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68104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84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生活与哲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生活与哲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生活与哲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生活与哲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框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一个国家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如果自主创新能力 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 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江泽民江泽民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一 度是困扰我们的理论和实践难题。1991年 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指出市场也可以为社 会主义服务,1992年,他又进一步明确提 出市场经济不等于

2、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 有市场。这一论断从根本上否定了把社会 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掀 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 思考:1992年,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 和变革的先导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推动制度创新、科技 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 新。2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列举我国现代在理论、制度上的 创新事例。新时期历次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新时期历次思想解放(理论创新) 19781978年战胜年战胜“ “两个凡是两个凡是” ”,冲破了,冲破了“ “个个 人崇拜人

3、崇拜” ”。 19921992年破除姓年破除姓“ “资资” ”姓姓“ “社社” ”,冲破了,冲破了“ “ 计划经济崇拜计划经济崇拜” ”。 19971997年冲破姓年冲破姓“ “公公” ”姓姓“ “私私” ”,冲破了,冲破了“ “ 所有制崇拜所有制崇拜” ”。 20002000年,江泽民提出年,江泽民提出“ “三个代表三个代表” ”重重 要思想,推动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要思想,推动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三个代表(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与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的古代科技相对应 的是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与近代经验自然科学

4、 相对应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与现代理论 自然科学相对应的则是辨证的思维方式。思考: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 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 的变革?为什么?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使 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你能就以上关系举出一些事例来吗?比如,在改革开放前,我们没有竞争意 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 维权意识。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 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 的思维观念形成了,思考问题的角度 和水平都发生了变化,人们认识的对象 和范围日趋广阔。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 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 然界的变化。恩格斯(2)创

5、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创新是如何推动当 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形成和发展的?、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 会主义文化。它的形成离不开哪些方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任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与 创新密切相关。”思考:为什么说任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都与创新密切相关?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1、创新推动

6、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2)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1)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经济角度政治 角度文化 角度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 创新、文化创新等。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 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它们 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关系:内容:1、创新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客观实 际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必须从变化的实际

7、出 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创新的哲学依据辩证法: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 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创新就是要反对因循守 旧,思想僵化,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 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辩证法的革命批 判精神要求我们思想观念要随着事物的不断变 化而变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 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对立对立对立(基本 观点)(基本 观点)2、唯物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 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为什么?第一、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联系 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 因此,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 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 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 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 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 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 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 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 理

9、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 变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 ,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看问题。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 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分歧之一分歧之二分歧之三根本观点根本分歧联系的观点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承认矛盾 否认矛盾 1、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 )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动力

10、A. B. C. D.2、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 ( )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术形式 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持艺术 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能否 ( )、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的特色、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他艺术精华、深入群众、贴近生活、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 义,中国革命就不会有焕然一新的面貌。如果没有毛泽东 思想,中国人民可能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如果没 有邓小平理论,今天的中国也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辉煌成就,这段话说明了理论创新 ( )、

11、能够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知道人们的行动,决定着实践的发展、是领袖人物的事情,一般人望尘莫及、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虽然近代以来我们落伍了,但是中华民族依然是世界 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就的民族之一。”这段话给我们的 哲学启示是 (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的、无条件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 、 、 2005年11月11日,我国发布了第29届奥运会吉祥 物。福娃在设计手法上并没有沿用历年奥运会吉祥物 的创作思路,而是有了新的突破。其色

12、彩与灵感来源 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 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 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并 首次把动物和人的形象完美结合,其形象设计应用了 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运用哲学知识,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创新精神的?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辨证的否 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 展自己,其实质是“扬弃”。(理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思路和手法上都较之 前有所创新和突破,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又弘扬了奥运精神,首次把动物和人结合起来, 强调了以人为本,人与动物、自然界和谐相处的 天人合一的理念,符合时代的要求。(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