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西方思维模式比较研究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10MB
约76页
文档ID:48366700
中西方思维模式比较研究_第1页
1/76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中华培训学会》 海纳百川企业研究发展中心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w “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 w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w 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所以说,思 维方式是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 w 中国的“天人合一” ——重和谐w 西方的“二元对立” ——重对立“天人合一”w 认识论w 自然观(道) w 社会观 (儒) w 宗教观 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 我、人我之间的种种矛 盾,但力求避免强化对 立,希望相融和合一, 追求对称、平衡、和谐 中国文化的三种平衡: 人与自然界的平衡(天 人平衡)、社会内部人 与人的平衡(人伦平衡 )、人心内部的平衡( 身心平衡)w “天人合—”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 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 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 ,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 ,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 ,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 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 视。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 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 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 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w “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 ”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主客体 合一w 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万事万物 都处处在一个系统统之中,肯定各子系 统统合要素的内外依存,密切联联系w 如以“道”、“一”、“太和”表 明整体,以阴阳为为两面,认为认为 阴中 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互相 补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综合强调了 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化,是一 种古朴的系统论而阴阳之间的相 互转化又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辨证思 维认识论认识论w 在天人统统一体中,人处处于中心位置,认为认为 天道(自然规规律 )与人道(社会规规律)是同一的宇宙规规律的表现现,因此, “人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就是了解天道,或者 说说用人道取代天道忽视视天道,就是对对客观观不做分解分析 ,也不做界限区别别,用主观观代替客观观爱因斯坦论科爱因斯坦论科 学与科学家学与科学家 所有的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家, 乃是因为:(1)他假设了有一个在很大程度 上不依赖于人类观察者的客观世 界的存在。

2)主张唯理论,相信自然界的统 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 维能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虽然相信自然界的 统一性和合理性,却否定了一个不依赖于 人的客观实体的存在,与科学需要的客观 精神相悖w 《列子天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 w 〈礼记〉:阳盛则散为雨露,阴盛则凝为霜雪 w 〈淮南子论镜〉: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 见月则津而为水 w 〈国语论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 蒸,是为地震 w 〈吕氏春秋论酒〉:黍为阳,麴为阴,阴阳相 感,乃能沸动 w 〈蔡邑论虹〉:阴阳交接之气,着于形色者也思维对维对 事物整体“统观统观 会通”的缺点在于即 使对对客体解析区别别,也是用简单简单 的阴阳(一分 为为二)解释释一切,穷穷尽真理这这种朴素系统论统论 ,就是对对系统统内部的子系统统、要素不做具体研究 分析,而是笼统地解释这种思维方式断绝了进 一步的探索,堵塞了走向近代科学,特别别是自然 科学的道路自然观w “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 的联系 w 中国文化从来不认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 识活动对象,而是与人自身融为一体的统一有机体w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 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作为其文化的价值 基础。

w 这种思想受到现代环境保护人士、绿色和平组织的推崇泰坦尼克”的沉没不是因为船不够坚,而是 因为人们太相信它的坚固了现代世界越来越证 明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过分依赖科技赋予我们 的“超人”能力,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彻底埋葬, 灾难必然降临地球是一个活的“女神”,她不但具有生产功 能,还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然而,在城市规划和 建设中,我们却没有领会和珍惜自然的功能,反 而肢解她的躯体——田园和草原,毁损其筋骨— —山脉,毁坏她的肾脏——湿地系统,切断她的 血脉——河流水系,毒化她的肺——林地和各种 生物栖息地……使她丧失服务功能,最终就连一 场小雪或暴雨都可以使整个城市瘫痪社会观w “天”是道德之天, 儒家将天道、天理视为社会伦理 价值的最高来源 w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强调人与人的和谐 统一 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 念;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 或局部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宗教观w “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 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 ”、“命数”、“命运”w 天人合一:天主宰着人事的成 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w 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 于实用,它指导了一个较少宗 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 个关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二元对立w 认识论w 自然观 w 社会观 w 宗教观 与所有其他文明一样,西方 文化中也出现过早期人类与 自然混沌一体的认识但随 着文明的发展,他们逐渐形 成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 识,确立了一个物我分离, 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二元对立表现为人与自然 的对立,人与他人及社会的 对立,人自身的分裂w w 由此西方人建立起无数对立的范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与社会, 人与神,灵与肉,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 ,理性与经验,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w 西方文化正是认定事物内部、外部的矛盾冲突促成了事物的发展, 所以宇宙世界、人类社会才如此充满生机活力,永不止息地运动也正 是承认事物的差异特征,强调个性的价值,才有了林林总总、千姿百态 的世界,才有了一个个独立的各具风姿的人和人的独特价值,以及对人 的尊重及平等观念w 然而,对-错、好-坏这类对立思维,使西方人倾向于把世界看成 为黑白两色世界,把对世界的看法简单化了他们通常依据自己的标准 对一切事物作出评价,这在东方人看来是一种傲慢的表现 认识论w 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w 因为发现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将认 识主体从自然万物中分离出来,把自然界看作一个课 题,这样才有了科学研究,才有可能认识自然和改造 自然w 这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 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 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 哲学范畴 自然观w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 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w 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的 特征w 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认识 自然为为基础础,于是科学理论论 作为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备备受西方文化重视视w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w“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 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 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 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 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 如蔬菜一样——《圣经》w“人为自然立法”——康德w“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 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 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 进行生产的材料 ——马克思“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 精神法则战胜自然法则—— 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亨利·托马斯·布 克尔 《英国文明史》社会观w 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社 会)则注重共同目标。

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共同利 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限定、制约 、压制w 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个个 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w 承认对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中每个个人的独立权 利 宗教观w 人的存在有理性与动物性, 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w 宗教徒把人生当作皈依上帝 的旅程,将肉体与灵魂、此 岸与彼岸、天堂与地狱狱作绝绝 对对的分割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w 中国式的直觉形象 w 西方式的逻辑推理中国式的直觉形象w 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w 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 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 把握事物的本质w 从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观具像的符号 说明道理,用某种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 抽象概念、思想意境用特殊性例子(不经 过归纳)直接得出普遍性结论,抽象概念均 由感性词汇借喻演变而来w 两小儿辩日 w 大小=体积,东西=物体,尺寸=长度w “螳螂捕蝉”、“守株待兔”、“庖丁解牛 ” w 以阴阳五行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解释一切两 小 儿 辩 日选自《列子 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类比外推:w 1、事物现象或属性间的相似,是类比的基础, 而比喻、附会则是类比推理的出发点万物感应 关联,由特殊事物推出特殊事物 w 文学中形象思维: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 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托事于物,起譬引类,起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托事于物,起譬引类,起 发己心朱熹:发己心朱熹:“ “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 在言外在言外”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 w 2、认为只要把握了某些现象的某些特征和属性 ,就可以推导出其全部特征和属性 w w 荀子: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荀子: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 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故以人度人,以情度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故以人度人,以情度 情,以类度类情,以类度类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 之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千里之堤,蝼蚁之穴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w 崇尚一种观物取像、立像尽意的思维方式 故事寓言本身不直接说明理论,而是要人从 中领悟道理这种领悟,不需要言传,只要 意会,靠心领神会,直觉体悟都是要求超 越逻辑逻辑 ,扫扫除概念,排斥分析 w 中国人思维方式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 ,但抽象逻辑思维却不够发达 w 所有重大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落不到实处,都没有确定明 晰的内涵与外延 如“仁”、“道”–“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w 汉语语法研究直至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才成为独 立的学科,大大晚于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 w 鸦片战争之后,逻辑一词由严复译自英文logic 评价之一w 优点:体现中国式智慧所谓中国式的智慧 ,是指这种思维拒绝任何规则的限制,包括 逻辑和语言规则,因而灵活,有创造力 –钟会答嵇康w 缺点:造成“无法无天”的对外在约束,对 法律的蔑视 –阿拉伯分驴故事 –何武断剑 评价之二w 优点:为认知者留下了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 ,有极强的主观性,因而,在那些对对主观创观创 造力有极大依赖赖的文学、艺术艺术 、工艺艺、实实用 技术领术领 域,中国人都有极好的创创造成就。

w 缺点:给思想的理解、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 传授带来一定的障碍 –孔子门生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评价之三w 优点: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中医–文学艺术w 缺点:由于不受科学方法的束缚,这种联系 有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