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两汉时期 古代文学史 教学课件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48485254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论两汉时期 古代文学史  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古代文论两汉时期 古代文学史  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古代文论两汉时期 古代文学史  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古代文论两汉时期 古代文学史  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古代文论两汉时期 古代文学史  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论两汉时期 古代文学史 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论两汉时期 古代文学史 教学课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论两汉文论一、文论概观两汉文论概观道家文艺思想儒家文艺思想多元化文艺思想以无为本,注重神虚意保守性、文学性、神学化融会今古文,兼通数家法(一)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期(二)汉武帝罢黜百家到东汉章帝的白虎观会议(三)白虎观会议到王朝灭亡两汉文论概观自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 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 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之说纷起。汉光武帝于中元元年宣布 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 学与谶纬之学进一

2、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 ,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小知识:白虎观会议谶纬之学是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 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谶 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 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魏晋后日渐衰落。小知识:谶纬之学石渠阁会议,也叫石渠阁奏议,是西汉宣帝召集的一次学术会议。西汉自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汉宣帝时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

3、,加强思想统治, 又于甘露三年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儒 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石渠讲论的奏疏经过 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所辑奏议共一百五十五篇,今俱佚。 小知识:石渠阁会议二、两汉文论(一)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期(二)汉武帝罢黜百家到东汉章帝的白虎观会议(三)白虎观会议到王朝灭亡(一)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期古代文论特点道家思想活跃 儒道合流倾向(一)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期表现:对屈原及楚辞的评论6两汉文论:贾谊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 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4、18 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 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 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 贾谊深自歉疚,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 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 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 鵩鸟赋最著名。两汉文论:贾谊(1)充分肯定屈原的为人,赞扬了他不与黑暗现 实妥协、不与谗佞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 (2)对屈原执着自沉表示惋惜。既然不能得到楚 王的信任和重用,可以隐处、自藏,远离浊世;也 可以“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既然怀才 ,处处可以施展。贾谊吊屈原赋:

5、道家的人生处世方法两汉文论:刘安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长之子 。文帝8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文帝 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 淮南王,时年十六岁。他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他 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传是中国 最早对屈原及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 千人”,集体编写了鸿烈(后称该书为淮南鸿烈或淮南子 )一书。以道为主,儒道合流两汉文论:刘安(1)对屈原作品思想意义的分析,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 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而

6、借男女之情 ,抒发贤人失志之怨,对腐朽黑暗的现实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这与道 家对黑暗现实的嫉恶、批判是一致的。 (2)赞扬屈原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 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寻求超脱现实, 追求朴素纯真的美好理想世界。这也合乎道家的人生处世态度。刘安离骚传:(3)对楚辞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其寄托深远的比兴方法,“其文约,其辞微”,“其 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是对诗 经艺术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两汉文论:刘安(1)崇尚天然之美,但不否定人为之美。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衔腐鼠,蒙猬皮,衣豹裘,带死

7、蛇施芳泽,正娥眉,设笄珥,衣阿锡,曳齐纨,粉白黛黑 (2)强调传神的重要性,不否认形的必要。画者谨毛而失貌。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刘安淮南子:旨近老子,澹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3)肯定道家的“虚静”“物化”在文艺创造中的作用, 但并不否定知识学问的价值。游乎心手众虚之间 (4)认为文艺创作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强调由内 而外的自然过程。这也是道家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有充于内而成象于外愤于中而形于外两汉文论:司马迁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 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 韩城)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 师长安

8、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 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 ),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 ,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 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 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 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 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 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古代文论特点继承了儒家的文艺思 想,推崇忠信,肯定 “怨悱而不乱”。发挥了道家对黑暗 现实所持的愤世嫉 俗精神。 司马迁文论儒道结合两汉文论:司马迁13古代文论发愤著书愤于中而 形于外诗三 百,大氐 贤圣发

9、愤 之所为作 也。司马 迁报任安 书 (1)作者崇高的志向与抱负不 能施展于事业,则借“述往事, 思来者”的著作作为寄托; (2)作者的志向是要总结历史 和现实的经验,写出“成一家之 言”的著作。两汉文论:司马迁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认为“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以一个史学家的宏博知识和眼光,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著 名作家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道理:许多作家都是由于遭遇不幸 ,受到社会的迫害的压抑,而不放弃理想,“意有所郁结”,发愤著书 而流芳后世,使生命价值获得理性的升华。“发愤著书”说对后来文学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桓谭认为“

10、贾 谊不左迁失志,则文彩不发”,刘勰“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韩愈 的“不平则鸣”说 、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 之论,都是对发愤著书的 继承和发展。古代文论实录精神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故谓之实 录。 东汉 班固汉 书司马迁 传 对史学的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 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 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 响;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称为 “诗史”就是一例。以“实录”来批评文学 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原 则。两汉文论:司马迁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以切 身的考察和体验为基础;如实地揭露和歌颂,独抒 己见,不拘时俗限制。两汉文论:司

11、马迁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 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 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 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 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闲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 ,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 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 于

12、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 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二、两汉文论(一)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期(二)汉武帝罢黜百家到东汉章帝的白虎观会议(三)白虎观会议到王朝灭亡(二)汉武帝罢黜百家到东汉章帝的白虎观会议古代文论特点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诗 教传统,保守性增强 而批评性减弱 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 思想中积极的内容, 并使之系统和深入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到东汉章帝的白虎观会议表现:礼记乐记毛诗序18两汉文论:扬雄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 。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 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 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引荐, 被喜

13、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 ,任给事黄门郎。其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 、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 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 于是坠阁自杀,未遂。后召为大夫。三字 经把他列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 扬,文中子,及老庄。”古代文论第一,扬雄把赋分为两类,一类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之赋,体同诗雅,符合 诗三百的写作精神,得风雅之旨,有教化作用;而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 ,则是“辞人之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 、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扬 雄把贾谊、司马相如也划入“辞人之赋”。第二,扬雄认

14、为赋得共同特点是丽,美巧,华丽;而区别在于,诗人之赋, 符合儒家的教化法则,“事辞称则经,言足容德之藻矣”,文质相称,有助于讽谏 的目的。辞人之赋,则靡丽之辞闳侈巨衍,华丹乱窈窕,淫辞淈法度。形式的铺 陈,文辞的华艳,损害了讽谏的旨意。第三,扬雄的辞赋批评影响很大,在辞赋发达的背景下提出诗人之赋与辞人 之赋的区别,是对赋体文学创作的理论性总结。晋人挚虞把赋分为“古诗之赋”和 “今之赋”,赞扬“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批评“今之赋”,“丽靡过美”;(文章 流别论)清人程廷祚谈“以理胜者,虽则弗丽;以词胜者,虽丽弗则。不则不 丽,作者不为也”,(骚赋论下)显然是扬雄的观点的直接发挥。 诗人之赋丽以则

15、,辞人之赋丽以淫对赋的评价:扬雄对赋的评价早年很高,晚年否定。主要是人为辞赋片面地追求形式上的靡 丽,忽视了儒家传统的文质关系的原则。古代文论对屈原的评价:过以浮,蹈云天对屈原的评价:认为屈原缺乏儒家明哲保身的态度,不够明智 ,不应该对朝廷采取弃绝的态度。从儒家的君臣之道出发,认为遇 与不遇是命运决定的,臣子不应该对君上表示不满,自恃才高而以 死表示抗议。否则就是跨越臣道之言行,也就是说不符合“发乎情 ,止乎礼仪”的原则。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批评其作品“过以浮”,即作品极其华丽的文 辞,不似儒家经典那样质朴;“蹈云天”,是指屈原作品中上天入 地的夸张描写额,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不符合孔子“不语

16、怪、 力、乱、神”的精神。对屈原的肯定的评价:对屈原的人品,批评他不够明智,但肯定他品 德高洁;对屈原的作品,也肯定其丽而有则,文质并茂。扬雄倡导文学创作必须合乎儒家之道,以圣人为榜样,以六经为楷 模。 古代文论特点礼记乐记蒋孔阳先生认为:“乐记的原书,应当是先秦旧书。河间献王与毛 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这就说明了乐 记所本的原书,是周官及先秦诸子言乐事者。它里面有孔、孟的 言论,有荀况的乐论,还有易系辞传、左传、吕览以 至礼记中其他各篇有关的文章。正因为这样,所以,乐记有许 多地方与它们相同。因此,乐记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汉初儒者 搜集和整理了先秦谈乐的言论、特别是儒家谈乐的言论,综合起来,编 辑成的一部著作。它的原作者,应当是先秦儒者,它的编辑者则是汉初 儒者。”(见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