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1)v1de(np2)vp2”的句法语义研究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367470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p1)v1de(np2)vp2”的句法语义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np1)v1de(np2)vp2”的句法语义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np1)v1de(np2)vp2”的句法语义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np1)v1de(np2)vp2”的句法语义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np1)v1de(np2)vp2”的句法语义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np1)v1de(np2)vp2”的句法语义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p1)v1de(np2)vp2”的句法语义研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精品论文 “(NP1)“(NP1)+V1+de+(NP2)+VP2”+V1+de+(NP2)+VP2”的句法语义研究的句法语义研究关键词:致使构式关键词:致使构式 事件整合事件整合 概念结构概念结构 主观性主观性 次第扫描次第扫描摘要:现实世界致使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致使结构成为世界各语言中不可逃 避的语言现象。 “(NP1)+V1+de+(NP2)+VP2”被认为是汉语中一种比较复杂的致 使构式。本论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以事件整合等理论为指导,对 “(NP1)+V1+de+(NP2)+VP2”进行了详细的句

2、法语义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发 现前人在“得”字致使构式的判定标准上存在分歧,而且定义中出现了循环论 证和内部矛盾。在事件整合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发现“(NP1)+V1+de+(NP2) +VP2”表达的是整合事件。在底层结构中,这类整合事件都包含至少两个事件, 而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都是因果关系。观察者仅选择最为凸显的成分来用一个 句子描述这些事件,这也决定了这些事件的表层表达。 “(NP1)+V1+de+(NP2) +VP2”包含多种类型,总体来说表达两种事件:使动事件 (NPA+V1+DE+NPF+VP2/SA,V1+DE+NPF+VP2)和自动事件(NPF+V1+DE+VP2),其中 表达

3、使动事件的构式为致使构式。使动事件的判断标准是该事件是否包含使事, 也就是是否凸显使事与凸体之间的对抗。 “得”字句中 V1 是副事件的映射,概 念化过程为非次第扫描,因此失去了时体特征。为了满足 TAM(时态、体态、情 态)的要求,VP2 不能为光杆动词。有些学者提出的少量光杆动词,实质上是已 经非范畴的动词,本身已经失去了一些动词的特性,因此不是反例。当主副事 件共享一个论元时,主事件的论元预设副事件论元,则副事件不再出现此论元, 因此 NP2 是“得”字补语的主语即 VP2 的主语而不是 V1 的宾语。 “得”字句与 带“得”字补语的“把”字句和“被”字句、重动句及动结式这五种构式能够

4、相互转换的基础是这五类句式都能表达整合事件且其包含的子事件的关系均为 因果关系。相比“得”字句而言,带“得”字补语的“把” 、 “被”字句主观性 特征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说话者移情于凸体。使事对凸体的控制力越强,说 话者越倾向于选择“把”或“被”字句,即突出说话者对受损者的移情。当凸 体完全受控于使事,一般不会使用“得”字句,而是带“得”字补语的“把” 或“被”字句;同时“把、被”字句之间也存在细微的区别, “被”字句中凸体 比使事更加凸显。重动“得”字句不凸显使事,只能表达自动事件,因此不是 致使构式。动结式中,使事完全控制整个事件,副事件的动词与主事件中的动 词整合成一个复杂谓语,副事件动

5、词的逻辑主语成为复杂谓语的宾语。但是当 副事件中被识解为一个独立事件,即 VP2 是具有独立能量源(NP2)的时候,则会 阻止这种动词的完全整合,说话者会选用含有两个独立动词的“得”字句。正文内容正文内容现实世界致使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致使结构成为世界各语言中不可逃避 的语言现象。 “(NP1)+V1+de+(NP2)+VP2”被认为是汉语中一种比较复杂的致使 构式。本论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以事件整合等理论为指导,对 “(NP1)+V1+de+(NP2)+VP2”进行了详细的句法语义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发 现前人在“得”字致使构式的判定标准上存在分歧,而且定义中出现了循环论 证和内部矛

6、盾。在事件整合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发现“(NP1)+V1+de+(NP2) +VP2”表达的是整合事件。在底层结构中,这类整合事件都包含至少两个事件, 而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都是因果关系。观察者仅选择最为凸显的成分来用一个 句子描述这些事件,这也决定了这些事件的表层表达。 “(NP1)+V1+de+(NP2) +VP2”包含多种类型,总体来说表达两种事件:使动事件 (NPA+V1+DE+NPF+VP2/SA,V1+DE+NPF+VP2)和自动事件(NPF+V1+DE+VP2),其中 表达使动事件的构式为致使构式。使动事件的判断标准是该事件是否包含使事, 也就是是否凸显使事与凸体之间的对抗。 “得

7、”字句中 V1 是副事件的映射,概 念化过程为非次第扫描,因此失去了时体特征。为了满足 TAM(时态、体态、情 态)的要求,VP2 不能为光杆动词。有些学者提出的少量光杆动词,实质上是已 经非范畴的动词,本身已经失去了一些动词的特性,因此不是反例。当主副事 件共享一个论元时,主事件的论元预设副事件论元,则副事件不再出现此论元, 因此 NP2 是“得”字补语的主语即 VP2 的主语而不是 V1 的宾语。 “得”字句与 带“得”字补语的“把”字句和“被”字句、重动句及动结式这五种构式能够 相互转换的基础是这五类句式都能表达整合事件且其包含的子事件的关系均为 因果关系。相比“得”字句而言,带“得”字

8、补语的“把” 、 “被”字句主观性 特征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说话者移情于凸体。使事对凸体的控制力越强,说 话者越倾向于选择“把”或“被”字句,即突出说话者对受损者的移情。当凸 体完全受控于使事,一般不会使用“得”字句,而是带“得”字补语的“把” 或“被”字句;同时“把、被”字句之间也存在细微的区别, “被”字句中凸体 比使事更加凸显。重动“得”字句不凸显使事,只能表达自动事件,因此不是 致使构式。动结式中,使事完全控制整个事件,副事件的动词与主事件中的动 词整合成一个复杂谓语,副事件动词的逻辑主语成为复杂谓语的宾语。但是当 副事件中被识解为一个独立事件,即 VP2 是具有独立能量源(NP2)的

9、时候,则会 阻止这种动词的完全整合,说话者会选用含有两个独立动词的“得”字句。 现实世界致使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致使结构成为世界各语言中不可逃避的语 言现象。 “(NP1)+V1+de+(NP2)+VP2”被认为是汉语中一种比较复杂的致使构式。 本论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以事件整合等理论为指导,对“(NP1) +V1+de+(NP2)+VP2”进行了详细的句法语义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前人在 “得”字致使构式的判定标准上存在分歧,而且定义中出现了循环论证和内部 矛盾。在事件整合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发现“(NP1)+V1+de+(NP2)+VP2”表达 的是整合事件。在底层结构中,这类整

10、合事件都包含至少两个事件,而这些事 件之间的关系都是因果关系。观察者仅选择最为凸显的成分来用一个句子描述 这些事件,这也决定了这些事件的表层表达。 “(NP1)+V1+de+(NP2)+VP2”包含 多种类型,总体来说表达两种事件:使动事件 (NPA+V1+DE+NPF+VP2/SA,V1+DE+NPF+VP2)和自动事件(NPF+V1+DE+VP2),其中 表达使动事件的构式为致使构式。使动事件的判断标准是该事件是否包含使事,也就是是否凸显使事与凸体之间的对抗。 “得”字句中 V1 是副事件的映射,概 念化过程为非次第扫描,因此失去了时体特征。为了满足 TAM(时态、体态、情 态)的要求,V

11、P2 不能为光杆动词。有些学者提出的少量光杆动词,实质上是已 经非范畴的动词,本身已经失去了一些动词的特性,因此不是反例。当主副事 件共享一个论元时,主事件的论元预设副事件论元,则副事件不再出现此论元, 因此 NP2 是“得”字补语的主语即 VP2 的主语而不是 V1 的宾语。 “得”字句与 带“得”字补语的“把”字句和“被”字句、重动句及动结式这五种构式能够 相互转换的基础是这五类句式都能表达整合事件且其包含的子事件的关系均为 因果关系。相比“得”字句而言,带“得”字补语的“把” 、 “被”字句主观性 特征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说话者移情于凸体。使事对凸体的控制力越强,说 话者越倾向于选择“把

12、”或“被”字句,即突出说话者对受损者的移情。当凸 体完全受控于使事,一般不会使用“得”字句,而是带“得”字补语的“把” 或“被”字句;同时“把、被”字句之间也存在细微的区别, “被”字句中凸体 比使事更加凸显。重动“得”字句不凸显使事,只能表达自动事件,因此不是 致使构式。动结式中,使事完全控制整个事件,副事件的动词与主事件中的动 词整合成一个复杂谓语,副事件动词的逻辑主语成为复杂谓语的宾语。但是当 副事件中被识解为一个独立事件,即 VP2 是具有独立能量源(NP2)的时候,则会 阻止这种动词的完全整合,说话者会选用含有两个独立动词的“得”字句。 现实世界致使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致使结构成为世

13、界各语言中不可逃避的语 言现象。 “(NP1)+V1+de+(NP2)+VP2”被认为是汉语中一种比较复杂的致使构式。 本论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以事件整合等理论为指导,对“(NP1) +V1+de+(NP2)+VP2”进行了详细的句法语义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前人在 “得”字致使构式的判定标准上存在分歧,而且定义中出现了循环论证和内部 矛盾。在事件整合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发现“(NP1)+V1+de+(NP2)+VP2”表达 的是整合事件。在底层结构中,这类整合事件都包含至少两个事件,而这些事 件之间的关系都是因果关系。观察者仅选择最为凸显的成分来用一个句子描述 这些事件,这也决定了

14、这些事件的表层表达。 “(NP1)+V1+de+(NP2)+VP2”包含 多种类型,总体来说表达两种事件:使动事件 (NPA+V1+DE+NPF+VP2/SA,V1+DE+NPF+VP2)和自动事件(NPF+V1+DE+VP2),其中 表达使动事件的构式为致使构式。使动事件的判断标准是该事件是否包含使事, 也就是是否凸显使事与凸体之间的对抗。 “得”字句中 V1 是副事件的映射,概 念化过程为非次第扫描,因此失去了时体特征。为了满足 TAM(时态、体态、情 态)的要求,VP2 不能为光杆动词。有些学者提出的少量光杆动词,实质上是已 经非范畴的动词,本身已经失去了一些动词的特性,因此不是反例。当

15、主副事 件共享一个论元时,主事件的论元预设副事件论元,则副事件不再出现此论元, 因此 NP2 是“得”字补语的主语即 VP2 的主语而不是 V1 的宾语。 “得”字句与 带“得”字补语的“把”字句和“被”字句、重动句及动结式这五种构式能够 相互转换的基础是这五类句式都能表达整合事件且其包含的子事件的关系均为 因果关系。相比“得”字句而言,带“得”字补语的“把” 、 “被”字句主观性 特征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说话者移情于凸体。使事对凸体的控制力越强,说 话者越倾向于选择“把”或“被”字句,即突出说话者对受损者的移情。当凸 体完全受控于使事,一般不会使用“得”字句,而是带“得”字补语的“把” 或“

16、被”字句;同时“把、被”字句之间也存在细微的区别, “被”字句中凸体 比使事更加凸显。重动“得”字句不凸显使事,只能表达自动事件,因此不是致使构式。动结式中,使事完全控制整个事件,副事件的动词与主事件中的动 词整合成一个复杂谓语,副事件动词的逻辑主语成为复杂谓语的宾语。但是当 副事件中被识解为一个独立事件,即 VP2 是具有独立能量源(NP2)的时候,则会 阻止这种动词的完全整合,说话者会选用含有两个独立动词的“得”字句。 现实世界致使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致使结构成为世界各语言中不可逃避的语 言现象。 “(NP1)+V1+de+(NP2)+VP2”被认为是汉语中一种比较复杂的致使构式。 本论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以事件整合等理论为指导,对“(NP1) +V1+de+(NP2)+VP2”进行了详细的句法语义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前人在 “得”字致使构式的判定标准上存在分歧,而且定义中出现了循环论证和内部 矛盾。在事件整合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发现“(NP1)+V1+de+(NP2)+VP2”表达 的是整合事件。在底层结构中,这类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