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48494415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肿瘤治疗方式手术 化疗 放疗 生物治疗肿瘤生物治疗 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品进行肿瘤 防治的新方法。 它通过调动宿主的天然防卫机制来抗击 肿瘤。 它给以天然(或基因工程)产生的针对 性靶向性很强的物质来取得抗肿瘤效应 。肿瘤生物治疗的分类 体细胞疗法 细胞因子疗法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疫苗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放射免疫靶向治疗 肿瘤基因治疗 生物反应调节剂的应用 生物化学(一)体细胞治疗 定义:通过分离获取的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在 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大量扩增出具有高度抗肿 瘤活性的免疫细胞,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产生 抗肿瘤的效应。 免疫细胞 : LAK细胞 、TIC细胞、CIK细胞、

2、 DC细胞、CD3Ak细胞、AKM细胞等 。 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肾癌、NHL、癌 性胸水等,毒副反应轻。(二)细胞因子疗法 定义:是一类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 或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 、纤维母细胞等)所合成、分泌,具有 调节细胞生长、分化成熟、调节免疫应 答、参与炎症反应、促进创伤愈合和肿 瘤消长等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类活性分子 。(二)细胞因子疗法 临床应用: 干扰素:IFN - 、IFN - 、IFN -。 白介素:IL-2、IL-4、IL-7、IL-12等。 造血刺激因子:EPO、TPO、G-CSF、GM-CSF、IL-11 、IL-3

3、等。 肿瘤坏死因子:TNF-a。 修复因子:GM1、EGF、BFGF等。 用于 白血病、淋巴瘤、实体瘤、病毒感染、造血抑制 、放射损伤等治疗。 体细胞疗法与细胞因子疗法 体细胞疗法与细胞因子疗法常有互 补性,更多的采取联合应用的方式 。如:CIK / IL-2联用、TIL / IL-2 联用、LAK / IL-2联用、 AKM / IFN - 联用、 DC / IL-2 / IFN- 联用 、IL-2 /IFN- /TNF- 。目前这些 治疗方法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工作 中,并已取得较好的疗效。(三)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疫苗 定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一类 在显微

4、镜下看到的像树根形状的的细胞,它广 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是目前发现 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吞噬、处理 肿瘤抗原,并把抗原信号传递给T淋巴细胞, 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 目前认为体内能够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为些T 淋巴细胞,但T淋巴细胞本身并不能特异性地 识别细胞,它需要从所谓抗原递呈细胞那里获 得抗原信号,才具备特异性的肿瘤杀伤作用。(三)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疫苗 DC疫苗的制备:肿瘤抗原多肽或蛋白直接刺 激DC,肿瘤组织蛋白提取物刺激DC,抗原及 细胞因子基因转染DC等。其中抗原基因转染 DC及细胞因子基因转染DC,可以使抗原分子 及细胞因子在DC内长期稳定表达,因而具有 更好的刺

5、激效果。 DC疫苗制备的过程:常用的是在体外培养造 血干细胞,诱导其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在此过 程中用自身肿瘤组织(由活检或手术获得)作 为抗原刺激树突状细胞,培养出高效率的抗肿 瘤DC疫苗,再回输到病人体内诱导T细胞产生 特异性杀伤肿瘤作用。(三)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疫苗 广州南方医院肿瘤中心采用腺相关病毒为载体 ,将人乳头状病毒E6和E7及GM-CSF等基因转 染DC治疗宫颈癌,将BA/46基因或突变型Her- 2/Neu基因及转染DC用于乳腺癌的治疗。 由于我们对肿瘤特异性抗原了解较少,绝大多 数人类肿瘤特异性抗原未明,而已知的抗原尚 不能诱导最佳抗瘤反应,故目前DC疫苗临床 治疗用于非何杰金

6、氏淋巴瘤、黑色素瘤、前列 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宫颈癌患者。(四)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定义:针对肿瘤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 子为靶点的治疗称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分类:单克隆抗体分子类靶向药物、小分子化 合物类靶向药物、血管生成抑制剂。 单克隆抗体分子类靶向药物:针对分子靶点。 小分子化合物类靶向药物:对信号转导进行抑 制。 血管生成抑制剂:针对肿瘤血管的生成。 Avastin可治疗结肠癌可能成为第一个被美国 FDA批准上市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四)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单抗类药物)(四)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小分子化合物类药物)(四)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实施过程:(1)通过免疫组化(IHC)和荧光原

7、位杂交( FISH)等技术正确地寻找分子靶标;(2)根据靶标结果筛选合适的靶向药物;(3)采用单纯的生物治疗、生物化疗、生物放 疗等方式进行治疗;(4)治疗过程中注意减量维持;(5)治疗后通过PET/CT、CT、MRI、肿瘤标 记物等检测评价疗效。(五)放射免疫靶向治疗 定义: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以放射性 核素为弹头,通过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 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将产生的或 射线的放射性核素靶向到肿瘤细胞,并 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实施对肿瘤的 近距离内照射治疗。(五)放射免疫靶向治疗 载体:临床使用最多、最成功的载体是 抗CD20抗体。 抗CD20抗体种类:人/鼠嵌合抗体 Rituximab

8、(美罗华);单纯鼠源抗体-抗 B1抗体(Bexxar)。 常用的放射性核素:131 I、 90Y、 111In。 (五)放射免疫靶向治疗 FAD批准在美国上市的放免治疗药物:Zevalin (90Y标记的鼠源性抗CD20抗体); Bexxar (131 I标记的tositumomab). 临床应用:治疗CD20阳性的NHL,以低度恶性弥漫B和大 B细胞NHL为主,与CHOP等化疗联合常可 1+12。与CHOP或美罗华联用ORR为 60- 90%;在CHOP或美罗华治疗失败的NHL,单 用Zevalin 或 Bexxar后 ORR达40-50%。广州南方医院用131 I标记美罗华治疗复发的B细

9、胞淋巴瘤和晚期食管癌,取得了较好疗效。(五)放射免疫靶向治疗 优点:线穿透能力强,可到达深部肿 瘤;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治疗结果 受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所治疗的恶性 淋巴瘤具有良好的放射敏感性。 缺点:血液学毒性( 90Y剂量超过50mCi可 出现严重骨髓抑制);心功能不全(7%);甲 状腺功能低下(60%);严重感染(10%); 继发肿瘤(7%)。(六)肿瘤基因治疗(gene therapy) 定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 人体靶细胞或组织以取代有缺陷的基因,通过 其正常表达,以达到防治肿瘤的目的。 基本策略:基因代替 ( gene replacement)基因修饰 ( gen

10、e modification)基因添加 (gene addition)基因补充 (gene supplement)基因封闭 (gene block)(六)肿瘤基因治疗 (gene therapy) 分类:根据功能基因导入方式不同分类为体内 基因治疗、体外基因治疗。 载体:病毒。 临床应用:基因转导的P53(如AV- P53)基因转导的DC(如AAV-BA46-DC)基因转导的TIL(IL-2、TNF- )用于各期临床研究,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七)生物反应调节剂的应用 定义: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s, BRM)是一类具有广泛 生物学活性和抗肿瘤

11、活性的生物制剂, 既包括一大类天然产生的生物物质,又 包括能改变体内宿主和肿瘤平衡状态的 方法和手段。生物反应调节剂在临床中已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七)生物反应调节剂的应用 作用机制: (1) 通过干扰细胞生长、转化或转移的直接抗 癌作用;(2) 通过激活免疫的效应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因 子来达到对肿瘤杀伤或抑制的目的。 分类:细胞因子生物反应调节剂、化学因子生 物反应调节剂、细菌类调生物反应节剂、微生 态型生物反应调节剂、真菌生物反应多糖类生 物反应调节剂、肿瘤增殖病毒等。(八)生物化疗 定义:是生物治疗和化学治疗联合应用 于肿瘤治疗的全新综合治疗模式,是根 据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发生部

12、位和发展趋势,结合病人的全身情况和 分子生物学行为,有计划地联合应用化 学药物和生物制剂进行治疗,以取得最 好的治疗效果,达到最大限度地改善病 人生存的目的。(八)生物化疗 用药原则:强强联合。 临床应用:NSCLC Iressa+GEMB细胞NHL(CD20阳性) Rituximab+CHOP乳腺癌(Her-2阳性)Herceptin+TAX/NVB结肠癌 IMC-C225+伊利替康(八)生物化疗 广州南方医院Herceptin+Taxol方案治疗22例晚期乳腺癌 ,Her-2(+)6例, CR+PR 50%Her-2(+)16例, CR+PR 75%与对照Taxol+ADM 相比 P 0.

13、05。(八)生物治疗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生物治疗本身的主要问题:没有合适的靶标、 没有足够经济、没有长期方案、没有正确的观 点。 生物治疗近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发现更多 有意义的靶标,建立规范的治疗方案,降低治 疗费用真正有效的服务于患者。 生物治疗的模式:综合治疗。如生物化疗( Herceptin+Taxol/GEM/NVB)、分子靶向治疗联 合免疫治疗(Iressa+CIK/IL-2)、生物治疗联合内 分泌治疗( Herceptin+TAM)、生物治疗联合 中医治疗( Iressa+中医辨证)、生物放疗( IMC-225+放疗)。(八)生物治疗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治疗剂量: 剂量的高低取决于生物学剂量 和个体差异; 治疗疗程:“细水流长”式长期给药较“一 时冲动”式短期大剂量冲击用法更可靠。 生物治疗的评价:评价时间:治疗2-3个月后为佳;评价标准:CR+PR+SD=总有效率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