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8套文言试题精讲精译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502722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18套文言试题精讲精译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2013年18套文言试题精讲精译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2013年18套文言试题精讲精译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2013年18套文言试题精讲精译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2013年18套文言试题精讲精译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18套文言试题精讲精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18套文言试题精讲精译(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文言文精讲精译大纲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 遂:于是。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遏:禁绝。C与林邑累相攻伐 累:屡次。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 旷:空缺。B 解析 A“遂居交趾”中的“遂”是副词“于是”的意思,正确。 B.“遏”是“阻止”的意思,不是“禁绝”,由此可见B项错误。C.“累 相攻伐”是“屡次攻打”的意思,推断C项正确。D.“旷”是形容词, 是说这里地理位置重要,不能空缺地方官,因此解释为“空缺”, 正确。9以下句子分为四组,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 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乃率文武六千人距

2、循 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A B C DB 解析 A第句是指杜瑗的军事才能,正确。第句是指杜 瑗处理私自占据广州的卢循,说明他执法严格而非军政才干。第 句说明杜慧度积极讨贼,不正确。第句是说杜慧度运用战术 破袭敌军,正确。第句是说敌军战败而逃的情形,不正确。第 句是说杜慧度重视教育,具有政治才干,正确。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定骚乱,先是斩 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 达,使之退回林邑。 B杜慧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杜

3、慧度主持 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尚未到达, 他还是率众抗敌。 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又谙熟战略。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 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赏。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 舰,大获全胜。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 ,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犹如治理家庭;遇上饥 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2)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答案 (1)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 才能吃饭

4、。 (2)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于城门 夜不关闭,人们路不拾遗。解析 (1)“造”是“到达”的意思;“入城”是“攻入城中”的意思;“乃”是 副词,“才”。(2)“威惠”是“声威恩泽”的意思;“奸盗”是指“邪恶偷盗 之人”,形容词用作名词;“乃至”是“以至于”的意思。课标卷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A项“登”应是“应试得中”的意思。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

5、民内容的 一组是(3分)( ) 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 B C D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 中信息的能力。是说马文升善 于直言劝谏;是马文升教育太 子的情况;是马文升赈恤旱灾 和水灾的情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 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 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 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核部

6、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 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 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 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 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 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错误,这一信息在文中 找不到依据。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译文: _(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

7、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文: _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课标卷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采用代 入法与排除法解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即可。C.昧:违背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 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遂制罢

8、羽林之请 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 B C D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整合题要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 来回答。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在原文找到所给的六个句子,然后根 据题目要求,分析六个句子中不符合 人物品质的句子,运用排除法就可以 得出答案了。把六句话代入到原文后 我们发现的主语是皇帝,的主语 是元载,由此可以排除BCD三个选 项,从而得出答案A。另外,说的 是李揆被赦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 ,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

9、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 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 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 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 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 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 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 无着,在各州漂泊十多年。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译文: _(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

10、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译文: _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译出大意给2分;“薄”“迁徙”“盖”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 分。(2)译出大意给2分;“薄”“迁徙”“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北京卷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 典:主

11、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预”是“事先,预先”的意思。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 的含义和用法。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意思 是“拿”或“用”。B项两个“所”用在动词前,构 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此句中“所 取”“所受”分别指代“取的东西”“接受的东西” 。C项两个“何”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D项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第二个“之”是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12、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 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项 应译为“我始终拒绝接受 礼物,这就是在追求虚 名了”。联系后文接受礼 物,再交给朝廷,就是 为避免“近名”之嫌。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 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 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

13、降者 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 备,并有所防范。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重要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项“心存戒备, 并有所防范”在文中没有依据。10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 笑”的缘由。(4分)答案曹彬已经预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诺言,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 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正确解答这道题,一 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故事情节;其次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还要揣 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读懂深层的含义。11用斜

14、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答案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 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 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要准确断句,首先要把握文 意;其次要清楚文言文的一些句式特点,如整散结合、对偶、 虚词位置等等。上海卷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诏书疾恶党人 (2)乃豫敕断绝书属 (3)明府摧折虐臣 (4)九死不恨【答案】(1)憎恨 (2)预先 (3)打击 (4)遗憾【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采用“结合语境, 调动积累,代入检验”三步答题法。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 (2)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答案】 (1)各郡国上报的人,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