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

上传人:xinq****976 文档编号:48339400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报告内容n体改总体目标n体改的主要内容(体系)n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主要进展n存在主要问题n明年工作安排和要求一、体改总体目标n 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 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 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 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务和服 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新业务技术体制框架归纳新业务技术体制主要特点:n体现多轨道业务与功能体系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协调 发展n体现业务、技术、组织的高度集约化n体现科研和业务的紧密结合n体现部门内外的开放性n体现观测体系的综合化、系统化、一体化n体现预报预测、公共气象服务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领 域n体现

2、资源和信息的高度共享、技术保障快速响应n体现科技和人才的保障作用科技、人才平台科技、人才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一体化观测平台一体化观测平台(天、空、地)(天、空、地)(运行、保障)(运行、保障)科技和人才支撑的多轨道业务体系科技和人才支撑的多轨道业务体系气候气候天气天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大气成分大气成分人影人影空间天气空间天气生态气象生态气象 农业与农业与雷电雷电公公共共服服 务务平平台台气气象象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运行、保障)(运行、保障)一体化观测平台一体化观测平台 (天、地、空)(天、地、空)科技、人才平台)科技、人才平台)多多轨轨道道业业务务1.多轨道业务n多轨道业务近期发展

3、的 重点8条轨道(省级6条 ),但绝不意味着永远 只有8条轨道。n重点体现满足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包括地方特 色需求)、体现业务服 务能力提高和科技进步 要求、体现轨道业务的 精细化和专业化(如天 气轨道中海洋、交通、 水文、航空等专业气象 发展)。轨道(国家需求)层 次天 气一体化 观测平台气 候气 候 变 化大 气 成 分人影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级空 间 天 气雷电科技、人才平台生 态 与 农 业气 象信息 共享平台公共气象 服务平台信息流n考核标准主要 “四有”,即: 有任务明晰的多轨道业务流程; 有责任明确的多轨道业务岗位; 有定量化的多轨道业务产品(包括服务 产品); 有初步的社会

4、反馈效益。多轨道业 务流程图预报预测系统 大气圈 陆地/生态 海洋圈 冰雪圈 固体地球 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系统(CCOS) 天基 空基 地基一体化设计 标准化运行 质量监控公众 服务决策 服务专业 服务科技 服务政府决策效益评估公共服 务系统DATA反馈、改进、提升信息系统 高性能计算 高速网络 海量存储检索 数据同化 可视化产品社会-经济发展 信息 人口 资源 环境多轨道业务-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气象大气成分 -空间天气-雷电-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科研型业务) 预报科技 信息科技 探测科技 业务服务科技 需求发展数据信息流科技支撑层 次轨 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天气地面观

5、测高空观测雷达探测数值预报分析处理服务产品加工决策服务提供专业服务提供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层 次 轨 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气 候 变 化监测 气候模式分析处理决策服务提供空 间 天 气监测分析处理服务 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层 次轨 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大气成分采样、观测分析处理服务雷电观测分析处理实验 室测试检测防御措施设计 施工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层 次轨 道 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生 态 与 农 业气象观测 、监测预报 模型分析评价服务 人 影监测分析处理实施 作业后评估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各级气象部门承担轨道业务轨道国家区域省市县 天气 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

6、 业气象 大气成分空间天气人影 雷电2.集约化n不是简单集中、堆积,而是采用现代管 理方法和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分工、协 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n通过优化业务布局与分工、调整业务组 织结构和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这也是 这次改革的重点。n考核标准 8条轨道、6大体系必须建立在资源高 度共享、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目前,观测系统集约化、数据信息和保 障体系集约化、天气和气候模式的集约 研发、人才资源使用的集约化。 3.研究型n两个“面向”,两个“结合”n关键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队 伍科技素质n形成科研和业务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 促进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n最终体现在提升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和

7、 科技水平上。n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立研究型业务项目(科研、技术开发、 系统集成等项目)的组织形式、责任主体和经 费渠道; 二是建立研究型业务项目转入业务运行的转 化评定流程和计划进度流程,也需安排相应 的转化经费; 三是建立明确的研究型业务的成果和效益评 价办法,以及升级发展规划,以保持螺旋式 上升的持续发展。4.开放式n多学科融合、多部门协同、国内外合作与交 流,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n考核指标“三个面向”: 面向全世界开放; 要全面向外部门开放(充分利用国家高科技主力军资 源,利用国家投资资源乘势发展,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的发展 就是典型; 要向全社会开放,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

8、展中 ,广聚人才、广纳良策、广集资源。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主要内 容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改革气象预测技术体系改革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改革气象科学研究体系改革气象教育培养体系改革1.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改革存在的问题 观测属性单一 空间和时间尺度也以天气尺度为主 自动化水平不高 观测精度和稳定性较差, 机动观测业务尚未建立 集约化程度不够 新拓展业务的支持能力不足 观测规范、标准不适应 行业缺乏统一规划重点走天基、空基与地基相结合的路子,运用成熟技术, 实现遥测、遥感、连续、自动化调整台站布局和网络结构,建设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 测体系逐步取消部分目测项目,拓展以大气成分观测和生态 与农

9、业为主要内容的特种观测建立有利于“观测一质量控制产品开发应用” 互动的探测体制和机制2.气象预报预测技术体系改 革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报预测核心技术发展不快探测资料应用技术水平远远滞后于探测系统的现代化建 设发展水平。天气气候等轨道预报预测水平不高,产品精细化不够预报预测业务平台有待改进n多功能、多媒体、可视化的综合人机交 互工作平台还没有形成。预报预测业务体制不尽合理n预报预测业务分工“ 上下一般粗”问题没 有得到解决。中央台省台市台县局重点n三定n精细化、无缝隙、多领域n长的更长,短的更短,专的更专重点也即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提高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组织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提高中、长期天气

10、预报准确率 突出临近天气预报,提升突发性灾害性天气 能力 发展专业气象预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气 象的需求预报时 效 预报对 象预报 方法范围临近预报 (h) 害性天气及其相关灾 害 外推预报 (客观主观) 中国大陆和海 区短时预报 (1h) 害性天气及其相关灾 害 气象要素精细数值预报 ,集合预报 ,专 家系统, 预报员订 正 精细数值预报 ,解释应 用,预 报员订 正中国大陆和海 区短期预报 (12-72h) 灾害性天气及其相关 灾害落区概率预报 气象要素集合预报 ,预报员订 正精细数值预报 ,解释应 用,预 报员订 正全球中期预报 (4-10天)气象要素集合预报 ,解释应 用,预报员 订

11、正全球延伸期预报 (次季节 预报 )重大过程,气象要素 趋势全球集合预报 ,物理统计全球3.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n存在问题 气象服务针对性、多样性不能满足日益 增长的需求; 气象灾害防御和管理工作薄弱,突发公 共事件气象应急体系尚未建立,气象灾 害和气候资源监测、评估指标和方法仍 不完备;气象服务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不够,决 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 设缓慢,预警公众覆盖面存在明显空隙 ; 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与用户的 沟通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与用户需求相 比仍有较大差距;n规范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n决策服务 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n公众服务 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

12、实现 气象预警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 n专业服务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要求,联合有关部门构建专业气象服务平 台 n科技服务 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以及支持科研业务 发展的反馈机制。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统一公众服务出口n电视天气预报服务n广播气象信息服务n气象与农情电视服务n城市环境气象服务n专业气象服务n网上气象信息服务n电话气象信息服务n气象警报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气象局公众气象服务气象台专业、科技服务专业台、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各轨道业务产品各类气象情报及灾情信息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需求信息 反馈以各级气象局 名义业务流

13、程 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各轨道产品影视制作单位网站运行单位电话公众服务运行单位手机气象信息运行单位报纸气象信息运行单位广播气象信息运行单位气象警报系统运行单位其他系统气象信息运行单位公众气象服务再加工和包装以各级气 象台名义专业气象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气象专业监测信息各部门共享资料各轨道业务产品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平台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相关行业用户以各级气象局专业气象 台名义服务效益 评估气象科技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气象专业监测信息各部门共享资料各轨道业务产品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平台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相关行业用户以各级气象局专业气象 台名义服务效益 评估4.信息技术保障体系改革 主要问题数据处理与管理 现有数

14、据处理业务体制滞后于新型探测 系统的发展; 新增数据的业务技术规范急需建立; 数据质量缺少监控措施; 数据管理、汇交和共享政策不系统; 数据标准不完善,未形成行业标准。信息系统结构与信息共享平台n多圈层数据收集、融合、共享机制和信 息系统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尚未建立健 全,资源还未能实现高效配置与充分共 享;n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能力不强;技术保障n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投入不足;n保障业务能力不高,基础设施陈旧、技 术手段落后,缺少应急机动装备和备份 技术措施;n保障研发功能缺乏,难以形成“研究 开发使用再研究”的链条;n保障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反馈不畅,反 应迟缓,维修响应时效低;重点走“高速, 宽

15、带, 安全, 数字化”的路 子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全网监控实行国家、区域、省三级大型气象设备 维修供应体制加强技术保障快速反应重点气象通信系统 9210 工程 (VSAT) 地面分组交换网(CHINAPAC) 专网与公网: 由专网专用为主向公网 专用为主转变 卫星网与地面网:地面网为主,卫星网 为辅, 辅助网作用: 备份 分流 开拓观测数据收集流程图数据分发流程 图5.科技创新体系改革 主要问题n针对业务需求设立科研项目存在体制和 机制性障碍;n在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和业务结合 、科研与业务人员流动、科研成果的业 务转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尚不完善;n在学科带头人数量、自主创新和知识产 权保护意识、科技团队建设等方面仍存 在较大差距;n在观测资料方面特别是雷达和卫星资料 的深层次应用,一些关键技术的科学合 理把握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以及基 础科技的储备和积累等方面,都不适应 业务发展需要。 重点n继续推进院所的体制改革:竞争、流动 、开放、搞活n分类建立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体制与 机制n常规性业务(天气、气候)n研究型业务(气候变化、大气成分、人影、 雷电、农气与生态)n基础性业务(观测、通信)建立七项机制n建立观测、分析、模式、预报预测、服务各功能间 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的研究型气象业务体系n建立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