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诗歌鉴赏题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8364689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高考诗歌鉴赏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08高考诗歌鉴赏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08高考诗歌鉴赏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08高考诗歌鉴赏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8高考诗歌鉴赏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高考诗歌鉴赏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8 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项训练题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项训练题 1、(2007 全国卷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分别是“明”和“出” ,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 ,诗人极目“野望” 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 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 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 “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 面活了起来。2、 (2007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 分)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1) “葱葱” 、 “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 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3、 (2007 福建卷)阅读

3、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武夷山中(宋)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 ,诗人抗元失败, 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3 分)(2)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分)答:(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 (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 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 景象,

4、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4、(2007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 分)(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 、 “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 分)答:(1)用“日暮”即落日, “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 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 “独行穿落叶,闲 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 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

5、,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 寞情感。 5、 (2007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 分)出关 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i) ,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与本诗 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 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 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

6、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 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6、 (2007 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 分)(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 分)答:(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 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

7、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 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 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7、 (2006 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 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艭:小船。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 、 “望”两个方面 回答。 (3 分)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 分) 【答】 (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2)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

8、不说钟声远播,而说 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8、(2006 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 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 分)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 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 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 下

9、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 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 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 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2006 四川卷)夜 归 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 “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 “萤”、

10、“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 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 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 深长。(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 一缕 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 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 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10、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 1416 题。 (8 分)(2006 上海卷)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

11、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 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 “人月圆”是_。 (1 分)2 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 “孔林” 、 “吴宫” 、 “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3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4 分) 【答案】:1(1 分)曲牌 2(3 分)B3(4 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 炎凉之

12、苦(2 分),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 分)。11、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2006 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 哪里? 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 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

13、用的是反衬手法。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 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2006 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 。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 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 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