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练习及解析2_13直线运动单元小结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8435076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练习及解析2_13直线运动单元小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练习及解析2_13直线运动单元小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练习及解析2_13直线运动单元小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练习及解析2_13直线运动单元小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练习及解析2_13直线运动单元小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练习及解析2_13直线运动单元小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练习及解析2_13直线运动单元小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3 讲 单 元 小 结链接高考 1.2006 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枭龙”战机 04 架在四川某地试飞成功,假设该战机起飞前 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 v 所需时间为 t,则起飞前的运动距离为 2006 年高考四川理综卷( )Ive B. C.2vt D.不能确定vt2解析:从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vv2故 s t .vvt2 答案:B 2.某物体以 30 m/s 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 取 10 m/s2,则 5 s 内物体的 2008 年高考上海物理卷( ) A.路程为 65 m B.位移大小为 25 m,方向向上 C.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 10

2、m/s D.平均速度大小为 13 m/s,方向向上 解析:初速度为 30 m/s,则只需要 3 s 即可上升到最高点,位移为:h1 m45 m30220 再自由下落 2 s 时间,下降高度为:h2 1022 m20 m12 故路程为 65 m,选项 A 正确. 此时离地面的高度为 25 m,位移方向竖直向上,故选项 B 正确. 此时速度 v102 m/s20 m/s 速度改变量为 50 m/s,故选项 C 错误.平均速度 m/s5 m/s.v255答案:AB 3.质量为 1500 kg 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其 vt 图象如 图所示.由此可求2008 年高考山东理综卷( )A.前 25 s

3、 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B.前 10 s 内汽车的加速度 C.前 10 s 内汽车所受的阻力 D.1525 s 内合外力对汽车所做的功 解析:vt 图象下的面积就是物体的位移,还知道时间,所以能求出平均速度,选项 A 正确.vt 图象的斜率就是物体的加速度,所以能得到 10 s 内的加速度,选项 B 正确.不 知道汽车的牵引力,所以得不出汽车所受到的阻力,选项 C 错误.1525 s 汽车的初速度和 末速度都知道,由动能定理可以得出合外力做的功,选项 D 正确. 答案:ABD4.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图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 vt 图象.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08 年高考广东物理卷( ) A.在 t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 B.在 0t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C.在 t1t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 D.在 t3t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运动 解析:vt 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vt 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 位移,据此判断选项 B、D 正确.需要注意的是若为曲线,则曲线切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 速度. 答案:BD5.图示为高速摄影机拍摄到的子弹穿过苹果瞬间的照片.该照片经过放大 后分析出,在曝光时间内,子弹影像前后错开的距离约为子弹长度的 1%2%. 已知子弹飞行的速度约为

5、 500 m/s,因此可估算出这幅照片的曝光时间最接 近2007 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 A.103 s B.106 s C.109 s D.1012 s 解析:由摄影机的曝光特点可知,子弹影像前后错开是由于曝光有一段时间的缘故.若取子弹的长度 L2.5 cm,则子弹在曝光时间内对应的飞行时间 t1106 s,该2% Lv 时间即为曝光时间,故选项 B 正确. 答案:B6.a、b 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2006 年高考广东物理卷( ) A. a、b 加速时,物体 a 的加速度大于物体 b 的加速度 B.20 s 时,a、b 两物体相距最远 C

6、.60 s 时,物体 a 在物体 b 的前方 D.40 s 时,a、b 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 200 m 解析:vt 图象中,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和时间轴所夹的面积表示位移.当两 物体的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据此得出选项 C 正确.有些考生错误地认为图线相交时相遇, 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本题其实属于容易题. 答案:C7.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 vt 图象如图所示.两图象在 tt1时相交于 P 点,P 在横轴上的投影为 Q,OPQ 的面积为 S.在 t0 时 刻,乙车在甲车前面,相距为 d.已知此后两车相遇两次,且第一次相遇的时 刻为 t,则下面四组 t和 d 的组

7、合可能是2008 年高考宁夏理综卷( )Att1,dS BT t1,d S1214Cut t1,d S Dot t1,d S12121234 解析:本题考查追击相遇问题.在 t1时刻如果甲车没有追上乙车,以后就不可能追上了, 故 tt,选项 A 错误;从图象中甲、乙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即对应的位移看,甲在 t1时间内运动的位移比乙的多 S,当 t0.5t 时,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多出 S,即相距 d S,选3434 项 D 正确.此类问题要抓住图象的交点的物理意义,过了这个时刻,不能相遇则以后不可能 相遇,即“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答案:D8.如图所示,光滑轨道 MO 和 ON 的底端对接且

8、ON2MO,M、N 两点高度相同.小球 自 M 点由静止自由滚下,忽略小球经过 O 点时的机械能损失,以 v、s、a、Eke分别表示小 球的速度、位移、加速度和动能四个物理量的大小.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球自 M 点到 N 点运动过程的是2007 年高考山东理综卷( )乙 解析:小球的速率先均匀增大,后均匀减小,选项 A 正确. 小球位移的大小一直在增大,选项 B 错误. 小球在 MO、ON 的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恒定,选项 C 错误. Ekev2,故在 MO、ON 的过程中,Eke为 t 的二次函数,选项 D 错误. 答案:A 9.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 g,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

9、 50 Hz.在所选纸带 上取某点为 0 号计数点,然后每 3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有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图所示.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 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方法 A 由 g1,g2g5,取平均值 g8.667 m/s2.s2s1T2s3s2T2s6s5T2方法 B 由 g1,g2,g3,取平均值 g8.673 m/s2.s4s13T2s5s23T2s6s33T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 s1、s2、s3、s4、s5、s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 A 中有 ;方法 B 中有 .因此,选择方法 (填“A”或“B”)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 实验的 (填“系统”或“偶然”)误差.本实

10、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 .(试举出两条)2006 年高考重庆理综卷解析: gg1g2g3g4g55s2s1T2s3s2T2s4s3T2s5s4T2s6s5T25s6s15T2 所以 s1、s6(即 37.5、193.5)起作用.gg1g2g3g4g55s4s13T2s5s23T2s6s33T23 所以 s1、s2、s3、s4、s5、s6(即 37.5、69.0、100.5、131.5、163.0、193.5)均起作用. 多次测量数据的选取可以减小偶然误差.实验误差的来源来自于阻力(空气阻力、振针 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 答案:s1、s6

11、s1、s2、s3、s4、s5、s6 B 偶然 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 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 10.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 估交流等.一组同学研究“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关系”的探究过程如下. A.有同学认为: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 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 在空中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假设. C.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 刻的下落距离

12、,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甲是对应的 st 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 vt 图线,如图乙中图线 1、2、3、4、5 所示. 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回答下列提问: (1)与上述过程中 A、C 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环节分别是 . (2)图甲中的 AB 段反映了运动物体在做 运动,表中 X 处的值为 . (3)图乙中各条图线具有共同特点, “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做 运动,最 后“小纸杯”做 运动. (4)比较图乙中的图线 1 和 5,指出在 1.01.5 s 时间段内,速度随时 间变化关系的差异: . 2005 年高考上海

13、物理卷时间/s下落距离/m 0.00.000 0.40.036 0.80.469 1.20.957 1.61.447 2.0X答案:(1)作出假设,搜集证据 (2)匀速 1.937 (3)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 匀速 (4)图线 1 反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图线 5 反映速度随时间继续增大(或图线 1 反映纸杯 做匀速运动、图线 5 反映纸杯依然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11.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 d3.0 km 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 At6.0 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

14、声速 v km/s.2006 年高13 考全国理综卷 解析:如图所示,A 表示爆炸处,O 表示观测者所在处,h 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 用 t1表示爆炸声直接传到 O 处所经历的时间,则有:dvt1 用 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 O 处所经历的时间,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有: 2vt2(f(d,2)2h2已知 t2t1At联立解得:h12 (vt)22dvt 解得:h2.0103 m. 答案:2.0103 m 12.已知 O、A、B、C 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 间的距离为 l1,B、C 间的距离为 l2,一物体自 O 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 A、B、C 三点,已

15、知物 体通过 AB 段与 BC 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 O 与 A 的距离. 2008 年高考全国理综卷 解析:设物体的加速度为 a,到达 A 点的速度为 v0,通过 AB 段与 BC 段所用的时间为 t,则有:l1v0t at212 l1l22v0t2at2 联立可得:l2l1at2 3l1l22v0t设 O 与 A 间的距离为 l,则有:lv2 02a联立解得:l.(3l1l2)28(l2l1)答案:(3l1l2)28(l2l1) 13.A、B 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 B 车在 A 车前 84 m 处时,B 车速度为 4 m/s,且正以 2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 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 车一直以 20 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 12 s 后两车相遇.问 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2008 年高考四川理综卷 解析:设 A 车的速度为 van,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 t,两车在 t0时刻相遇.则有: asvAt0sibvet at2(vibeat)(t0t)12 其中 t012 s,as、sib分别为 A、B 两车相遇前行驶的路程.依题意有: ass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