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正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37537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0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正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正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正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正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正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正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之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正版)(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专题复习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三古代诗歌鉴赏之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纲解读】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 表达技巧的考查。考生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熟悉 、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 表达技巧一般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 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命题。【专题讲解】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 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 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

2、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表达方式(一)种类: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 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3、口如含 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 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 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 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描写方法: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 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 描写角度:形、声、色、态、味。“形”

4、、“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一首诗在整体上采用的抒怀言志 方式,即诗人是借助什么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的。 (一)分类:抒情类 描写类 修辞类 其他类 (二)分类解析 1、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 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 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 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 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

5、慨激 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 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 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下”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 ,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前景后情、后景前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 含蓄的抒情方式。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

6、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3)托物言志(咏物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 ;志,志向,志愿;寓,寄托,隐含;意,心愿, 愿望。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 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 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 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

7、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 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4)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 讽喻当朝。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 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 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 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 感慨。(5)用典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 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 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 字少意丰的

8、效果。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 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 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王勃滕王阁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 非“景”,咏物不 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 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 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 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工笔、象征、衬托、烘托

9、、渲染、对 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1)白描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 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 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 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 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 写作手法。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 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 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如: 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析】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 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

10、,表现封建统治者残 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公子家 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 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2)工笔工笔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 于白描, 描工笔也可以称为细描,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 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 氛围。(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 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 着某种相似的

11、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 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 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 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 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 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 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 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 声名远播。 寻陆

12、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 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 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 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 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 、以乐景衬哀情。例如:

13、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 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 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又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反衬出了春涧的幽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 以动衬静。(5)烘托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 象明显突出。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 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 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14、。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 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 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 目的。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 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 阔的回味空间。“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 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周围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 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6)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 情感。 生查子元夕朱淑真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

15、乐,下阕写今年 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 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 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 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 托”是两种事物都写。“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 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 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 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 两者主次分明。()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 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16、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 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 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 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描写对 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 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 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 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 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四万八千丈,对 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 峻奇伟。()虚实结合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 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 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