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备课计划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468688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备课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备课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备课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备课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备课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备课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备课计划(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52016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备课计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备课计 划划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备课 计划为贯彻落实学期初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对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我校集体备课活动,努力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师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的创新意识,开展个性化教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特制定如下集体备课方案:一、指导思想:我校备课采取“期初、期中集体会课、间周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三结合的备课模式。集体备课必须立足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要

2、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 ,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总体思路集体备课总体思路是“一个中心,三项研究,五个促使 ”。“一个中心”:即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思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三项研究”:一是研究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构建新型校本教研备课文化;二是加强新课程理念行为化研究,力求稳妥、有序 、深入地实施新课程改革; 三是研究如何发挥“集体备课”效应,提高全体教师整体素质。“五个促使”:一是通过集体备课促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基本适应课改要求;二是通过集体备课促使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素

3、质的提高;三是通过集体备课促使教研队伍研究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四是通过集体备课促使薄弱学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五是通过集体备课促使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主要目标1、加强对备课组长的培训和支持,规范集体备课的有效操作。2、探索集体备课的活动形式,创造集体备课的最大教学价值。3、备课活动做到准备充实,过程扎实,效果丰实 ,成绩厚实。4、以备课为载体,在备课过程中进行研究、反思、讨论 、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我校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5、主张、督促教师对集体备课教案的个性化批注或补充 。四、坚持原则1 、统一性原则。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

4、用 、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2、超前性原则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3、完整性原则。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五、具体要求(一)个人备课要求:备课要求:(1)备准目标 。教学目标要求具体可检测。目标确定要吃透课标 、教材、学生。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把握准确。(2)备活方法。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对学生的分层指导体现充分,同时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方法、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体现对学生实验、实践活动的重视。(3)备精习题。选择例题、习题、检测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要特别重视变式题和检测题的设计。(

5、4)备全教案。教案至少包括:授课时间、课题或内容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教法、学法 )、课堂问题、课后作业 、预习作业、课后反思。积极探索与完善教学案、导学稿等新型备课方式。(二)集体备课流程及要求:集体备课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进行:分配任务制定计划个人初备集中会课研讨形成个案分散上课分配任务 备课组长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分单元把备课任务落实给各个任课老师。制定计划 集体讨论制定教学计划内容,由指定的执笔人员写好计划。个人初备每位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其它的相关材料,先找出自己认为的单元要点,再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的原则下写出自己的讲解过程和处理方法。特别要注

6、意每个要点一定配备足量并且题型多样化的练习题。同时,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摸清学情,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每位教师都要在初备时尽力提出自己独到的教学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要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集中会课研讨 根据主备课教师所备的详案,备课组长组织各任课教师认真讨论、修改 、创新,统一思想,扬长避短,达成共识,进行完善,形成共案。形成个案 每位教师集体备课得到的教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认真修改 、创新、因材施教,进行批注或补充, 将批注或补充的内容写于右侧预留空白处,形成个性化教案 。对无批注或补充的教师 ,则认为当节课为无教案上课。分散上课 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学生

7、学情况,按照个案认真上课。(三)会课流程及要求:我校会课分六大学科组,与二级传导一并进行,采取“分工主备-集中研讨-形成共案-个性补改”的会课模式。具体程序:第一:主备人陈述:陈述的基本顺序为:解读教材(含目标设计和重难点的确定)阐述教学设计理念简述教学流程,凸现设计亮点阐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激励性教学评价的时机及方式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等。主备人陈述的并不是把已备好的教案读一遍,其主讲的内容不仅仅是怎样设计,更应该是为什么这样设计,要将自己的设计用意、目的、理念等文字背后的东西说出来,以便于其他辅备教师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如下:1、说教材、

8、学情。要依据课标,对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出发点、目的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心理特点及思维规律等内容进行概括性地分析。这样的分析,可以让其他教师更理性、更高层次地思考问题,也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 、说设计理念。说设计理念,就是就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依据什么理论,或体现新课改哪一种基本理念,如此设计对学生来说有什么益处。这样,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讲内容中的设计理念须注意突出重点、简洁明了 、画龙点睛,还要做到准确、具体、贴切,与教学举措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说设计理念包括说备课设计理念和单元设计理念。3、说教法、学法。说教法包

9、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运用。同样,如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学法指导更是重要。学法是指导学生怎么学的方法,由于学法和教法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所以学法和教法应联系起来说,不宜把两者割裂开来。4 、说教学过程(重点是重难点突破设计)。教学过程是(重难点突破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案,也是主讲内容的中心内容 ,因为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 ,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因此主备人要说重难点突破设计的设置和方式 ,并着重介绍设计意图,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说单元重难点突破先讲清单元重难点。5、说拓展练习和作业设置。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

10、延伸。主备人要提供可共其他教师借鉴的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练习或作业,同时作业的布置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难度、数量上有所区别,或者以选做题的形式让学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另外,要说明练习或作业设置的用意。6、说设计中的困惑。这是集备过程中,主备人所要说明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主备人应从教材分析、学生学情定位、重点和难点上的把握、关键点的选择与突破、教法和学法的确定 、教学环节的设置、练习和作业设置等方面进行罗列。阐述自己在教案设计中的一些困惑,在组内进行交流,在交流和碰撞中实现集备的目标,使教材钻研、教案设计逐步走向成熟、完善。陈述人陈述时,其他教师看印发的主备人的教案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适

11、时圈画。第二:研讨:(1)讲其他教师简要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2)评对主备人和其他教师的设计、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一般选择两三位老师,分别指出其教学设计中的“亮点” 、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对“评”环节有异议的地方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3 )议展示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希望得到的帮助等。评与议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体现“互动与生成”,有精彩的讨论、交流,发言时不拘顺序,可以多次发言,甚至是有礼貌的插话 。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也可结合学生情况

12、 ,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 ,重点突出、客观评价,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 。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另外,主持人必须有问题引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场研究 ,逐一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作好研讨记录,为设计个案提供第一手资料。第三、主持人作总结:把大家的观点、意见归纳起来,提供给主备人和其他教师改进教学设计 。六、备课教案检查评价要点:(1)检查备课计划落实情况。是否按要求备课(完成数量要求 )。备课模式是否落实,课堂教学是否有清晰地教学模式。(2)检查教学目标制定情况。教学目标是否具体、可测。(3)检查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情况。着重检查该教案是否以学生为主体。(4)检查是否体现“三生 ”培养。(5)检查教案的完整性。要强化“四有”:有教学流程安排、有学生活动安排、有教与学的方法设计、有教后反思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