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2011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16769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73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史(2011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2011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2011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2011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2011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2011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史(2011版)(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8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一、伤痕、反思、改革小说 二、寻根及民俗风情小说 三、先锋、新写实、新历史、新女性小说一、伤痕、反思、改革小说l1、“伤痕”、“反思”和批判的现实主义l伤痕文学l1977年11月,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 人民 文学)l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文汇报 )l中杰英的罗浮山血泪祭、冯骥才的啊!、宗璞的我是谁?、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l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郑义的枫等l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以及稍后问世的长篇小说将军吟(莫应丰)、芙蓉镇(古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等l伤痕文学是政治性很强的文学,是“

2、服务”于政治的文学l伤痕文学被认为是“革命现实主义的复归”,但在许多方面 突破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思想和艺术规范。l伤痕文学包含两类作品。一类承袭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弘 扬革命的理念,讴歌英雄人物l从维熙的“大墙文学“(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 静无声、风泪眼等);l另一类表现的主要是平民百姓在“文革”中的生活遭际,以 此传达出个人对于“文革”的感受l我该怎么办?、在小河那边、枫、啊! 、我是谁?、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以及张弦的 记忆、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等。l此外,中篇小说飞天(刘克)、晚霞消失的时候 (礼平),电影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王靖)、女 贼(李克威)、苦恋(白桦、彭宁),话剧假如 我是真的

3、(沙叶新)等一批作品相继从不同侧面突破了 革命现实主义设置的“禁区”,把以批判性、暴露性、悲剧性为特征的现实主义推向一个高潮。l温和者批评伤痕文学是“向后看的文艺创作”,同“团结 一致向前看,团结一致搞四化”的号召很不协调;l严厉者诬称写伤痕的是“缺德派”,“只应到历史垃圾堆 上的修正主义大师们的腐尸中充当虫蛆”。l伤痕文学是20世纪中国的“解冻文学”,就其自身而言, 伤痕文学打造和铭刻了几代人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集体 记忆;就其影响来说,伤痕文学包含了文学未来发展的诸 多萌芽,如宗璞的现代主义象喻、冯骥才的荒诞风格、遇 罗锦的个人化叙事等。伤痕文学是在“恢复”或“复归” 的口号下形成潮流的,

4、但它并非“复归”于“革命现实主 义”,而是朝向“直面鲜血淋漓的人生”的现实主义,伤 痕文学正是以这种非常质朴的方式向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 义“回归”。l反思文学l反思文学同伤痕文学的主要区别 在于将观照和思考生活的触角向 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延伸,其艺 术笔触不断地打破当代作家以往 的一些“禁区”,“文革”前关 系到国计民生的历次政治运动和 社会波折不断被批判地“重写” 。l1979年上半年,茹志鹃的剪辑 错了的故事、鲁彦周的天云 山传奇、刘真的黑旗、张 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 作品问世l反思文学还揭示了残余的封建势力与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 中的作用和在人们精神上的烙印,对扭曲的人格或不健全 的文

5、化心理及“国民性”予以剖析和针砭,试图从文化心 理层面挖掘出“文革”产生的思想基础。l如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未亡人、挣不断 的红丝线、银杏树,叶蔚林的蓝蓝的木兰溪、 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以 及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 列等。2、“人的觉醒”:人道主义创作潮流和理论争 论l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潮流l刘心武:班主任l宋宝琦和谢慧敏 l“谢慧敏性格” l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意等l立体交叉桥、钟鼓楼、519长镜头、风过耳、四牌楼、栖凤楼等l80年代前期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流“人的重新发现”或 者“人的觉醒”l维护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价值,这

6、是长久以来备受压抑的 人性的呐喊。l宗璞的泥沼中的头颅、我是谁?蜗居等l戴厚英人啊,人!l张抗抗:夏、去远方、北极光 等l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 个年纪的梦等l如宗璞、谌容、航鹰、王安忆、铁凝等l张洁l森林里来的孩子、拾麦穗等l爱,是不能忘记的l女作家钟雨与老干部l方舟、祖母绿、七巧板等l沉重的翅膀l从“人的发现”到个性的确认,再到性别身份的自我辨识l80年代初,张笑天的离离原上草、汪雷的女俘、 雨煤的啊,人等l将“人道”话语楔入“革命历史”,以人类之爱、男女之 情、亲子之痛重述革命战争年代的“老故事”,试图消解 “阶级”、“政治”、“革命”的壁障以表现“普遍的人 性”。l礼平的晚霞消

7、失的时候l楚轩吾、南珊、李淮平“文明与野蛮 “人性与 革命l理论批评界的人道主义论争l朱光潜:“望人性论而生畏的作家们就必然要放弃对人性 的深刻理解和忠实描绘,这样怎么能产生名副其实的文艺 作品呢?”“文艺作品而没有人情味会成什么玩意儿呢? ” l钱谷融、王淑明等人重申了他们当年的观点。l1977年,何其芳引述了毛泽东的谈话:“各个阶级有各个 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口之于味,有同嗜 焉。”l周扬:“认为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绝不相容”,“有很 大的片面性”,“我们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包含着人 道主义。当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3、呼唤现代化:改革文学的激情与困顿l1979年7月

8、,蒋子龙发表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人民文学)l1980年王蒙的春之声、何士光的乡场上等l中国的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邵燕祥)、现代化和 我们自己(张学梦)、在工业区拾到的抒情诗(雁 翼)等诗歌。l未来在呼唤(赵梓雄)、谁是强者(梁秉堃)等 话剧,中国农民大趋势(李延国)、经济和人( 陈祖芬)等报告文学。l改革文学较多承继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主题鲜明、矛盾冲 突激烈、英雄人物也较为理想化。l在主题和题材选择方面,大批作家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 上改革的时代步伐,对改革的进程作了迅捷的反映和持续 的描写。l如开拓者(蒋子龙)、三千万(柯云路)、阵 痛(邓刚)、“漏斗户”主(高晓声)、燕赵悲歌(蒋子龙)

9、、祸起萧墙(水运宪)、锅碗瓢盆交 响曲(蒋子龙)、沉重的翅膀(张洁)、花园街 五号(李国文)、男人的风格(张贤亮)、新星 、夜与昼(柯云路)等。l在情节构成方面,多从正面描写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冲 突,推动改革的进步力量和反对改革的保守力量往往围绕 着某项改革方案或举措展开交锋,而道德水准的高下优劣 则成为对改革派和反改革派的最终阐释。l在人物塑造方面,一批以改革家或“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 “当代英雄”成为作品的主人公。l如乔光朴(乔厂长上任记)、郑子云(沉重的翅膀 )、陈抱帖(男人的风格)、李向南(新星、 夜与昼)等人物构成了一个“开拓者家族”。l代表作家:蒋子龙l改革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l

10、“是被生活逼出来的,是被一个 普通的中国人对四化的责任感逼 出来的”。l1976年发表机电局长的一天l1979年发表乔厂长上任记l5个有关改革的作品在数年间相继获 得全国优秀中篇或短篇小说奖l高晓声l“陈奂生”系列以温厚又不乏冷峻的写实手法剖 露了中国老式农民的精神状态。 l“陈奂生性格” “国民性批判”主题l陈奂生上城l林斤澜l“矮凳桥”传奇则以中国传统的写意手法杂以现代派诡谲怪异的色彩绘制成一幅幅乡村现代风俗画l矮凳桥风情系列l在对改革的观照和书写中融入作家自己的感 受和思考,这是改革文学同此前“写政策” 、“写中心”的作品最大的区别。l王润滋:l卖蟹、内当家、鲁班的子孙直 到小说二题等

11、l“道德与历史的冲突”。l张炜:l一潭清水、秋天的思索、秋天的 愤怒等l对于传统道德理想的“守望”l古船、九月寓言等l贾平凹l农村变革的三个中篇: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 、腊月正月 l“现代与传统的冲突” l长篇小说浮躁l“历史进步是否会带来人们道德水平的下降,或虚浮之 风的繁衍呢?社会朝现代的推移是否会导致古老而 美好的伦理观念的解体,或趋时尚利世风的萌发呢?”l废都、白夜、高老庄、怀念狼等二、寻根及民俗风情小说l1、走向世界:面向现代或扎根传统l“八五新潮” l在文学创作中,“走向世界”的现代性诉求不再裹足于改 革文学式的呼唤,而是在探求各种新的艺术可能以便超越 新中国文学中既有的艺术成规

12、,表现现代人复杂多样的感 知感觉、精神状貌和生活样态。l一个是面向西方的、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现代派热”; 另一个是面向传统的、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寻根热”。l面向世界:l现代派热”是本土因素的自生长型与外来的“思想形式”交互作用的结果。l“现代派热”产生的深刻原因在于中国本土:对“文革”中荒诞现实的深切体验、被压抑的自我强烈要求得到自由表现 的欲望、文学观念和艺术手法的更新,这可以说是“现代 派热”出现的三大原因。l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所涉及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如 何全面认识和评价西方现代派文学,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 文学是否可以容纳现代主义,三是怎样看待新时期文学中 的现代主义倾向。l扎根

13、传统:l作家不满于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文学,以模仿照 搬来代替自己的创造;他们担心在西方强势文化 的影响下,中国文学会失去民族的“自我”,“ 如果模仿翻译作品来建立一个中国的外国文学 流派,就更加前景暗淡了”。l就20世纪中国文学来说,“民族的和世界的”、 “传统的和现代的”,是困扰就几代中国作家的 问题。2、文化热与寻根文学l海外华裔学者的影响l杜维明、余英时、刘若愚、林毓生、夏志清等海外学人l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估;二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 省。l焦点: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也是 在引进各种外来文化思想时文学界正在思考的问题。l理论宣言:l1984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青年

14、作家和评论家对话会。l韩少功的文学的“根”、郑万隆的我的根、李 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 、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等。l通过“寻根”而增强文学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色彩,以期 以独特的文化品格置于世界文学之林。l“寻根作家群”l“寻根”的首倡者多系“知青作家”。“知青作家” 是20世纪中国 文坛上因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而出现的一个独特的创作群体。l身份和题材的特殊性为他们的创作赢得了“知青文学”的称谓。l张承志、梁晓声、王安忆、张抗抗、孔捷生、叶辛、史铁生、李锐、 朱晓平等都堪称“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l卢新华的伤痕、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叶辛的蹉 跎岁月等l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

15、、孔捷生的南方的岸、史铁生的我 那遥远的清平湾等l聚焦于“传统文化”则称谓知青作家的一次自我超越。“知青”的经 历一方面使这些作家对积淀在“民间”的传统文化有了直接的接触, 另一方面又使他们痛感自己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因此,“寻根” 论者多以“文化断裂”论为倡导“寻根”的理由。l韩少功l七八十年代之交创作的月兰、西 望茅草地等作品均属于“伤痕”、“ 反思”的代表作。l中篇小说爸爸爸l痴呆儿丙崽l“爸爸爸”或“X妈妈”l鸡头寨人l“丙崽正是一种符号,既是历史的,又 是现实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个人的荒 诞却又真实的象征符号,这种非此即 彼的二值判断是思维方式,是普遍的 文化现象,它蕴涵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性 。 ”l90年代推出长篇小说马桥词典l“马桥”(罗国)l运用词典编撰的方式,以马桥的方言土语为词目, 将“马桥”的传说、历史、地理、风土、人物等等 ,纳入他的词典,然后叙事者以下乡知青和词典编 撰者的双重身份来解释词条,在解释中展开叙事, 引出一个个文学故事。l作品表现出来的思辨性,对时空、生命、价值、美 丑等的理解和议论,体现着一位思想者的深刻与睿 智。l三类故事:第一类为政治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