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例题解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419452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例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例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例题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例题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例题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例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例题解析(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答技巧: 第一,针对提出问题的角度进行认真分析, 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消化,对问题的理解,精 心组织,细心揣摩,从材料里提炼观点,利 用与教材的链接点认真作答。 第二,根据设问中所给分值来确定回答要点 。 第三,根据答卷所留空间的大小,确定要点 内容的详略。 第四,答题规范,要点序号化,字迹清楚工 整,卷面整洁。一读: 1.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 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 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 ”之效; 2.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 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原文一般很长

2、。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 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 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 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二找:(1)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 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 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 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

3、照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 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 ,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 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 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 重要。三答: 三化:“段落化、要点化、

4、序号化” 讲究答题策略。“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 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 尽量答出“关键词”。高考阅卷评分的原则是采点给分,一般 来讲,阅卷老师只能死扣标准答案从学生答案找出最显眼的所 谓“关键词”,没时间去认真品读其完整性和逻辑性,否则速度 就上不去,跟其他老师的吻合率就不高。因此,答案的完整性 和逻辑性往往是次要的,关键词才是最主要的得分点。如果一 个考生的答案非常完整,也很有逻辑性,层次分明,但是若答 不到标准答案中的“关键词”也不会得高分;反之,如果一个考 生的答案不是很完整,层次也不是很清晰,然后答案中的“关 键词”都在,相反也能得到高分。可见,答出“关键词

5、”很重要 。 简列提纲。提纲力求简约,不必详列,自己明了即可。高二历史主观题的设问类型、解题技巧6种设问类型: (1)“概括”、“归纳”类 (2)“原因”、“条件”类 (3)“影响”、“评价”类 (4)“论证”、“说明”类 (5)“变化”、“趋势”类 (6)“启示”、“认识”类一、“概括”、“归纳”类答题思路 特点、内容、措施、表现、影响都属于是这一 类。不仅要掌握材料的核心内容,还要理清材 料的层次结构;对于符合题问要求的字、词、 句应作出标记;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再作出 归纳。切忌不要去摘抄原文。 思路:根据分值和材料数量,对材料分层概括 ;大胆运用材料中的关键词。【例1】(2013深圳一

6、模,39)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 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 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 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 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 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 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 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 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 摘自 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平原 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美国治理荒漠化 的措施有哪些特点?(4分

7、) 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 特点: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任意两点得4分)【例2】 材料二 西方七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1951 1960年1961 1970年1971 1980年1981 1987年 日本801064938美国33392827联联邦德国73462815法国48563716英国28281925意大利55573121加拿大40524231世界银行世界统计表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 主要特点 特点: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呈下降态势,但经济仍然发展,经济水平整体提高。从时间段来看,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高速发展,进入 “黄金时期”。七

8、十年代以后经济进入“滞涨”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其他国家,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练习: 1、材料一 由于中国是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基础 上被迫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传统和现 代的关系特别复杂。一般来说,在制度和 意识形态方面,传统因素对民主化有较多的阻 碍作用。基本上处于现代化的对立面。在 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方面,则存在着对现代化 的潜在适应性。以上均摘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现代化起步之时呈现出 的突出特点。 特点:被动开始;经济近代化先行 ;政治近代化滞后。2.材料3:下表是20世纪7

9、0年代美国、日本、西德、 法国、英国在工业产值、出口贸易和黄金外汇储备方 面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表(%)。根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呈 现出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 原因: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经济发展;日本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的经济优势相对减弱。二、“原因”、“条件”类答题思路 只要高考题中出现,原因、背景、条件和目 的等类似的问题,马上要给自己一个心理暗 示:我会。 “背景”一类的问题要从政治、经 济和文化等角度来考虑。 涉及中国的背景而且经常考到的,有春秋战国时期 ,

10、汉朝的,宋朝的,明清的,民国的,新中国的等 等;涉及外国的背景,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 蒙运动等等。这些“背景”平时被建构在脑海中,考 试时候能够快速的提取出来。如果问题已经给了限 制条件,要你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的一 个或者两个方面来回答,多答了不得分。思路:原因=(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 (1)经济发展原因:政局 ;政策;科技;内 外交流;人民辛勤。 (2)革命爆发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社会 矛盾交织;思想传播;导火线。 (3)改革原因:社会矛盾、统治危机;旧生 产关系阻碍;民族危机;改革者的素质;外部 工业文明(先进文明)冲击。【例1

11、】(2010广东文综,38) 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 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历史背景是 什么?(9分) 原因: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2分)政治: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3分) 背景:政治: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2分)经济: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2分)【例2】(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 划经济体制的原因。(6分) 原因: 国际:两极格局下,西方国家的封锁与孤立;(2分)经济: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分 )外交:“一边

12、倒”,学习苏联;(2分)【例3】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 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 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 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 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 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10分) 五六十年代:政治: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2分)经济:中国经济相对落后。(2分) 后来:政治: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2分 )经济: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2分)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例4】(2013广东文综,38)材料:早在13、14

13、世 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 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 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 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 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 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 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 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 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 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 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据白银资本等(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 和中国在

14、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 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 变化: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 原因: 政治:A、欧洲: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2分)B、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 经济:A、欧洲: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经济贸易体系;(3分)B、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三、“影响”、“评价”类答题思路 思路:影响或评价 =(积极+消极)(国际+国内)(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一分为二;多角 度评价 回答影响类设问的答案用词有讲究: 如果设问要求回答的是积极影响,在答案的表述上 ,一般使用“

15、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 提高了”“打击了”“动摇了”等句式。 如果设问要求回答的是消极影响(局限性),在答案的 表述上,一般使用“没有”“阻碍了”“破坏了 ”“保留了”“脱离了”“失去了”“不利 于”等句式。【例1】(2010广东文综,39) (3)在当代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中,出现了哪 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对 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7分) 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东盟等。(3分) 影响:积极:促进成员国内部分工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消极:区域经济组织具有排他性,对非集团国家的商品进入往往构成新的障碍。练习: 【针对训练1】(2011广东

16、文综,39)(2)分 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 影响: 积极: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消极: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针对训练2】(2013广州一模,38) (4)为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20世纪40年代中 后期国际社会采取了哪些举措?这一新秩序的建 立有何影响?(8分) 举措: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2分)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2分) 影响:积极: 促进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2分)消极:加强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促进美国的经济扩张;(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