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名校期中试题讲评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58703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2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原名校期中试题讲评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原名校期中试题讲评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原名校期中试题讲评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原名校期中试题讲评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原名校期中试题讲评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原名校期中试题讲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名校期中试题讲评(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原名校2012-2013学年上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评析夏邑三高高四语文组201211241、下列对于“家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史官要靠父子相传才能懂得数学、天文、历法 ,而这些是史官必须具有的知识,所以在中国古代,家学传 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B、史记和汉书的编写,都是家学传统的具体体现, 史记是司马迁父子两代人完成的,汉书是班固及其 父亲、妹妹共同完成的。C、中国历史上的一家都是大文豪的比比皆是,如“三苏”“三曹 ”、王羲之父子、蔡邕父女等,说明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形 成。D、中国古代家业能够代代相传,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 古代 家学的兴盛,如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

2、继续钻 研天文历法。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家训是教育子女的格言,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 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一直到今天,仍然被誉为家教 典范的颜氏家训。B、家庭观念、儒家思想、对读书的重视等原因,使得中 华民族成为一个在世界上独有的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 族。C、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中国古代的家学内容之一, 像钱学森他们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很好,就是从小背 出来的。D、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最有钱请得起家教的人,所以我 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 是他们的子孙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很多家族的家风

3、是代代相传的,表现最明显的是家学的 传统中父子甚至是子孙几代都会从事一种职业或研究。B、中国古代的家学表现在官宦人家、富商等有钱人,他们 或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或是请私塾先生到自己家里来 教自己的孩子。C、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比较重视家学、家风,这时出 现比较强的家族观念,也有很多家训流传后世。D、魏晋南北朝之后,有实力的大家族都重视家教,往往一 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使得家学 更加兴盛。(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小题。月鲁不花,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生而容貌魁伟。未冠,父脱帖穆耳戍越,因受业于韩性先生,为文下笔立就。 就试江浙乡闱,中居右榜第一。遂登元统元年

4、进士第,授将 仕郎、台州路达鲁花赤。县未有学,乃首建孔子庙,既又延 儒士为之师,以教后进。至正元年,改集贤待制,除吏部员外郎。奉命至江浙籴曩二十四万石。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 事集。升吏部郎中,寻拜监察御史。升吏部侍郎,铨选于江 浙,时称其公允。适朝廷有建议欲于河间、长芦置局造海船 三百艘者,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言入中书,忤议者 ,迁工部侍郎。后分部彰德,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 微公言,吾民其毙矣。” 会方重选守令,以保定密连京畿,除保定路达鲁花赤。陛辞,诏谕谆切。保定岁输粮数十万石于新乡,苦弗便。月鲁 不花请输京仓。俄除吏部尚书。保定父老百数诣阙,遂以尚 书仍知郡事

5、。保定民不忍其去,绘像以祀之。还,迁翰林侍讲学士。入见帝宣文阁,有旨若曰:“朕以畿甸之民疲敝,特选尔抚吾民。尔毋峻威,毋弛法,或挟权 以干汝于非法,其即以闻。”视事之初,有权臣来谒以免役 事,月鲁不花面斥曰:“圣训在耳,不敢违。”俄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还抵铁山,逼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遂遇害。 当遇害时,麾家奴那海刺杀首贼,同舟死事者八十余人。朝 廷赠谥忠肃。 (元吏月鲁不花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奉命至江浙籴粟二十四万石 籴:买卖B、至则第户产之高下 第:按-次第C、俄除吏部尚书 除:授职D、或挟权以干汝于非法 干:干预A项

6、,籴:买入粮食。5、下列各组句子,表现月鲁不花”抚民”的一项是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 铨选于江浙,时称其公允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 月鲁不花请输京仓以便之保定父老百数诣阙 朕以畿甸之民疲敝,特选尔抚吾民A、 B、 C、 D、 称赞其品格公正;表现保定的老百姓不愿 意他走;皇上对他的信任、托付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一项是A、月鲁不花在江浙行省乡试中,得中右榜第一,后来又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最终做到山南道廉访使。B、在江浙做官期间,月鲁不花见到各县均无学生,于是首建孔子庙为学校,并聘请儒士为师,教育后生。C、月鲁不花由于为民请命,得罪了部分官员,但却获得百姓的爱

7、戴,以至于路过河间时,百姓拦路感恩。D、月鲁不花在铁山遇倭寇,于是率同舟人与倭寇大战,同舟的一共死了八十余人,而自己最终也遇害了。B项,“学生”应为“学校”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适朝廷有建议欲于河间、长芦置局造海船三百艘者, 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2)视事之初,有权臣来谒以免役事,月鲁不花面斥曰: “圣训在耳,不敢违。”恰逢朝廷有建议要在河间、芦长设置制造局造海船三百 艘的,月鲁不花立即写奏折详尽地指出此事不妥。(“适”“具 ”“便”字各1分,译出大意2分)刚开始到职,果然有权臣前来求见,要他免其应服劳 役,月鲁不花当面斥责说:“皇上的教诲还在耳边,我不 敢违抗。”

8、(“视事”“谒” “面”各1分,大意2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至分水戍行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 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阴岩常结晦,宿莽竞含秋。 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这首诗以凝重、沉郁的笔调描写了分水岭一带阴晦、幽暗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行役在外,远离家乡的凄凉、悲怆心情。诗中情景交融,用笔简洁。在押韵、对仗等方面已十分成熟,是一篇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律诗。 “行役总离忧,复此怆分流。”行役,因服役或公务二跋涉在外;离,遭逢 。行役在外总是令人心情忧伤,何况又正逢这引人悲怆的分水岭。那水流分道 扬镳之景,恰似诗人与家人的分别,于是触景生情,惋叹不已。“忧”、“怆”二字 给全

9、诗奠定了低沉、悲痛的基调。 “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水流为石所阻,溅起浪花,回旋着、激荡着 、呜咽着,在盘绕、丛生的杂草的掩映下,曲折的涧水更显幽深。水流回旋、 呜咽正如诗人与家人分别时难分难舍,依恋万分时的情景;曲涧为从草所覆之 景正如诗人一路行来,历尽艰辛的行程。这正是诗人面对“分流”而“怆”的原因。 “阴岩常结晦,宿莽竞含秋。” 阴湿的石崖常凝结着晦暗的苔藓,经冬不死 的宿莽竞相含纳着寒凉的秋意。此联进一步写分水岭周围晦暗、莽苍的环境, 诗人对此感到前途十分艰难、暗淡。 “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 更何况此时正是秋天落霜的凌晨时分,寒冷 的秋风正源源不断地倾入戍楼里来。这股秋风不

10、但“入戍楼”,而且还深入到诗 人的心底,那袭人的寒意更使旅人感到仇怨无边。如果说前六句的悲伤还是诗 人自身主观的感觉的话,那么这两句所言之悲则是外界强加诸身,不容诗人抗 拒的痛苦。 首联写心情,引领全文;颔、颈二联宕开一笔,描写景物,衬托感情,形式 上对仗工整,平仄鲜明;尾联呼应首联,又是全文的一个升华。“流”、“幽”、“ 秋”、“楼”韵脚齐整。此诗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已具备了一首成熟律诗 的风格。8、诗歌首联即点明“离忧”,诗人为何“离忧”?诗人应试不第,离别京城,因此而愁肠百结,(2分)又因路途艰辛、寒风入怀而备感凄然(1分);既有行役他乡的忧愁,又有怀才不遇的伤感。(2分)9、本诗

11、在抒情上有何特点?开篇直抒胸臆,抒写自己面对分水岭时内心的忧伤。(2分) 后文着重借景抒情。(1分)颔联借浪涡回旋、曲涧深幽,表达诗人惆怅和复杂的内心世界(1分);颈联描绘迥异的南北风景,借此表现诗人告别京城、远离中原的哀伤;(1分)结尾以“霜晨”“寒风”,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哀怨(1分)。(直抒胸臆2分;借景抒情并分析4分)【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抒情方式,然后再结 合本诗作答。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首诗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兼备,开篇直抒胸臆,后文着重借景抒情 。10、补写出名句的空缺部分(1)参差荇菜 寤寐求之(2)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3)鹏之徙于南冥也

1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1)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 项是D E(答D给3分,答E给2分,B答给1分;答A、C不给分。)A本文以“为财主母亲雕像”为线索,小说中间大量情节并没有围绕“大师”展开。 B.“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有误,财主未必懂艺术,也许只是直觉,故给分。 C“体现了财主的强横霸道”不当,财主也不是因为石匠刻上了名字而威胁,其实是财主对雕像不满。11(2)小说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 了自 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 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展现人物心理。表现石匠急切地想抓住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技艺高超,成为同行中数一数二的人,并改变自己贫 穷的

13、生活状况;为下文财主斥责他刻了自己的名字,管家提醒他没刻自己的名字等情节做了铺垫;与下文写石匠用心投入感情创作达到淡泊名利、胸中无我的状态形成对比,从而表现人物,深化主题。(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1(3)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 手法,请简要分析。 心理描写。如:最初石匠听到消息后畅想好运落到自己身上 ,体现了石匠的名利之心;他面对石像陷入沉思,完成了艺术 的超越等。 细节描写。构思雕像时,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体现 石匠的名利心很重。 神态描写。十个月石匠每天雕刻着,日渐消瘦,突出了石匠 倾情雕刻的投入和忘我。 语言描写。石匠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上我

14、的名字?”“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突出了石匠淡泊名利、投入 忘我的品格。 动作描写。石匠坐在人像前,呆呆地看着亲手雕刻的人像, 扑到人像上等动作写出了石匠陷入困境的愁苦,表现了他对母 亲的深厚的感情。 (手法1分,说明1分,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11(4)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 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成为大师需要专心于艺术,排除功利之心的干扰。一开始石 匠的心思全在扬名获利上,结果作品很失败;后来他倾心于艺 术创作,连名字都忘了,终于创作出大师级的作品。成为大师需要耐得寂寞,长时间探索钻研。一开始石匠急功 近利,一个月就完成了作品,结果雕出的

15、作品得不到认可;后 来他静下心来,历时十个月终于雕出精品。成为大师需要透彻理解艺术的真谛。一开始石匠拿着女人的 画像,力求雕像与画像的形似,结果“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 是我母亲”;最终他悟到爱与思念才是作品的灵魂。成为艺术大师需要真性情的投入。真性情即艺术家对人生的 独到感悟。一开始石匠是在做生意,作品就不动人;后来他将 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融注到作品中,才让作品感人至深。(分条概括,结合文本对比分析,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12(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 两项是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原文说“实在接济不上就卖书”不是“即使都舍不得卖书”。C项

16、,原文是“无娱乐”不是“无乐趣”。A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归功于天才加勤奋”,选项只说到其中一面。)12(2)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中说的“自分无惭于前贤 典型”,这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表现在:他认为既然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就要参与政事。孔祥熙贪污腐败他就利用这个身份把他赶下台。行政院长宋子文贪污,他又利用这个身份把他赶下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做了官在朝廷往往能做到直言进谏,他 做了参政员也是如此,所以说“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每点2分。答其中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12(3)傅斯年的性格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分条 概说。天才又勤奋努力,读书过目不忘,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 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爱书,最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