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与科学写作0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452070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3.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传播与科学写作0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科学传播与科学写作0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科学传播与科学写作0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科学传播与科学写作0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科学传播与科学写作0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传播与科学写作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传播与科学写作0(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传播与科学写作Science Communication Defining key messages; Preparing and supplying information to the press; Building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journalists; Evaluating results; Maximising the exposure of news stories and press articles, and Tapping useful Commission resourcesCER 2005 14-15 November 2005 Ma

2、x 3 000 participants Hands-on workshops and tutorials Exhibition Participants forum Press programme FP7 presentation Plenary sessions Communication successes and failures from European projects New trend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How do scientists see communication? Television and sci

3、ence: 2 worlds apart? Science on radio Science journalists: allies or just journalists? Science in schools Bringing the good wordBringing the good wordto Member States to Member States44 media events in 2003 3 kilos of articles!Biggest campaign ever to Biggest campaign ever to study the ozone layer

4、and study the ozone layer and ozone lossozone loss 54 journalists54 journalists 70+ press reports70+ press reports国际组织重要文献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Declaration of Science and the Us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世界科学大会,匈牙利,布达佩斯1 科学应该为全人类服务,应当为所有人深入了解自然 和社会、为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和为给当代人和子孙 后代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作出贡献;2 科学知识产生了

5、许多了不起的发明,使人类受益匪浅 ,科学知识的不断丰富,为人类提供了能深刻影响 其行为和未来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方法。3 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和技术灾 难,还引起了社会的失调和社会排斥现象。比如武 器生产等;4 对科学知识的产生和运用开展热烈和有见识的民 主大讨论。科学家和决策者应该通过讨论加强公众 对科学的信任和支持;5 经济差异导致知识的分享的差异,穷人被排 斥在知识体系之外;6 信息和传播革命为交流科学知识和促进教育 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7 科学研究以及科学研究成果可以产生巨大的收 获,促进经济增长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减轻 贫困,人类的未来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 于知

6、识的公平创造、传播和使用。8 信息和传播革命为交流科学知识和促进 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新的和更有效的手段。9 社会科学在分析科技发展引起的社会变 革和在研究如何解决这一变革过程中产生 的问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中国科普:号召V实效令人堪忧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科普”的国家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 若干意见,颁布单位: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 布日期:1994年12月5日 2、中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 通过; 3、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 2020) ;科学研究的“比较”方法理解公众的迷

7、信程度(2003)对科学技术感兴趣程度 (%)Malaysia, values assigned were 100 for interested, 67 for moderately interested, 33 for slightly interested, and 0 for not interested. Indices were obtained by adding all the values for each policy issue and computing average. Detail may not add to total because of rounding. 美

8、国中国韩韩国日本马马来西亚亚欧盟俄罗罗 斯(2004) (2001)(2004) (2001)(2000)(2005)(2003)激光通过汇过汇 聚声波工作(错错)42163128344724父亲亲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别(对对)62395925466422所有的放射性都是人为为的(错错)73464856335935地球中心非常热热(对对)78398777748686宇宙产产生于大爆炸(对对)3517676341NA35抗菌素既能杀杀死病毒也能杀杀死病 菌(错错)54183023214618电电子比原子小(对对)45244630424644地球围绕围绕 太阳转还转还 是太阳围绕围绕 地球转转?(地

9、球围绕围绕 太阳转转)715986NA8166NA人类类从早期动动物进进化而来(对对)44706478617044我们们生活的陆陆地数百万年来一直 在漂移而且未来将继续继续 漂移(对对)77458783628740科学素养水平国际比较 (美国科学与工程学指标,2006)各国或地区公众对对科学技术术的态态度(同意)美国中国日本韩韩国马马来西亚亚俄罗罗斯欧盟 (2001 or 2004)(2001)(2001)(2004)(2000) (1996 or 2003)(2005)科学研究的益处处大于其有害 的后果吗吗?84764061NA5952科学技术术使我们们的身体更健 康,生活更便捷和更舒适91

10、947393875378大多数科学家工作都是为为了 使每个人生活得更好8985607783随着科学和新技术术的应应用我 们们的工作将变变得更加有趣7781548286N A69因为为有了科学技术术我们们的后 代将有更多机会86786683NAN A77科学使我们们的生活节节奏变变得 太快33736284703060对对我来说说了解科学是我日常 生活中重要的事情15172534NAN ANA我们对们对科学依赖赖太多而对对信 仰依赖赖不够够56NANA58251940科学传播模式演变的启示科学技术普及VS科学技术传播线性模式(传统科普)传统的科普模式科学事实科学家团体技术开发企业政府机构教育其他渠

11、道公 众相信科学崇拜科学思维依赖新迷信E-mail科技馆科学杂志公众讨论演讲电影展览书科学家说明实验室社区 (农村、城市)政府报告同行评议教科书参考文献政府咨询机构和专家基金会电视节目正 规 教 育社会参与模式(Model of Social Participation)公众听证会(Public Jury) 共识会议制度(Consensus Conference)科学传播概念的演变历史传统科普国家利益PUS科学家共同体 利益Science Communication公众利益“关于进一步搞好科普的若干建议”, 1994,12 “科普法”,2002,6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 2006,2;“Pu

12、blic Understandingof Science”, Sir Bodmer, Royal Society,1985“Science andSociety”, 1999-2000二、科学写作事与愿违的结果:灌输模式导致科学与伪科学“惊 人的一致”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尔歇默(Michael Shermer)对伪 科学定义为:“看起来是科学的,但是缺乏支持证据和合 理解释的说法”。与此相反,科学是“所设计的完整方法 。这种方法用于描述和说明所观察到的和所推论出的过 去和现在的现象,旨在建立一整套供他人拒绝接受和证 实的开放的可实验的知识体系。” 我们对于科学给予希望太大,以至于我 们不能容忍没有

13、结果的科学。我们渴望见到 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光明和结果,光明还应该 是极其灿烂的,结果还应该是令人震撼的。 但是,恰恰就是对结果的追求和渴望与迷信 能够带给我们的显见的“结果”的“事实”相一 致。 科学的奇迹就是其能够经常带给我们的“惊人之处”。 相信“奇迹”与“惊人之处”是人类的本性。科学无法消灭人 类的这个本性,科学共同体的利益与国家利益没有,也不 可能有消除人类这种好奇的本性的企图和欲望。科学本身 不仅被当作一种迷信接受,而且还“被当成一种新的巫术类 型而加以接受。” 媒体的对轰动效应的追求和新闻记者有意或者无 意间将科学与巫术间相似之处隐含在一种隐喻中 ,使得公众将这种隐喻当成科学的事实

14、进行“理 解”。“尤其当只有事实和发现被描述成科学时, 普通公众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这种解答是神秘的。 通过这种方式,不可思议的科学能够作为其他巫 术的替代物发挥作用。”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恰恰 是“科学普及”中一直在追求的目标,那就是让公 众“理解”科学是产生直接效果的好东西。 关于科学的发现大多数媒体愿意使用“开创性的”、“填补 了世界(或者国内)的空白”、“历史意义的”、“具有国际 水平的”、“问鼎”、甚至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带 有绝对化的形容词与伪科学惯用的语言具有相同的意义 。科学研究中的艰难;科学家有血有肉的日常生活;他 们的喜怒哀乐对他们研究工作的影响;科学研究的不确 定性;理论的临时

15、性;科学研究是在前人的知识的积累 基础上的产物;科学必须经过不断的失败而取得成果; 科学研究是团队合作的结果;科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这些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思想和精神的核心的被 删除和忽略,使得科学研究在其结果的呈现方式上与伪 科学相一致。 1、过程和方法被隐瞒,仅仅呈现成功的 结果; 2、所有的试验都是成功的; 3、所有的结果都是百试不爽的。而科学 的核心:理性与怀疑精神被泯灭。科学家 在传播领域的退出就是理性的丧失,而迷 信留在大众文化中。科学记者必须具备两种能力: 1 了解科学术语、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哲学 ; 2 具有比报道一般新闻更强的传播能力。欧美国家科学记者的特征:40多岁;在学

16、 生时代主修英文、文学或者新闻学。有些 修过一些科学课程。但并非科学出身。欧美科学记者的待遇是记者金字塔中最上端的部 分。但是,不如特约专栏作家。 他们有可能是业余作家,也有可能是专业作家, 受雇于报社或者通讯社等。欧美科学记者的工作大致分为: 1 到实验室或者大学去挖新闻; 2 绝大多数科学记者经常参加科技研讨会 、年会。阅读书报期刊和新闻资料等。 中国科学记者按照分配的单位采访新闻。科学记者必须首先是观察者,他们将观察到的事实以大 众可以懂的语言向大众解释。奥本海默说:“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科学理论几乎都不在我 们过去念过的课本里,除非我们赶快赶上,否则我们根 本不可能懂得这些新的科学理论。”科学记者工作的技巧: 1 说服科学家不要使用术语; 2 挑选知名度高的科学家(在大众媒体中经常露 面的科学家或者在教育行政体制和政治高层中居 高位的科学家); 3 经可能挑选那些对大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