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7.25《<论语>十则》课件(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454033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7.25《<论语>十则》课件(语文版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语文:7.25《<论语>十则》课件(语文版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语文:7.25《<论语>十则》课件(语文版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语文:7.25《<论语>十则》课件(语文版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语文:7.25《<论语>十则》课件(语文版九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7.25《<论语>十则》课件(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7.25《<论语>十则》课件(语文版九年级上册)(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孔子对鬼神宗教孔子对鬼神宗教 迷信活动采取存疑迷信活动采取存疑 态度,态度,首创私人讲首创私人讲 学之风,主张学之风,主张“ “有教有教 无类无类”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注注 重重“ “学学”“”“思思” ”结合,结合, 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其理论从修身齐家 ,到治国平天下,到治国平天下, 政治、经济、军事政治、经济、军事 、伦理、教育,几、伦理、教育,几 乎乎 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孔林:孔子墓地山东曲阜“三孔”

2、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返回属属语录体散文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及其再传论语论语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 记录,共记录,共2020篇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 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列为列为“ “四书四书” ”之一,成为之一,成为儒家儒家的重要经典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半部半部论语论语 治天下治天下” ”。 论语论语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记录孔子 的话,内容大多是关

3、于学习、道德修 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 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 所作的回答。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 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的话主 。读出你喜欢的句子,注意句读。各组选择一则,合作学习 ,疑问,探讨含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按时通“悦” 愉快返回志同道合的人了解怨恨,恼恨有道德修养的人但理解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yuyn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下一则返回注注: :孔子讲的学习孔子讲的学习,

4、 ,包括礼包括礼( (礼节礼节) )、乐、乐( (音乐音乐) )射射( (射箭射箭) )、御、御( (驾车驾车) )、诗、书。既要学书本、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学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知识,又要学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曾子曰:“吾 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我每天多次反省谋划办事忠心 尽心尽力与朋友交而不 信 乎? 传 不 习乎?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熟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 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 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xngchun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以 (之) 为 师 矣。”旧的(知识)领悟

5、可以凭 (这一点) 做了下一则返回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常复旧课,领悟新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危险、有害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下一则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返回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以思,无益,不如学也。wngdi子曰:“由, 诲 女 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也.”教导 教诲通“汝” 你下一则认识事物 (的道理)吧是代词,这通“智” 聪明智慧固定句式:“也”译作“是”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返回hu rzh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向他看齐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

6、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类似的毛病。反省自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虚数,几个选择理解:学习态度,要学习别人长处,借 鉴别人短处,反省自己有无类似毛病。老子言: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 人之资。(资:借鉴。)他们的优点 好的方面顺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胸怀宽广,意志坚定远乎?”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 停止指有抱负、有特 殊社会地位的人理解:只有意志坚强,胸怀宽广, 才能长期坚持奋斗。曾子说这番话 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 ”的理想而奋斗。hng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7、凋也。”凋谢理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如果处在一个明主治理、繁荣昌盛的社会 ,大多数的人思想修养可能与君子不相上 下。然而一旦风云突变,或者坏人当道, 或者社会秩序混乱时,就只有君子才能固 守自己的节操,表现出凛然正气,显示出 不同凡响的一面。dio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终身奉行大概就是“恕”了。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 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 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sh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1 1、十则中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是、十

8、则中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讲学习态度的? 2 2、文中的哪些词语演变成了今日的成语、文中的哪些词语演变成了今日的成语? 3 3、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你认为你认为 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好知识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好知识? ? 4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 言言? ?不亦乐乎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温故知新见贤思齐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死而后已死而后已任重道远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勿施于人返回学习态度: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 见贤思

9、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 者而改之.学习应该诚实谦虚,取长补短.学习方法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返回学习要常复习,实行学思结合.修身做人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4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则要厚道仁义,坚贞守节.2 吾日三省吾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方法:1 1、2 2、3 3、4 4、5 5返回思想修养:1 1、4 4、5 5、6 6、7 7、8 8、9 9、10 10 关于孔子的思想核心:8 8、1010 论语十则个人 修养1

10、、人不知而不愠 2、吾日三省吾身 3、士不可以不弘毅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5、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学习 态度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 改之 学习 方法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1你喜欢哪一则?3 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 的名言?讨论返回2 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 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 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 :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这十则论语有谈

11、个人修养的,有谈学习 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请你对此作分析。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 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 我师”“一日三省”等。看看下列各句是什么成语的原型。见贤思齐尽善尽美文质彬彬道听途说“尽美矣,未尽善也。”然后君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1 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2 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返回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 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 直译不通,用意译) 返回电影 电视剧 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 电影 电视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