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优秀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380749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优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马说》优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马说》优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马说》优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马说》优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说》优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优秀课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 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 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 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 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 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 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 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 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 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 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 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 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 昌黎)韩氏

2、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 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 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 ,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 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 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 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这篇马说大约作于 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 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 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 拔。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 ”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 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 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 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 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 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 以阐述

3、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 法,手法多托物寓意,跟杂 文相似,故又称“杂说”。 “马说”即谈谈马或说说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辱没著称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 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 ,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 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但是,转折连词因此即使介词,在助词,的凭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这种,这样能

4、力才能,美好的素质等同怎么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小米 ,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并按 照千里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 的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能力和特 长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 到,怎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定语后置标志顺接连词,来代词,它虽然想要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按照他的,代词大概、恐怕难道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 方法,喂养它不能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听到它的鸣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 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

5、好马呀!”唉, 难道真的没有好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能识别 好马呀。结构助词,不译识别分析文段一: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分析文段二: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分析文段三: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哪些语

6、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马 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层层递进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伯 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

7、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写作手法托物寓意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托物寓意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 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拓展思维拓展思维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 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 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 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 ?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 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 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 系呢?1、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今天,你认为当今的伯乐应具

8、有怎样的品质?2、如果你就是一匹千里马而你面对的是愚妄无知的“食马者”,你将信奉“是金子总 有发光的一天”的格言,还是坚持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的人生准则?提示: 千里马:“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草地”作为一个 统一的生活环境或客观条件,同样会有不同的结果 :同样的家庭、同样的重点班级,同样设备的企业 ,有的可以成才,有的一事无成,有的大有作为, 有的被淘汰,有的壮大发展,有的被迫倒闭。(自 身不努力) 伯乐:马说当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 不靠他人) 食马者: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要限制人才的 发展方向。 机遇:等待机遇、抓住机遇,勇于表现

9、。 大环境:公平、和平、发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吃,动词饲 喂养,动词 即使 虽然 难道 其实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才能,能力能够用鞭子打马鞭子一词多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通“饲”,喂通“现”,显示通“才”,才能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通假字:归纳整理:虚词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其其真不知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知识

10、小结代词 它 助词 的 定语后置标志结构助词 置于主谓之间,不译代词 它 语气词 反问 难道 代词 它的语气词 猜测 大概、恐怕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伯乐不常有介词,凭借、用介词,按照转折连词,但是顺接连词,来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动 用鞭子打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动 吃完竭尽千 里 马马 论论点命运遭遇结论结论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下列表格,梳理文章结构。世有伯 乐,然 后有千 里马。 祇辱于奴 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 枥之间。 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其真不 知马也。 理清结构写作手法托物寓意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

11、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 具体形象之中。 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 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 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 的浅薄愚妄,更具嘲讽作用。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 者各比喻什么?千里马与伯乐寓意之 间有何关系?作者借此表现了怎样的 情感? “千里马”:寓指人才“伯乐”:寓指识别、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托物寓意:与深刻的思想与具体形象之中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这一现象, 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也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那为什么韩愈还要如此肯定自 己的观点?结合背景来思考。 作者想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 示封建统治阶级既不识人才又 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 生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 遇,渴望被赏识、重用的心理 。拓展问题:“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请同学们结合 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马说中说“世 有伯乐,然后有千里 马”,如果你是千里 马,是否一定要得到 伯乐的赏识呢?请谈 谈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