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升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济宁学院教务处李爱国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48372182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升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济宁学院教务处李爱国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升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济宁学院教务处李爱国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升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济宁学院教务处李爱国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升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济宁学院教务处李爱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升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济宁学院教务处李爱国(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升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济宁学院教务处 李爱国济宁学院是一所山东省与济宁市共建,以济宁市为主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其前身为原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2007 年 3 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与同类兄弟院校相比,济 宁学院是山东省最年轻的地方本科院校。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在 2003 年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推出的一项重 大举措,距今已有几年时间。在济宁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建有 5 门省级精品课程,21 门校级精品课程和 8 门优秀网络课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近年来高级职称教师大 幅减员,新进

2、教师学历层次虽然至少是硕士,但专业背景和学缘结构不尽合理。再加上搬 迁至曲阜新校区后面临异地办学带来的不便,许多教师教学投入明显不足,以至于抽不出 多少时间认真研究课程教学本身,部分课程教学只能勉强维持,精品课程的创建只能是空 谈。 2.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占我校绝对多数的是高专课程和少量高职课程。高专高职教 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理论学习为铺垫,以实践为手段。但是,重基础理论、重系统知 识的教育观念在许多人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从制度方面看,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机制 尚未完全形成,真正了解职业工作内容并能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议的企业技术人员不多。 3.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先进程

3、度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密切相关。 目前我校的教学条件有明显改观。但由于生均实验设备紧张,仍然存在教学资源无法优化 配置和共享。同时,有先进的教学资源也未必会有好的教学方法产生,需要我们的教师善于及 时了解目前教学方法发展动态研究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课改前沿信息。 4.教学理念落后,质量意识淡薄。目前我校教师教学理念落后,质量意识淡薄,缺乏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认识。部分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缺乏 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对教学质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生命线的认识不足,对学习规律和学生 身心特点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部分教师以为自己将所教课程讲完就完成使命了,全然 不顾学生的反馈,不顾

4、学生学得如何。 5.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教育教学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是目前地方院校存在的普 遍问题之一。在教学常规检查上,不能深入调查,不能紧抓问题,务虚大于务实。缺乏有 效监管,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为新升本科院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要立足校情,突出特色,应遵循以下原则:1. 把握内涵,精在质量 2003 年 4 月,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 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 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对于“五个一流”的内涵,我们认为应该结合学校定位 和办学特色准确理解和把握

5、。 “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 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一流教学内容”即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 反映本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一流教学方法”即要以 “启发式”或“以问题为基础” 的教学思想为指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一流教材”是指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 体化教材。 “一流教学管理” 即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审机制。学科性质不同, 采用的标准也应有所差异,评价标准应该多样化,不能整齐划一。评审机制应该合理,评 审过程应该公平、公正、公开。 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所

6、为,有所不为,并不一定要照顾到方方面面,通过少数高水平的 精品课程,带动全面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精在质量,不在数量。新升本科院校面临着 课程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强的困境,没有实力发展一大批精品课程,只能着力建设一批 有发展潜力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和专业课) ,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带动一批课程 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各学科课程的整体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努力克服功利 化、突击申报、盲目跟风的现象,拒绝赶制“材料”。事实上,精品课程是一个长时间积淀 和反复实践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应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重在内涵和质 量的建设上。 2. 理念先行,贯穿全程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

7、,教学理念的更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个 过程中,也要始终贯穿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思想层面上,要从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向 以培养认知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转变,从学校的静态培养教育向终身学习的动态发展教育 转变;在课程设置上,要从学科式课程向整合式课程转变,实施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 合的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要从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向以学生培养为中心转变;在 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变,要从单向知识 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通过研究方式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 学方式转变;在教材上,要从以文字形式表现的“规划教材” 为主

8、向应用“立体化”教材转 变;在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上,学生从接受者向参与者、研究者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 灌输者向指导者、促进者转变。 3.构架合理,突出特色 精品课程建设要与学校整体培养方案相辅相成。在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的整体构架上, 要突出 “重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 理论的传授,研究方法的培养和实践环节的训练;我校精品课程在文科、理科和工科,以 及公共基础课、必修课,师范与非师范的课程都有所涉及,比例较适当,以师范类课程为 主,兼顾非师范类课程。 教学是一门艺术,风格可以各异,精品课程的底蕴就是在于它的独到之处,许多精品 课程是因为其特色才成为

9、精品的。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改革实践教学。我校作为师 范为主的教学型本科院校,本科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将在教育部门工作,如果不具备组织 管理和服务社会等多方面的能力,将来就难以胜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未来社会分工细 致,工作岗位多变,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因此,在注重专业素质 培养的同时,必须培养过硬的能力素质。还必须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强调学生的技术 应用,要以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去设计和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能较好地向相 关领域拓展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

10、社会的需要。 4.动态管理,全程监控 精品课程一经立项,课程负责人往往就放松了对精品课程的过程建设,因此必须制定 精品课程的中期检查和验收标准,严格组织验收,建立科学、有效的精品课程评估机制, 将立项评估、中期检查、验收评估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对精品课程 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课程,学校要进行跟踪评估,学校要组织督导小组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以及时了解和掌握课程建设的详细情况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今年我校精品 课程中期检查及评估验收工作就采取自查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负责人要从 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优势与特色等方面形成自 评报告,

11、并将相关成果附后,装订成册,学校再根据自查情况,组织专家组通过查阅材料 和听课等方式进行检查和评估验收。 在严格的评估机制下,许多立项的精品课程经过第一阶段建设后,不一定能成为精品 课程, 只有验收达到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才能正式命名为精品课程,接受进一步的资助。 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建设的课程,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课程,将终止其经费使用, 对不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只有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进行监控,才能真 正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5.制度保障,认真落实 建立健全学校的教学制度环境和管理机制。精品课程中涉及大量管理问题,甚至比精 品课程建设还重要。首先,创建良好的制

12、度环境,能够使学校在制度框架下自觉地开展工 作,以杜绝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设事的现象,以及官僚作风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的损害。 在管理制度上,还要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完善部分规划、制度、配套措施。为了提 高管理工作效率,本着“以人为本”及服务教师、有益学生的原则,努力创造出一个适宜教 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打磨精品课程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使管理制度逐步朝着制度 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凡被立项的校级精品课程, 学校要比照山东省的资助额度,拨付专项精品课建设经费,对于省级精品课程,除了省教 育厅的资助经费外按 1:1 进行资金配套。同时,对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进

13、行奖励和表 彰。另外,还要建立多样化的评估标准。精品课程的评选应该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教育 理念、教师水平。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上,还应该根据学科的性质来确定。精品课程精在其 特色上,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无疑会抹杀其特色。 6.教学科研,相辅相成 要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离开了教学及其改革的需要,科 研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研能够充实、深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也能 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如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带入课程教学。在精品课程 建设过程中,教学型院校往往也严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中对教 师的科研水平虽有明确的规定,对发表的科研论文和开展的学术活动有量化标准,但是, 对教学研究水平的考察还不够,教师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应该服务于教学,作为 教学型本科院校更应该如此。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在有关奖励、晋升制度上,对教学的质 和量做出硬性规定和要求。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优秀教学成果能获得较高的受益,确保 教师从事教学能够获得较好的待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