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摄影放大摄影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317772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腺摄影放大摄影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乳腺摄影放大摄影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乳腺摄影放大摄影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乳腺摄影放大摄影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乳腺摄影放大摄影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乳腺摄影放大摄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摄影放大摄影(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软X线摄影 40kV以下管电压产生的X线,因波长较长 、能量较低,穿透物质的能力较弱而被 称为软X线。用这种X线摄影称为软X线 摄影。 软X线摄影适用于组织器官较薄、不与骨 骼重叠且有效原子序数较低的软组织, 如乳腺、侧位喉部等,故也称为软组织 摄影。乳腺肿瘤是影响成年女性健康的 重要疾病之一,对乳腺的检查是软X线摄 影的主要内容。一、原理 随着管电压的降低,X线能量也降低,物 质对X线的吸收方式逐渐变为康普顿一吴 有训散射吸收减少,光电吸收增加。在 40 kV管电压下钼靶X线机产生的X线单 色性强,光电吸收的比例较大,并且光 电吸收与原子序数的4次方成正比,因此 扩大了X线吸收差异,

2、从而获得相对较大 的X线对比度,以利于软组织结构层次的 显示。二、设备 1钼靶X线机 X线管阳极靶面采用钼,为 乳腺摄影的专用设备,故又称乳腺X线摄 影机。 2暗盒 软X线摄影一般不用铝质或胶木 暗盒,多采用吸收系数较小的纸板做成 胶片夹。为了适应乳腺摄影,可将胶片 夹的一边制成凹弧形,使孤面贴近胸壁 ,能包括较多的乳腺组织,尽可能减少 检查盲区。3增感屏 软X线摄影时,增感屏的基层 能吸收较多有用的软X线。因此,软X线 摄影时一般只用单屏,即保留近摄片台 的后屏。欲观察软组织的细微结构,应 选用高清晰型增感屏。 4X线胶片 为了增加影像的对比,应选 用值大的X线胶片,并注意屏-胶光谱匹 配,

3、如产生黄绿色荧光的增感屏需配用 感绿胶片,最好选用乳腺摄影专用的全 塑暗盒和胶片。三、摄影位置()乳腺摄影位置乳腺摄影时一般的注意事项:采用40 50cm的近焦-片距摄影,以免空气吸收过多的 有用X线;应屏气曝光,以免呼吸导致运动 模糊;必须做好确切的方位标记以利于识别 ,一般的放置原则:侧位摄影时,摄片医院及 摄片日期置于乳腺上方胶片边缘处,X线号及 侧别标记置于乳腺下方片角处;轴位摄片时, 摄片医院及摄片日期置于乳腺内侧,X线号及 侧别标记置于外侧;切线位片的影像不易与侧 位及轴位片混淆,可取近似位置做标记; 采用多变的体位、摄影角度及X线入射方向进 行摄影,提高乳腺病灶在照片上的检出率;

4、 适当加压,即应将乳腺加压到尽可能薄的厚度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病变检出率和影像清晰度 。但恶性肿瘤肿块较大时不宜加压过度,以免 造成肿瘤扩散;避免加压不当而使乳腺皮肤 发生皱折,导致伪影;纸板夹暗盒的边缘及 封口处易磨损漏光,应经常检查;根据不同 年龄的乳腺发育特点、不同生理状态的乳腺特 点以及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曝光条件,尤其是 kV值的正确选择。1乳腺侧位 (1)用途:了解乳腺上下、前后组织的病 理改变。 (2)摄影体位:被检者立于摄影机前,将 被检侧乳腺置于摄片架上,暗盒置于乳 腺外侧,同时嘱病人挺腹,使乳腺下半 部分能尽量暴露出来。然后调整压迫器 ,使乳腺呈侧位压扁状。 (3)中心线:X

5、线管呈水平向,经乳腺内 侧垂直暗盒射入胶片中心。(4)曝光条件:根据乳腺各期生理、个体 发育特点而定:青春期乳腺各组织对 比度较低,一般用3234kV、50 60mAs。哺乳期乳腺发育完全,有乳 汁积存,密度较高,摄影时应尽量将乳 汁排空,选用较大的曝光条件。有哺 乳史,乳腺处于静止状态者,用28 32kV,4050mAs。老年妇女选用25 30kV,3040mAs。上述曝光条件仅 作参考,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 行适当调整。2乳腺侧斜位 (1)用途:了解乳腺上下、前后组织的病理改变。因该 摄影位置能包括乳腺癌最好发的乳腺上外1/4处的组织 ,因此成为乳腺X线检查最有价值的摄影位置。 (2

6、)摄影体位:被检者立于摄影机前,被检侧上臂展开 且抬高,使腋窝部充分暴露。将被检侧乳腺置于摄片 架上,暗盒置于乳腺外侧,要求包括腋部乳腺组织、 胸大肌;同时嘱病人挺腹,使乳腺下半部分能尽量暴 露出来。然后调整压迫器,使乳腺呈侧斜位压扁状。 (3)中心线:X线管呈水平向,经乳腺内侧垂直暗盒射 入胶片中心。 (4)曝光条件:同乳腺侧位。 3乳腺轴位 (1)用途:了解乳腺内外、前后组织的病理改 变。 (2)摄影体位:被检者立于摄影机前,被检侧 乳腺置于摄片架上,暗盒置于乳腺下方,同时 嘱病人挺腹,使乳腺下半部分能尽量暴露出来 。然后调整压迫器,自上而下压迫乳腺,同时 使乳头呈切线位。若将病人体位向对

7、侧旋转 1015,腋尾腺体组织显示良好。 (3)中心线:自上向下,经乳腺上方垂直胶片 射入。 (4)曝光条件:同乳腺侧位。上述三个乳腺摄影基本位置均有各自 的摄影盲区,如:乳腺侧位难以包括乳 腺的内外上部,尤其是外上部分;乳腺 侧斜位时乳腺的后部内侧可能包括不全 ;乳腺轴位往往因胸壁呈弧形而无法摄 取腋侧部分乳腺组织。此外,乳腺侧斜 位与乳腺轴位不能形成正交,即这两个 体位不在垂直的两个轴相上,对病变的 定位不利。因此,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各种摄影体位是非常必要的。第三节 X线放大摄影放大摄影分间接放大摄影和直接放大摄影 两种。间接放大摄影临床应用较少,本节不作 叙述。直接放大摄影是将被检体

8、置于X线管和 胶片之间的预定位置,被检体与胶片保持较大 的距离,经X线曝光后,在X线照片上直接获 得被摄部位的放大图像,即本节所介绍的“X线 放大摄影”。 直径小于0.20.3mm的骨小梁、 早期骨组织的破坏和早期矽肺等,在普通平片 上观察往往受到限制,放大摄影则可显示。 一、原理 X线自焦点射出,呈以焦点为顶点的锥体状放射 。根据几何学定理,锥体中各正截面面积之比 等于各正截面至锥顶距离的平方比。设两个截 面的面积各为X和Y,两截面至锥顶距离分别 为a和ab(图1-4-1),则X:Y = a2:(ab )2。将此定理应用于X线放大摄影,以焦点为 锥顶,被摄体为正截面X,投射到胶片上的影 像为

9、正截面Y,焦-肢距为a,焦-片距为ab, 改变a和ab的数值,即可得到不同的放大率 。a+babFM=a+b/a=1+b/aFHabH/F=b/aH=Fb/a= F(M-1)M= H/F+1由于实际焦点F具有一定大小的面光源,对物体 的投影会产生半影H,而半影作为一种模糊因 素,如果超过0.2mm会影响影像清晰度,即影 响诊断。因此,不同条件下的放大率就有了限 制。 1.0的焦点,允许放大率为1.2,而0.5的焦点允许 放大率为1.4。可见使用小焦点进行放大摄影, 允许放大率公式为:M=H/Fl。0.1mm、 0.2mm微焦点X线管的问世,明显提高了放大 倍数及其影像的质量。实际的X线管焦点受

10、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都大于标称值。为获知X线管焦点的 实际数值,在做放大摄影前,需对X线管 焦点做实际测试,然后用实际测试值计 算出准确的允许放大率。 二、设备 ()X线机 1X线管 为了降低放大摄影时半影对影 像质量的不利影响,应采用小焦点、微 焦点X线管。新型微焦点X线管采用现代电子光学 技术,把阴极发射的电子束聚焦在45倾 角的阳极靶面上,形成只有50100m直 径的圆形焦点。阳极为固定式,避免了 旋转阳极转动引起的焦点移动现象。这 种微焦点X线管的特性是:阴极为平板 形,发射的电子经聚焦相互平行,在焦 点面上的线量分布较集中、均匀,没有 一般X线管焦点的双峰现象和焦点外X线 ,能够较

11、好地保证影像质量。 因采用聚焦式电子枪,在一定的管电压 和管电流范围内,无一般X线管的焦散现 象,保证了较好的分辨率。发射电子 的阴极板是精确焊接固定的,比较牢固 ,不致于因加热后电子的蒸发、反冲击 和高压电场的作用而改变形态和位置, 引起电子束扩散和改变方向。产生的X 线束强度较大且分布均匀,在有效照射 野内基本消除了X线强度的“阳极端足跟 现象”。2滤过板和遮线器 放大摄影时的焦-皮距 较普通X线摄影近,这会增加病人软X线 的吸收剂量。为除去软X线,应增加滤过 板厚度,可选用2.5mm的铝质滤过板。遮 线器以多叶式较好,可任意调节照射野 大小。曝光前使用模拟光源调节,以尽 量减少病人的照射

12、面积,并可确保X线照 射野不超出胶片范围。(二)放大摄影台 1立式放大摄影架 可在胸部X线摄影架上,增 设一个附曲折支撑臂的有机玻璃板架,使用时 暗盒置于胸片架上,病人胸壁与有机玻璃板贴 近,调节曲臂角度以使胸壁与暗盒达到所需要 的距离。 2X线放大摄影台 类似普通X线摄影台,台面 用透明有机玻璃制成,胶片暗盒置于台下,由 机械设施支撑,可上下活动以改变肢-片距,适 应预定放大率的要求。X线管位于台上,利用 模拟光源,通过透明床面准确定位。(三)增感屏与胶片 使用增感屏可以明显减少X线量、缩短曝 光时间。放大摄影时应使用增感率较高 且清晰度良好的增感屏。此外,还应尽 量选用颗粒细、感光度高的胶

13、片。三、操作技术具有提高空间分辨率的X线放大摄影 ,主要是为了显示平片上不易观察的细 小解剖结构与病变,以利于临床诊断。 如椎体,在普通X线照片上,椎体中间部 分的骨质比较疏松,骨小梁肉眼可见; 而椎体上下缘的骨小梁排列紧密,则肉 眼难以分辨。当用X线放大摄影使骨小梁 频率降低,骨小梁间隔达0.2mm以上时即 成为肉眼可见的骨小梁影像,从而提高 了空间分辨力,为诊断某些疾病提供了 有价值的信息。 (一)放大摄影技术 1定位方法 放大摄影时,定位要求较严格。定位时应 根据临床要求及设备条件,选用不同的定位方法。 (1)解剖学定位法:利用解剖学体表标志进行定位,适 用于比较固定而且体表标志明显的组

14、织器官,如四肢 、头颅等部位。 (2)平片定位法:先对X线正侧位平片进行分析,确定 欲放大部位在体内的深度;然后摆好病人的体位,做 好体表标记;将X线中心线对准标记,进行放大摄影。 (3)X线电视或荧光屏透视定位法:即用多体位透视的 方法确定放大部位,做好体表标记,然后进行放大摄 影。2放大摄影的曝光条件 放大摄影时肢-片距较大 ,透过肢体的低能量X线易被空气吸收,故总 的曝光条件应较普通X线摄影稍大。薄部位、 软组织、骨组织等不易活动的部位可按一般摄 影要求选择毫安与曝光时间,而动态器官的放 大摄影因受蠕动或搏动的影响,应用大毫安、 短时间,千伏值也应较普通X线摄影略高。如 四肢骨局部放大摄

15、影的曝光条件:焦-片距 90cm时,选用50kV、50mA、0.3秒;胸部放大 摄影的曝光条件:焦-片距100cm时,选用80kV 、100mA、0.15s;膝部放大摄影的曝光条件: 焦-片距100cm时,选用70kV、50mA、0.4秒; 腹部肾动脉放大摄影的曝光条件:焦-片距为 100cm,90kV、500mA、0.15s。(二)对被检者的防护 X线直接放大摄影时,被检者的X线吸收剂 量增加,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X线 管窗口必须附加合适的滤过板,以减少X 线束中的软X线。当焦-肢距较近时尤应 注意更换合适的滤过板,但焦-肢距不得 小于40cm;尽量选用高千伏摄影条件 ,利用kV与mAs的互易关系,减少X线 曝光量;做好放大摄影前的定位,尽 量缩小照射野,避免对非检查部位的照 射,注意对X线敏感器官的防护。(三)其它注意事项 放大摄影还应注意:根据正侧位平片、 诊断要求、焦点尺寸等因素精确计算所 需的放大倍数及相关条件;放大摄影 时运动性模糊相对较严重,应尽量采取 措施进行控制;肢体靠近焦点与远离 焦点的不同层面,其放大率是不同的, 计算放大率时应以欲放大的层面为准。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