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422848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二讲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二讲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二讲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二讲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Unit 2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11Unit3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实践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 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 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中国 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神 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 景况壮观。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总序言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则是按照中国 历史的分期来划分的,即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 代、近代

2、、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 隆初年番清说为止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 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 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 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

3、追求文字的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 ”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第三阶段在唐朝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 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 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 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 、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 ,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Unit 2 中西

4、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的禁烟英 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 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 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 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 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 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 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 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甲午战争后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 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5、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也 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言 、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茶花 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妮娜 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文学翻 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徐念慈 、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 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很 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 、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等 。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足 的发展。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 中国译

6、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 转型”。期间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提出“ 化境”,又为传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改革开放 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识水平上。80 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必须建立 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 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 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 理论。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西方翻译实践史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 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 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

7、史上 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 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 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这一 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 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此时圣 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 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 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1112世纪。此时,西 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 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 ,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西方翻译简史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西方翻译实践史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这时候,除了宗 教之外,翻译活

8、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 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其中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 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这部译 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 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五次高潮是在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 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 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 各国文字。 第六次高潮开始于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二战以来 ,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 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 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 团体

9、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 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 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虽然目 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 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 峻的挑战。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 人脑还是个谜。西方翻译简史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如果将符号学计算在内,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始于公 元200年左右的盖伦;若只将有关翻译的论述视为西方译 论之始,那么从公元前1世纪的西赛罗就开始了。 刘宓庆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哲学 家西赛罗(Cicero)

10、。公元前55年,他首次提出整体意 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并指出了修辞在翻译中的重要 作用。从西赛罗之后,西方翻译界便围绕着相关问题不 断地发展完善起来。公元400年基督教学者圣哲罗姆( St.Jerome)也曾发表过重要的翻译理论论文,提出了“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的观点。1530年马丁路 德(Luther)提出了必须采用民众语言使译文通俗自然 的重要观点。文艺复兴时期,但丁提出了“文学不可译” 论;多雷提出了所谓“翻译五原则”,即译者必须理解原 作内容,必须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取通俗 形式和讲究译作风格。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理论

11、史 1719世纪,巴托、德莱顿和泰特勒(Tytler) 等理论 家也先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其中最著名、对中国和 世界译界影响最大的要数泰特勒。1790年,英国的泰特 勒发表了世界翻译史上影响深远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 。在这部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即:“译文 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 相同;译文应和原文同样流畅自然”。他认为好的翻译应 该“能够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使译 入语国家的人能够清楚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就像原语 国家的人所领悟和感受的一样。”奈达认为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泰特勒的这部著作标志西方翻译史上一个新时期 的开端。Unit 2 中西

12、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在20世纪里,出现了诸如费道罗夫、雅可布逊、卡特福德 、奈达、纽马克、穆南、威尔斯、斯坦纳、图里等一大批 杰出的理论家和实践家。 50年代我国建国初期,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 传入中国,这部著作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 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等值论”。 “有两项原则,对于一切翻译工作者来说都是共同的: 翻译的目的是尽量确切地使不懂原文的读者(或听者)了 解原作或讲话的内容;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 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 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在接下来的论述中,费道罗夫讨 论了“可译性”和“

13、等值性”问题。他认为“实践本身已经证 明可译性原则是现实的”,但同时他又指出了两种使可译 性原则受到挑战的情况:“在原文相当明显地违背某一民 族全民语言准则而具有该语言的地方特色或狭隘的游民集 团用语时,可译性的原则就受到一定的限制。”所谓“确切 性”,其核心就是“确切”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且在不违 背原文的基础上可以在必要时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理论史 (美)奈达博士是一位以翻译圣经而著称 的伟大的翻译实践家。奈达的一个重要贡献是 纠正了以往有人认为语言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 错误观点,从而确立了“可译性”原则。20世纪 六

14、七十年代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即“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上的一 致和形式上的一致必须同时兼顾,但在五种情 况(这五种情况是:直译会导致意义上的错误 时;引入的外来语形成语义空白,且读者有可 能自己填入错误的意义时;形式对等引起严重 的意义晦涩时;形式对等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 的歧义时;形式对等违反译入语的语法或文体 规范时)下必须改变形式,优先照顾内容的一 致性。Unit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理论史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英国语言学会会长纽马 克的主要观点“文本中心论”。纽马克把要 翻译的对象看成文本,并根据语言的功能把文 本分为表达型

15、、信息型和召唤型三大类。表达 型包括严肃的文学作品、声明和信件等;信息 型包括书籍、报告、论文、备忘录等;召唤型 包括各种宣传品、说明书和通俗小说等。他认 为不同的文本应该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纽马克 把翻译方法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前 者强调忠实于原作“原作者”;后者强调忠实于 译作“读者”),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等效 ”要求。Unit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译学的四个共性,认为国外译学尽管国家不同、 流派不同、作者不同,但归纳起来可有四个共同点:体系 上的完整性,阐述上的理论性,目的上的针对性和内容上 的创建性。其后,文章接着指出了国外译学

16、研究的四个弱 点: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倾向于纯理论研究;译学研究者 搞“学术保密”,互无往来;缺乏“宏观调控”,无法就一些 重大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目前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必须铲除的四种偏见:一 是很多人存在“求全责备”的心理,希望一篇文章就能解决 全部问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二是有的人一味追求研究 深度,甚至到了故弄玄虚的地步,违背了研究目的。三是 片面地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践,使研究陷入“无本之本”的 境地。四是由于英语在我国的长期统治地位使一部分研究 者紧抓英语不放,忽略了对其他语种的研究。 桂干元在普及指导我为本论中国译学特色 Unit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译学研究与国外相比所存在的四大差距。到目前为 止,我国的译学研究仍处于“零敲碎打”的阶段,尚未形 成权威的、为我国译界乃至全球译界所公认的系统译学 。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