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317666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演变与效果分析 v国家统计局 公布了今年2 月份中国宏 观经济景气 预警指数: 106.7点,处 于稳定区间 。此前三个 月的宏观经 济景气预警 指数依次是 :106.7点、 104.0点、 104.0点。自 2002年11月 开始,宏观 经济景气预 警指数绝大 部分月份略 高于100点 ,总体处于 稳定区间, 个别月份趋 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v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宏观经济的 主要政策工具,两者充分搭配协调才能达到 最佳宏观调控效果。v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 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在看似一路平稳 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

2、策进 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三次较大的调整v时间 财 政 政 策 货 币 政 策v19941997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v19982003 积 极 稳 健v2004至今 积极淡出 稳健趋紧“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199419971、宏观经济背景v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 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 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 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 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 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 价格

3、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 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 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热与冷交替,引发经济剧烈波动v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 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 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 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 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 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 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 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 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v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 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

4、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 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 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 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 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 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2、相关措施v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 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 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 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 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 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 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 实现了软着陆。3、效果分析v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

5、实现经济 “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 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 着陆”的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 。v总体上来看,这次调整由于方向明确,措施 得力,在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 集中解决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问题。主要成绩:v第一,抑制了过旺的需求,有效地治理了通 货膨胀。首先是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 势头受到明显抑制。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信 贷规模,整顿乱拆借、乱集资等一系列措施 ,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年回落。其次是财 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支出有所控制,财政 赤字逐年缩小,全国银行工资性支出的增幅 也逐年回降。过旺的总需求得到有效控制。 对抑制

6、通货膨胀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v第二, 正确判断形势,正确确定宏观调控方向,恰 当把握调控力度和调控措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 的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和各项措施,都是在科学分 析经济运行形势、物价上涨的性质和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来的。在确定物价调控目标时,既分析了有利 条件,又分析了不利条件;既考虑了降低物价涨幅 的需要,又考虑了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在实 施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经济运 行态势的多层次、多侧面的跟踪监测、分析,始终 保持了清醒头脑。负效应v第一,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明确之后,财政 改革的方向却出现了分歧,到底是实行建设财政 ,还是实行公共财政?理论上的彷徨不决,

7、影响 了改革的推进;v第二, 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和GDP的比重仍然 没有提高,特别是中央财政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没有提高,财政职能被肢解的矛盾仍未解决;v第三,由于在此次调整中力度实施有些过大,通 货膨胀是抑制了,但也为以后国内需求不足埋下 了伏笔,致使1997年以后不得不进行又一次的调 整。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 政策 (19982003)1、宏观经济背景v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 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 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 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 内需方面。v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

8、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 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 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v上次调整的力度过大,虽然通货膨胀得到治 理,实现了“软着陆”,但宏观调控的惯性下滑 ,加之外部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大幅度降低。v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 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从1998年起, 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近6 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 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 财政政策相配合。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 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 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具体措施:v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

9、府实施 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 双松”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 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 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 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 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 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 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 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 政策。3、效果分析v这次调整是上次调整的继续和深化,力度温和没 有造成大的波动:v第一、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 明显。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 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

10、产投资,拉动了经 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 年发行亿亿元的长期建设国 债,仅从年至年月间,累计 发行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 带动作用更大。v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 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 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 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 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 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 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 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v第二、 “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 弱。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 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

11、来,所谓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 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v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 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 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 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 ),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 义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 比之前以上(甚至左右)的年增 幅,这些年的增幅一直稳定在以下 ,是名副其实的“稳健”;v但近些年来我国的越 来越大,尤其是年以后迅 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左右, 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 国人民银行从年以来八次 调低利率,其中年之后就 有五次。v因此,从这些

12、意义上讲,我们的货币政策是“ 积极”的。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无外乎表现在两 个方面,即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利率降 低,于是居民消费增加,企业投资扩大,但 从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这两方面的刺激作 用都是不明显的。v一方面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却出现了萎缩,从而大 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中不能转化为投资,即 我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最终使“积极”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以致 从表面上看,中国已几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v在这时再回头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 就非常明显了。由于有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 体系中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投资,那么增发国 债就成为使这些资金

13、通过购买国债而转化为 实际总需求的一部分的途径,国债投资项目 的银行配套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也具有同样 的性质,因此基本上没有“挤出效应”。但必须 指出的是,这种很小的“挤出效应”是在我国特 定体制下的扭曲结果。“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04至今 )1、宏观经济背景v2004年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 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信贷规模增 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 压力逐渐加大。其主要表现为:央行每月发 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在2004年的 头四个月比同比上涨了6.3、7、8.3和 9.3;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和基础原材 料价格也大幅上涨。v狂飙的价

14、格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反映了上 游行业的热度。这主要是由投资膨胀造成的 。这年开始的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开始了新 一轮“政绩工程”的基建投资热潮。如果任其发 展下去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由此可见,积极 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以鼓励投资为主要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的目 的已经基本达到,通货紧缩的态势也在逐渐 淡去,宏观财政政策也应相应进行调整。v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 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 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 。2005年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 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 协调。2、具体措施v从财政政策来看,

15、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 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 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 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 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 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2005年16月 ,v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完 成16392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4.6%,高于经济 增长率5个百分点。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也得到进一 步优化,2005年16月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 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分别实现了同比22.6% 、21.4%和17%的快速增长;全国实施粮食直补的29 个省份安排粮食直

16、补资金预计也会实现13.8%左右的 大幅增长。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向中性回归的过程中 着力调整了支出结构。v货币政策总体上也属于稳中偏紧型:提高存 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提高存 贷款利率等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手段来适当 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同时,与 产业政策结合,控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 、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 目贷款来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3、效果分析v从判断宏观调控效果的两个关键指标GDP和CPI来 看,宏观调控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具体如下: v1、 物价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由于影 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首要因素是食 品价格,随着食品类中粮食价格下降,物价水平 有所回落,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也相应降低。而 且随着宏观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