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届高考专题总结之06诗歌鉴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79465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1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届高考专题总结之06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09届高考专题总结之06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09届高考专题总结之06诗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09届高考专题总结之06诗歌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09届高考专题总结之06诗歌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9届高考专题总结之06诗歌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届高考专题总结之06诗歌鉴赏(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9届高考专题总结诗歌鉴赏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

2、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分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 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 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 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 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 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 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 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 渐

3、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 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诗歌形象分类解析 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 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 、一个微妙的心理变

4、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 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 (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 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 进行。景物形象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形象的 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 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1景象: 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 、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 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 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遵循“概括景

5、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的 思路进行分析鉴赏。2物象: 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 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 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 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物 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就能明白 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诗歌鉴赏试题分类之分析意境型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 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 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

6、了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春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 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 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 的心境。2、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 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 ,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

7、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 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 、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 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 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 析。3、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 绪

8、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 、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 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诗歌鉴赏试题分类之分析技巧型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早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驼褐:驼毛制的上衣。阑干:纵横错落的样子。这两句是说,露水浸湿了外衣,寒气袭人;星斗横斜下沉,天将要亮了。问:此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 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 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流露出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2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三江小渡 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问:(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 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 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 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 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0、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 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 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 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 寂和思亲的情感。诗歌鉴赏试题分类之分析语言特色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问: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答: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山 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 自然幽雅。表现了作者恬淡

11、高雅、纯净脱 俗的心境。诗歌鉴赏试题分类之炼字、炼句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它能真 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 还频频回首,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 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离别的酸楚。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试之,号

12、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 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 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 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 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 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 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答:不能换成

13、“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 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 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 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 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诗歌鉴赏试题分类之分析“诗眼”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风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 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 感情?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

14、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 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 问:(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1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诗歌形象分类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