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诵读的思考与建议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24562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9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诵读的思考与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有关诵读的思考与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有关诵读的思考与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有关诵读的思考与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有关诵读的思考与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诵读的思考与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诵读的思考与建议(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诵读的思考与建议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西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崔云宏思考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个诗人说过这样的话“诗歌应该是一 些种子,在别人的心底开花”。 日有所诵,水滴石穿 江楼有感【唐】赵嘏(g)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 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相见欢【唐】李煜(y)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 般滋味在心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 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蝉娟。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 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 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 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 那头关于诵读 “万马齐喑究可哀”诵读教学的现状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忽 视,但它的现状却令人担忧。课上少朗读、不朗 读的现象不在少数。国家语委检查团曾经对部分 省市师范大学二年级以上

3、的学生进行普通话检查 ,其中一项是朗读课文。结果,理科生读得层次 分明、表达清楚的为数不多;就抽查的中文系学 生,读得也不尽如人意。出现这种现象,中小学 的语文诵读教学难辞其咎。数量少,此其一;其 二,即使有朗读,教师也多让学生一读了之,缺 少方法指导,朗读成了走过场,长期停留在低水 平上。关于诵读 诵读: 读出声音来;念 。 常用的诵读方法有朗读、默读和吟咏等。 “朗读”就是大声读,这是早上学生读书的常见方 法。它有三大好处,一是调动听觉记忆,有利于 背诵;二是练习普通话口语,有利于读准字音; 三是呼出胸腔积郁的废气,有益于健康。但这种 读法,需要字字读出,字字发声,速度较慢,而 且因发声而

4、抑制思维,不利于理解。 关于诵读 “默读”是日常诵读之法,只看书,不出声。这种读法比较 灵活,速度可快可慢,快时可以一目十行,慢时可以细细 品味。“一目十行”即常说的粗读、浏览。这种读法可以迅 速捕捉信息,从整体上把握全篇内容,适合于非专业书籍 、趣味性书籍、消遣性读物、报刊、专业书的第二遍阅读 等。“细细品味”即精读,是研究性阅读,是对文章的分析 、理解、归纳、综合,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把握,这是专 业性书籍学习的常用方法,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常用方法 。 再就是“吟咏”或叫“吟诵”,也就是古人常用的摇头晃脑、 慢条斯理、或大声或小声的自言自语式的阅读。这种阅读 适合于对诗词曲赋、艺术小品等美文

5、的阅读,它往往不是 一遍两遍,而是多次的反复吟咏,重在品味作品的思想感 情和艺术情味。对于语文教学来讲,这几种诵读方法都非 常重要,往往是配合使用的。 关于诵读 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 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 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 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 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 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 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关于诵读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 一

6、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 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 参与者”。 熟读成诵,既是语言的积淀,更是在与先 哲前贤对话,其可汲取的营养是极其丰富 而全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又有思 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关于诵读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在他的著作语感论 中有这样的论述:“语言决不仅仅是工具、载体, 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人学习、 掌握母语的过程就是人成为人的过程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而培养语感古今公认 的最佳策略是“诵读”! 古人说,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 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hi)。意思是说, 读书既是生活的需要,又富有各种情趣。 加强诵

7、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悠久的 传统 其实,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诵读传统,诵 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春秋时期的孔子教弟子就用诵读法,论语子 路篇有“子曰:诵诗三百”的记载。唐代的韩愈 和白居易也非常重视诵读。韩愈在进学解中 说自己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在 他的与元九书中更提到他读书读到“口舌生疮 ”的地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 古训更是妇孺皆知。关于诵读 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 ,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 比较:“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 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 、摆开,朗读是融

8、贯、显现;讲解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 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 使人感受。”加强诵读传承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 动力。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 务 。 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 ,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 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 历史责任。加强诵读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是培育民 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 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学 生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 生的创新思维,从

9、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 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 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加强诵读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传 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古诗文诵读, 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为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积蓄源源不 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文化经典诵读是提 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有效教育形式和工作载体,开展经典 诵读,就是要从小养成孩子传统美德,做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 下一代。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及

10、 早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 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文,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 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诵读经典古诗文让孩 子感受前贤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精神家园,同时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得到更好发展。 加强诵读诵读课文,记忆力明显增强 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 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 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 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语言,主 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 积累。语言正是在反复的实践

11、中形成一种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诵读对学习力的强力影响正是建立在对记忆 力的拓展和优化基础上的,具有开发右脑的作用 。具有开智的意义。 加强诵读有助发展孩子的语言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 学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叶 圣陶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说:“读文 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 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 会。”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 不

12、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 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 中,慧在之中。现代文阅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 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 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 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加强诵读诵读有助于审美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 度 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来观照教材,我们的教 育便会指向人的终极关怀:披文入情,因情悟文 ,由文明理;让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感 悟人生,实现自我。 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

13、常规语文的核心也是 将语文联系生活对人进行思想教育。其每一篇文 章都往往蕴含着一个人文的思想,让我们理解课 文思想更有广度与深度。 加强诵读的研究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对话理论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 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朗读乃至背诵也就意味着在 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 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背诵成为思维碰 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 者的诵读背诵,尤其是诵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 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诵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 动的,诵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背诵活动的目标主要 有搜集处

14、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为进一步认识世界积累认知素材。加强诵读研究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青少年在接受新知 识时,总是把某些概念的结构同化到原有的图形 中,求得认识上发展的平衡。这个平衡中知识发 展以量变为主,青少年完全可自学完成认识。如 果新的概念不能同化到原有图式结构中,心理机 制会改变原有的图式顺应新的结构图式,达到认 识发展新的平衡。在这个平衡过程中,知识发展 是以质变为主,如学生智力开发活动受阻时,就 需要教师的引导来实现平衡。加强诵读研究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控制论从控制的角度去研究在各种控制作用下, 一个系统的运转规律。信息论是从信息的获取、

15、 转换、传递、储存的过程来研究系统的运动规律 。系统论则把研究的对象视为完整的有机的系统 ,从整体的结构与功能上研究问题。“三论”是相 互联系的,其核心就是“系统”。 现代对话理论为背诵指导提供了科学的诵读理念 ,引领了追求的目标。“发生认识论”为诵读指导 提供了可靠的心理学依据,明确了活动中师生的 作用。“三论”原理则为诵读指导的序列化提供了 系统的操作依据,指点了具体的组织方法。加强诵读研究目标指向 探索指导学生养成诵读经典作品的习惯、习得诵读名作的 方法、培养诵读能力、提高诵读背诵质量、优化效益的有 效途径和语言诵读之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运用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有 个性

16、特色的语言学习策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力,增强学校教育语文学科教育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 探索营造书香校园、发挥诵读育人功能的具体方略。 对于学生来说,实现了“诵读育人”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 ,赢得了“教学相长”的收获;对于学校来说,生成了“书香 校园”的效应。 加强诵读研究改进教学 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滋味。 背诵读在先。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基础 ,读清句读是根本,读出语气和语势是提 高。 读现代文,要领会文章的情韵、意境,要 读出语言的轻重缓急,要抑扬顿挫地读, 要声情并茂地读。 加强诵读研究调整策略 加大诵读在课堂中的比重。堂课上,力求 保证将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上,而 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读,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