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交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29960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90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交流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交流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交流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交流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交流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交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交流(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交流湖 北 省 教 研 室 刘 莉1我汇报的角度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 2、结合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汇报我的听后感。2第一节 刘延革老师认识周长 (一)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关于周长的教学, 在 “内容标准”中做了如下要求: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参 见例1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3 在“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案例”部分,提供如下 案例: 例13 测量、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说明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尝试测量、计算不规则 图形的周长,有利于学生把握图形的性质和理解周长 的意义,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旧教材是

2、把对周长的认识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编排在了一起,而 新教材是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 现实中学生十分容易将周长和面积混淆。这其中的原 因是什么呢? (1)由于学生看周长与面积时,往往是将周长与面积 一起看到的,或者严格地说是图形的边线和图形的面 是一起看到的。 (2)一般情况下,周长和面积两者的变化是一致的。 (3)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非常强调公式。5 例13 测量、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说明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尝试测量、计算不规则 图形的周长,有利于学生把握图形的性质和理解周长 的意义,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作如下 设计: (1)可以从简单到复杂。先测量并计算一些由规则

3、图 形组合成的图形的周长。 (2)对于圆形或杨树叶形的图,可以运用各种测量工 具, 也可以用各种测量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实例”、“测量”6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 物和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 般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接着教材提出:“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 图形的周长吗?”让学生实际动手解决 这一问题,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 教材呈现了几位同学小组讨论的情境, 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结合具 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亲身 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感 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 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78(二)

4、刘老师的课堂:1、注重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对所测量的量的实际 意义的理解。 刘老师重视了结合一些具体的情境: 创设“沿着操场跑一圈跑了多少米”的情境、找树叶 的一周等,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指出并比较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的周长大小等使学生 对所测量的量加以体会。 “找角的周长”,变式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周 长的本质内化周长的实际含义。92、运用多种材料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除了借助直的图形,还有曲的图形; 除了基本图形(或规则图形),还有*组合图形或非基本 图形。 学生对周长的意义的理解,既有测量上的把握,也包 括从一些特征上把握。 学生学会了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

5、学生的空间观念。 103、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的能力 。 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体会,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 探索的机会, 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 为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有周长和才能求周 长”的思维定势。 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11思考: 1、测量周长的活动 在“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案例”部分,提供如下案例: 例13 测量、计算不规则图形的

6、周长。 【说明】教师可以作如下设计: (1)可以从简单到复杂。先测量并计算一些由规则图形组合成的图 形的周长。 (2)对于圆形或杨树叶形的图,可以运用各种测量工具, 也可以用 各种测量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对于树叶的直接测量,可以 用下面两种方法: 滚动。可以在尺子上滚动“树叶”形状的图形,也可以保持“树 叶”形状的图形不动,将尺子滚动进行测量。 绕线。先用细线在图形的边缘围一周,再将细线拉直,然后测量 细线的长度。 2、“用线段量”12第二节 席争光老师百分数的意义(一)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在“学段目标”和 “内容标准”两部分做了如下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

7、数 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 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在“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案例”部分,提供如下 案例: 13 例26 说明,0.25和25%的含义。 说明 分数、小数和百分数都是有理数的常用表示方 法,但含义是有所不同的。真分数通常表示部分与整 体的关系,如全班同学的;小数通常表示具体的数量 ,如一只铅笔0.25元;百分数是同分母(统一标准) 的比值,便于比较,如去年增长21%、今年增长25%。 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它们的含义,在生活中能够合理使 用。14教材用主题图的形式列 举了大量实际生活中百 分数应用的实例,使学 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认 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 的意义

8、,感受百分数在 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以 使学生形成对数学价值 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通过聪聪的提问: 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 面这样的数?让学生交 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 在此基础上直接说明像 上面这样的数,如18%、 50%、64.2%.叫做百 分数。 15教材通过小精灵提出要求, 让学生自己在自主探索、讨 论交流中体会和理解百分数 的具体含义, 用定义的方式概括出百分数 的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 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16关注点 结合情境理解 百分数的意义或数学本质 与分数、小数的区别17(二)席老师的课堂:1、关注了学习内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9、2、让学生在感悟、发现中学习数学。 (1)第一个层次,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 (2)第二个层次,通过对大量生活中的事例的分析,进 一步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并进而归纳百分数的意义。 (3)第三个层次,通过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在运用百 分数的意义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百分数,尤其 是百分数的运用。 183、帮助学生认识了百分数和分数这两个概 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者的不同点: (1 )从表示的意义上区别。 (2) 从单位名称上区别。 (3)写法和表现形式上的区别。 (4)*从应用上区别。19(三)思考1、在学习一个新的概念之前是否需要有这样的教学环节 ?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

10、生?引入的必要性。 2、“深入挖掘,理解意义”? 3、对两种引入方式的判断。哪种引入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同时获得数学上的其他发展? 20第三节 柏继明老师统计(一)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对于第一学段统计 的教学,在 “内容标准”部分做了如下要求: 1.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 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 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 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 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21教材回顾80年代的统

11、编教材: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的教学。 也就是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绘制成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回 答一些问题或自己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这样做也是非常必要的。 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要解决问题,许多问题 的数据没有现成的数据,这就需要你去收集数据。且收集数据有 许多的策略和方法。 收集、整理数据可以说是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应 该让学生去了解、去经历,这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合作 意识的一个契机。22 90年代的通用教材:比较注意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 方法,但还重视得不够。在低年级有所渗透,到中年 级才正式教学。 课标实验教材在一年级正式学习统计初步知识。23关注 让

12、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这个统计过程就是: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描 述数据,分析数据,最后做出决策 小学阶段统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 计意识 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关键要培养学生能想到用数据来处理问题。 24(二)柏老师的课堂:“童心的课堂 ”1、重视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要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会 到统计是有用的,数据是有信息的。 也就是说统计能够帮助人们来做出决策,能够帮助人 们来了解一些情况。 252、让学生有效经历了收集数据的过程。 常用的数据收集的方法有调查、做实验、阅读资料, 以及询问他人。 本节课我们看到学生研究的数据,既有现成的、老师 提供的,也有

13、需要自己调查的数据,学生对于数据收集的体验是丰富的。 263、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段整理和描述数据。 整理和分析数据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分类, 一个是画统计图表。 本节课,柏老师引导学生首先经历根据自己的标准分 分类的学习过程。 结合学生排队统计人数活动,通过电脑小人站队,引 入象形统计图,进而认识条形统计图。27 4、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从中获取信息。 “通过看统计表你知道什么了”, “通过刚才看动画片,看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比较、最多最少等分析数据,获 取信息,感受统计学习的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 作用,发展统计观念,获得思想教育。 28思考 “解决问题”环节

14、对“象形统计图”的关注不够(依 据本节教学目标) “固定的水果图”正是说明统计活动中学习条形统计 图的必要性的好素材。29第四节 周卫东老师找规律 关于探索规律的教学,在“内容标准”中做了如下要 求:探求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参见例 31、例32)。 例31 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 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 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 说明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所给条件,发现规律,进一 步了解规律可以借助各种符号表示(参见例9)。30例9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字、字母或图形,并说明理由。 1, 1, 2; 1, 1, 2; , , ; A, A

15、, B; A, A, B; , , ; , , ; , , ; , , ; 说明 启发学生探索规律。希望学生感悟:对于有规律性的事物 ,无论是用数字还是字母或图形都可以反映相同的规律,只是表 达形式不同。 31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用A表示红气球 ,B表示黄气球,C表示绿气球,则按照题意气球的排列顺序可以 写成AAABBCAAABBC从中找出第16个字母,由此推出第16个气球的颜色。32关注 对规律的发现 数学地表示规律 运用规律解释现象、 解决问题33课堂印象:1、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为方便学生对规律进 行研究,对规律现象进行整理,分类呈现, 教学层次感强。 2、对规律现象从数量上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 规律。 3、数学化表示“一一间隔”规律模型。34思考1、“规律”模型的符 号化表示的价值。 2、数学化表示新构造 出的模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如为植树问题提供 模型支撑,体现“ 知识相连”、“思 想方法相通”、“ 智慧生成”。35我心中的“生态”课堂 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理解数学”的课堂 理解数学是什么?数学里有什么和为什么 培养兴趣、获取知识、发展应变、铸造想象和成就创 造的丰厚的土壤36谢 谢!再 见!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