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水华与2种藻食性水生动物的相互作用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356694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7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蓝藻水华与2种藻食性水生动物的相互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蓝藻水华与2种藻食性水生动物的相互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蓝藻水华与2种藻食性水生动物的相互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蓝藻水华与2种藻食性水生动物的相互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蓝藻水华与2种藻食性水生动物的相互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蓝藻水华与2种藻食性水生动物的相互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蓝藻水华与2种藻食性水生动物的相互作用(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产养殖专业毕业论文水产养殖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精品论文 蓝藻水华与蓝藻水华与 2 2 种藻食性水生种藻食性水生动物的相互作用动物的相互作用关键词:蓝藻水华关键词:蓝藻水华 水生动物水生动物 营养盐管理营养盐管理 清除试验清除试验 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摘要:在营养盐管理难以奏效的富营养化水体,运用生物操纵原理,通过水生 生物群落控制管理来防治蓝藻水华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为此, 藻食性动物与蓝藻水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值得进一步关注。 本文以铜锈环 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主要研 究对象,研究了徼囊藻毒素

2、(MC)在这 2 种藻食性动物体内的积累及清除规律, 进行了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喂食暴露对螺肝脏几种主要 酶的影响及对螺肝细胞 DNA 损伤的系列室内试验,采用微宇宙试验考察了环棱 螺对藻华水体的短期生态效应。主要结果如下: 1在藻华池塘中,环棱螺 体内 MC 含量有明显季节变化,螺体内 MC 含量与浮游植物细胞内毒素呈显著的 正相关,而与溶解于水中的 MC 浓度无显著相关。尽管低温季节水体 MC 含量很 低,但螺肝胰腺内仍保持较高的 MC 浓度(1.023-1.887g/gDW)。螺体内不同组 织 MC 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依次为肝胰腺消化

3、道鳃腹足。室内喂 食暴露试验表明,温度对螺肝胰腺 MC 的积累有显著影响(P0.01),15时螺 肝胰腺 MC 含量显著高于 25的相同处理组;分别用单一产毒铜绿微囊藻(蓝藻 组)和产毒铜绿微囊藻+栅藻(混合组)对环棱螺进行喂食暴露后发现,尽管混合 组饵料中 MC 含量仅为蓝藻组的 1/2 左右,但 25条件下,混合组螺肝胰腺 MC 含量显著高于蓝藻组(P0.05)。将喂食暴露后的螺体移入不含藻毒素的栅藻悬 浮液进行清除试验时发现,螺肝胰腺中的 MC 在前 10 天都得到快速清除,而 10 天后清除速率明显下降。15清除试验后期螺肝胰腺 MC 残留量要显著高于 25的 MC 含量(P0.05)

4、。 2微囊藻喂食暴露及毒素清除期间,螺肝脏中 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随螺肝脏中 MC 含量变化发生相应变 化,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在混合组先被诱导后被抑制,在蓝藻组初期变 化不明显后期则表现为诱导。MC 清除过程中,ACP、ALP 和 GST 活性均随 MC 含 量下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15水温条件下,微囊藻喂食暴露对螺肝脏抗 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 活性影响在混合组均表现为抑制,在蓝藻组均表现为诱导;25时 SOD 和 CAT 活性在 2 个处理组中均表现为诱导,而 GPX 酶活性均表现为抑

5、制。试验表明, 几种螺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对 MC 暴露的响应与 MC 浓度、环境温度、暴露时间均 有一定的关系。 3利用彗星试验研究了产毒微囊藻短期喂食暴露(24h)对螺 肝细胞 DNA 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混合组和蓝藻组均在暴露试验开始后 6h 螺 肝脏中 MC 含量达到最高,而后 MC 含量下降;12h 重复染毒(调整藻类密度)后, 螺肝脏中 MC 含量又迅速回升。同期螺肝细胞 DNA 损伤指标彗星尾长(TL)、彗星 尾距(TM)和彗星尾部 DNA 百分含量(Tail DNA)也随螺肝脏中 MC 含量发生相应 变化。实验期间,混合组和蓝藻组的 DNA 损伤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组 显著

6、高于蓝藻组。 4采用室外微宇宙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环棱螺(高密度组 200ind/100L;中密度组 100ind/100L;低密度组 50ind/100L)对藻华水 体的短期(10d)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水体溶氧和 pH 均随螺投放密度的增加而 下降,不同处理组之间的氮盐浓度没有显著差异,而正磷酸浓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螺类密度越高正磷酸浓度上升越多。中、高密度组水体内蓝藻水 华被完全遏制,蓝藻和藻类总生物量显著下降,绿藻和隐藻比例上升;而藻类 多样性指数呈现出随螺类密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螺的投放对浮游动物的群落 结构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试验结束时,中、高密度组轮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

7、组和低密度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则与螺投放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9834)。5实验条件下,罗非鱼对铜绿微囊藻的摄食率随鱼体重及水温的升高而增 加;25时罗非鱼对微囊藻的消化率变化于 58.6至 78.1之间,平均消化率 达 67.56.41。微囊藻喂食暴露试验表明,蓝藻组和混合组罗非鱼体内的 MC 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处理组均在喂食暴露第 21 天后,鱼体内 MC 含 量基本达到稳定。MC 在鱼不同组织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鱼肝脏和肠道 MC 含 量较为接近,但均极显著地高于肌肉中的含量(P0.01)。MC 清除试验表明, 罗非鱼肠道 MC 的清除速率最大,肝脏其次,肌肉最小。

8、正文内容正文内容在营养盐管理难以奏效的富营养化水体,运用生物操纵原理,通过水生生 物群落控制管理来防治蓝藻水华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为此, 藻食性动物与蓝藻水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值得进一步关注。 本文以铜锈环 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主要研 究对象,研究了徼囊藻毒素(MC)在这 2 种藻食性动物体内的积累及清除规律, 进行了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喂食暴露对螺肝脏几种主要 酶的影响及对螺肝细胞 DNA 损伤的系列室内试验,采用微宇宙试验考察了环棱 螺对藻华水体的短

9、期生态效应。主要结果如下: 1在藻华池塘中,环棱螺 体内 MC 含量有明显季节变化,螺体内 MC 含量与浮游植物细胞内毒素呈显著的 正相关,而与溶解于水中的 MC 浓度无显著相关。尽管低温季节水体 MC 含量很 低,但螺肝胰腺内仍保持较高的 MC 浓度(1.023-1.887g/gDW)。螺体内不同组 织 MC 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依次为肝胰腺消化道鳃腹足。室内喂 食暴露试验表明,温度对螺肝胰腺 MC 的积累有显著影响(P0.01),15时螺 肝胰腺 MC 含量显著高于 25的相同处理组;分别用单一产毒铜绿微囊藻(蓝藻 组)和产毒铜绿微囊藻+栅藻(混合组)对环棱螺进行喂食暴露后发现,

10、尽管混合 组饵料中 MC 含量仅为蓝藻组的 1/2 左右,但 25条件下,混合组螺肝胰腺 MC 含量显著高于蓝藻组(P0.05)。将喂食暴露后的螺体移入不含藻毒素的栅藻悬 浮液进行清除试验时发现,螺肝胰腺中的 MC 在前 10 天都得到快速清除,而 10 天后清除速率明显下降。15清除试验后期螺肝胰腺 MC 残留量要显著高于 25的 MC 含量(P0.05)。 2微囊藻喂食暴露及毒素清除期间,螺肝脏中 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随螺肝脏中 MC 含量变化发生相应变 化,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在混合组先被诱导后被抑制,在蓝藻组初期变 化不明显后期则表现为诱导。MC

11、清除过程中,ACP、ALP 和 GST 活性均随 MC 含 量下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15水温条件下,微囊藻喂食暴露对螺肝脏抗 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 活性影响在混合组均表现为抑制,在蓝藻组均表现为诱导;25时 SOD 和 CAT 活性在 2 个处理组中均表现为诱导,而 GPX 酶活性均表现为抑制。试验表明, 几种螺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对 MC 暴露的响应与 MC 浓度、环境温度、暴露时间均 有一定的关系。 3利用彗星试验研究了产毒微囊藻短期喂食暴露(24h)对螺 肝细胞 DNA 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混合组和蓝藻组均在暴露试验开始后

12、 6h 螺 肝脏中 MC 含量达到最高,而后 MC 含量下降;12h 重复染毒(调整藻类密度)后, 螺肝脏中 MC 含量又迅速回升。同期螺肝细胞 DNA 损伤指标彗星尾长(TL)、彗星 尾距(TM)和彗星尾部 DNA 百分含量(Tail DNA)也随螺肝脏中 MC 含量发生相应 变化。实验期间,混合组和蓝藻组的 DNA 损伤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组 显著高于蓝藻组。 4采用室外微宇宙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环棱螺(高密度组 200ind/100L;中密度组 100ind/100L;低密度组 50ind/100L)对藻华水 体的短期(10d)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水体溶氧和 pH 均随螺投放密度的增

13、加而 下降,不同处理组之间的氮盐浓度没有显著差异,而正磷酸浓度存在极显著差 异(p0.01),螺类密度越高正磷酸浓度上升越多。中、高密度组水体内蓝藻水 华被完全遏制,蓝藻和藻类总生物量显著下降,绿藻和隐藻比例上升;而藻类 多样性指数呈现出随螺类密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螺的投放对浮游动物的群落 结构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试验结束时,中、高密度组轮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低密度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则与螺投放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9834)。5实验条件下,罗非鱼对铜绿微囊藻的摄食率随鱼体重及水温的升高而增 加;25时罗非鱼对微囊藻的消化率变化于 58.6至 78.1之间,平均消化率 达 67.56.

14、41。微囊藻喂食暴露试验表明,蓝藻组和混合组罗非鱼体内的 MC 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处理组均在喂食暴露第 21 天后,鱼体内 MC 含 量基本达到稳定。MC 在鱼不同组织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鱼肝脏和肠道 MC 含 量较为接近,但均极显著地高于肌肉中的含量(P0.01)。MC 清除试验表明, 罗非鱼肠道 MC 的清除速率最大,肝脏其次,肌肉最小。 在营养盐管理难以奏效的富营养化水体,运用生物操纵原理,通过水生生物群 落控制管理来防治蓝藻水华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为此,藻食 性动物与蓝藻水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值得进一步关注。 本文以铜锈环棱螺 (Bellamya aeru

15、ginosa)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主要研究对 象,研究了徼囊藻毒素(MC)在这 2 种藻食性动物体内的积累及清除规律,进行 了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喂食暴露对螺肝脏几种主要酶的 影响及对螺肝细胞 DNA 损伤的系列室内试验,采用微宇宙试验考察了环棱螺对 藻华水体的短期生态效应。主要结果如下: 1在藻华池塘中,环棱螺体内 MC 含量有明显季节变化,螺体内 MC 含量与浮游植物细胞内毒素呈显著的正相 关,而与溶解于水中的 MC 浓度无显著相关。尽管低温季节水体 MC 含量很低, 但螺肝胰腺内仍保持较高的 MC 浓度(1

16、.023-1.887g/gDW)。螺体内不同组织 MC 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依次为肝胰腺消化道鳃腹足。室内喂食 暴露试验表明,温度对螺肝胰腺 MC 的积累有显著影响(P0.01),15时螺肝 胰腺 MC 含量显著高于 25的相同处理组;分别用单一产毒铜绿微囊藻(蓝藻组)和 产毒铜绿微囊藻+栅藻(混合组)对环棱螺进行喂食暴露后发现,尽管混合组饵料 中 MC 含量仅为蓝藻组的 1/2 左右,但 25条件下,混合组螺肝胰腺 MC 含量显 著高于蓝藻组(P0.05)。将喂食暴露后的螺体移入不含藻毒素的栅藻悬浮液进 行清除试验时发现,螺肝胰腺中的 MC 在前 10 天都得到快速清除,而 10 天后清 除速率明显下降。15清除试验后期螺肝胰腺 MC 残留量要显著高于 25的 MC 含量(P0.05)。 2微囊藻喂食暴露及毒素清除期间,螺肝脏中酸性磷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