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6.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491188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6.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历史:6.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历史:6.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历史:6.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历史:6.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6.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6.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课你从歌曲春天的故事 中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春天”是指什么?“故事” 是指什么?“1979年”和 “1992年”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有一位老人”指谁?为什 么要歌颂他?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背景形成历史 地位内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 ,引人关注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束 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必要性)(可能性)邓小平理论的形成2、十一届三中全会3、中共十二大4、中共十三大5、92年南方讲话6、中共十四大7、中共十五大伟大的转折提出

2、走自己的路,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次系统概括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 三个有利于”标准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为党 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正式 形成成 熟开始 形成确立1、中央工作会 议上的讲话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 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 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一个党,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 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 国。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

3、观的基础,是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材料中反映了邓小平同志怎样 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有 何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2)主要内容:(3)意义:1978年底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改革开放揭开了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 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建国 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2.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1)时间:(2)内容:(3)意义: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3.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1)时间:(2)内容:(3)意义:1987年系统提出了“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 了“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作了系统概括。这个理论的创立者是邓小平,后 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重大贡献。材料一: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中哪二大根本问题?他是如何回答这二大根本问 题的?这二

5、大问题的解决有何意义?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 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 ”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 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南方讲话根本 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内容社会主义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 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 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意义进一步解放了

6、思想中共十四大的召开A.时间:B.内容:1992年秋。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 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中共十五大的召开A.时间:B.内容:1997年。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 邓小平理论并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 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1、指导思想: 2、建设道路: 3、社会发展阶段: 4、基本路线: 5、社会主义的本质: 6、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 7、经济体制: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三、在祖国统一问题上: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解

7、放思想、实事求是 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国 家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 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 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伟大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背景

8、创立内容根本问题历史地位(1)国际形势: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形势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世界多 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 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世界的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同时面临严峻挑战,迫 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 (2)国内发展:A.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B.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背景(1)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过程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9、,写入党章(2)2002年,中共十六大江泽民的报告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 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 各族人民的忠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回 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 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问题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科学总

10、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既坚持了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 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以新的思 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 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 思想武器。 胡锦涛 “三个代表”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 化的新形势,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 系 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 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断开 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的继承和发展“三个

11、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 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 党继续前进的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变化了国 内外形势,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 党的问题。它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 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 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阅读下图:请回答:(1)图一、二中的两位中国领导人在理论上各有 何贡献?二者之间有何关系?(2)图三所示会议是在什么时间召开的?在这次会议上, 会议对党的思想建设方面作出了重大决策?毛泽东在中共 七大作报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江泽民在十 五大作报告中共十六大识读左图,回 答问题(1)从中共七 大到十六大我 党在理论建设 方面取得了哪 些成果?(2)对我国革 命和建设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3)这些理论 形成的共同点 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