产投入只用了

11、六个月的时间,根据现 有资料来看,此次投资决策主要是依据自身 的投资团队做出的研究结果而做出来的。而 事实上,当时已经有部分咨询机构不看好此 次投资。而且投资者都采用“用脚投票”的方 式表示了对于投资结果的忧虑,但是管理层 并未重视 v3,董事长马明哲其人:v我的印象:司机,单亲家庭,董事长,政治人物 ,“移民”美国和香港,财富成谜。v马明哲从一个司机,攀升到保险 的董事长,而在政界,马明哲从一介 车夫,迅速串红为一颗政治新星,担 任了深圳市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常 委,甚至还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据一位熟悉马明哲的金融界人士回忆,马明哲是一个精力过人、永 不言败、敬业、好学、在政治和经营方面都有

12、独到之处的人。除了 建立国有股东代表之间的紧密利益同共体,在中央高层寻觅靠山之 外,马明哲更留了很多“逃生之路”。 通过公司在美国设立分公 司,马明哲不久就获得了美国的绿卡。马明哲还成功获得了“香港 出生证明”,并顺利获得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90年代末,马明 哲又安排自己的子女远赴美国就读。逐步将家人和主要资产转移海 外。v总的来说:通过多年的努力 ,主业保险快速跻 身国内前三甲,高速发展也 让企业决策者的思维快速膨 胀,总觉得自己做的非常棒 了,不仅要做保险还要做银 行,甚至是更多。在评估富 通这么大的投资项目时,仅 仅用了几个月,在金融企业 ,这是一种非常急躁,冒险 的行为。五,公司内部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在富通股价大幅下跌 时, 公司依然没有认 识到已经出现问题的投 资决策,还认为对富通 长期投资,投资收益并 不是全部内容。6月30 日公司发布的公告还坚 持不对富通集团股票计 提减值准备。这都充分 说明了公司对变化的投 资环境缺乏足够的应变 能力。总结v投资富通巨亏主要是由于全球金融风暴蔓 延,对富通自身存在风险评估不足,海外 投资存在政府干预的政治风险,中国管理 层决策错误,公司内部缺乏风险管理机制等原 因造成的。v这次海外投资虽铩羽而归,但也暴露我国海外 投资仍不成熟,收获了经验和教训。对以后进 军国际金融市场有一定积极作用,但这“学费”无 疑是高昂的。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