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16544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冲突与融合: 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 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法律史研究所马志冰一、秦汉时期的 抗击匈奴与打通西域(一)秦始皇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活动1. 抗击匈奴,收复失地n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 领30万将士抗击匈奴,收复河套以南的河南地区(今内蒙古伊克昭盟 ),相继在榆中(今甘肃兰州以东 )以北、黄河以东、阴山以南地区 设置三十四县,并从中原一带迁来 大量人口充实该地区。秦朝疆域及民族分布2. 修筑万里长城,保护农耕民 族n将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长城修复并连接起来,筑成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保护北方农耕民族。 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 辽东,

2、成为保护北方农耕民族的一道屏障。(二)西汉前期“和亲”匈奴的民族政策白登之围与“和亲”政策的实施n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进剿韩王 信,被匈奴围困于白登(白登之围)。n刘邦采纳娄敬建议,与匈奴“和亲”,并在 边塞开通关市贸易。n文帝采纳晁错建议,募民迁居塞下,屯田 筑城,加强边防,并推行入粟拜爵之制。 n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的政策,一直延 续到景帝时代。(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三次战役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第一次战役n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入侵,卫青率军从 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击,收复河套 地区,设置朔方郡(治今内蒙古杭锦旗北), 重新修缮秦朝所筑边塞。n同年夏,募民1

3、0万口移居该地,解除了匈奴对 长安的直接威胁。n收复朔方郡后,匈奴转而连年入侵上谷(今河 北怀来东南)、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雁 门(今山西右玉南)、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 尔西北)、云中、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等 地,卫青指挥汉军多次出击。 第二次战役n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自陇西出击 ,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西入匈奴境内 千余里。同年夏,自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出 击,逾居延海,夺得祁连山及河西走廊,设酒泉 、武威、张掖、敦煌四郡,阻断了匈奴与羌人的 联系,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交通。n随后,迁徙关东贫民72万,充实陇西、北地、上 郡、西河等地。n这次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

4、浑邪王杀休屠王 ,率四万余人归汉,分徙于西北边塞之外,因其 故俗置五属国。 第三次战役n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军分两路追击匈奴:n西路军由卫青率领,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西北)出发;n东路军由霍去病率领,从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 )出发;n汉军直击漠北,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以 东),临瀚海(今贝加尔湖)而还,控制了朔方 以西至河西走廊的大片地区,随后迁徙六十万人 屯田戍守。 (四)西汉中期西域隶属关系的建立西汉疆域及民族分布 西域隶属关系的建立n西汉中期,匈奴贵族内部分裂,五单于争权夺 位,互相残杀,匈奴势力日益削弱。n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归汉,汉 政权在西域设立都

5、护,与西域诸国确立隶属关 系。n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韩邪单于率部归汉 。n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在车师设立戊己校尉 ,管理屯田与防务。n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陈汤调发 西域军队,击败郅支单于,打通西域通道。n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王嫱出塞,恢复和亲 ,结束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局面。(五)东汉时期 匈奴的分裂与西域的收复 匈奴的分裂与西域的收复n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匈奴一度进抵上党、扶风、天水等郡,威胁东汉政权。但连年旱蝗灾害,匈奴人 畜大批死亡,东面乌桓乘机进攻,迫使匈奴向北迁徙。n建武二十四年,匈奴贵族争夺权位,南部八部拥立日逐 王比为南单于,沿袭祖父呼韩邪

6、单于之号,率部内附五 原塞,得到东汉朝廷接纳,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 奴转向定居农耕生活,并向东、南迁徙。n自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起,汉军分四路出击北匈奴,恢复了西域都护与戊己校尉,陆续打通西域南道。n和帝永元元年(89年)以后,汉军连败北匈奴,迫使其向西远徙,西域北道也被打通,西域各国归属东汉政权 。东汉疆域及民族分布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民族大迁徙与民族大融合(一)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三次浪潮1. 第一波内迁浪潮n公元13世纪的东汉至西晋时期,南匈奴、乌桓、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分别进入辽西、幽并、关陇地区,与当地以汉族为主体的土著居民杂居在一起,使该地区民族关系日

7、渐复杂。n据曹魏末元帝景元四年(263年)诏命,仅汉末曹魏以来近百年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人口多达870余万。三国时期的北方民族分布西晋时期的北方民族分布西晋境内内迁各族分布 图 西晋时期的“徙戎论”n晋武帝时,郭钦上疏: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n晋惠帝时,江统上徙戎论: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2. 第二波内迁浪潮n始于公元3世纪末,利用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及晋怀帝时的“永嘉之乱”,特别是西晋灭亡之际,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大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近二十个地方割据政权,延续了一百二十多年的“五胡十六国”时

8、代,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加剧了各地民族关系的复杂化。东晋十六国时期形势图3. 第三波内迁浪潮n发生于公元6世纪初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大批北边六镇军人相继涌入中原地区,连 续引发了河北、山东、关陇等地区的大起义,再次改变了黄河流域的民族结构。n经过西魏北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至隋唐 时期,最后一批迁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 ,也逐渐融入当地各族民众之中。(1)六镇的设立及其地位的下降n北魏初道武帝皇始年间(396398),为拱卫京师,防御柔然,在平城以北今内蒙古至河北北部沿边一线,自西向东设立六个军事重镇, 即: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乌加河北) 、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武川镇( 今内

9、蒙古武川县西南)、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 )、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北)。n镇将及镇兵为鲜卑族“高门子弟”,“国之肺腑”。北魏末年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2)六镇起义n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六镇最西部的沃野镇高阙戍镇民破六韩拔陵(鲜卑化 匈奴人后裔),率领镇户发动起义,攻占 沃野、武川、怀朔三镇。“诸镇华夷之民 ,往往响应”,六镇被起义军占领。n第二年,北魏政权勾结柔然南北夹击,起 义被镇压下去,二十多万六镇军民被强制 迁徙到定州、冀州、瀛州一带。 (3)北方各地起义n河北起义:六镇起义被镇压后,二十多万 迁至河北定、冀、瀛一带的六镇兵民,在 葛荣领导下再次

10、发动起义。 n山东起义:河北起义前后,二十多万户流 亡山东青州(今山东益都)的冀、瀛诸州 汉族民众,在邢杲领导下,于永安元年( 528年)发动了河北流民起义。n关陇起义:早在六镇起义之初,关陇地区 也爆发了各族民众的大起义。(二)十六国、北朝的民族大融合1. 十六国时代 民族关系的复杂化羯族后赵政权n石勒家贫,“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 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 士听者莫不归美焉”;n明令全国,“重其禁法,不得侮易衣冠华族”;n在都城襄国,“立太学,简明经善书吏署为文学 掾,选将佐子弟三百人教之”;后又“增置宣文、 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 佐豪右子弟百余

11、人以教之”;n在地方,“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 ,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 氐族前秦政权n公元357年,苻坚即位,任用王猛为中书侍郎,参掌机要。王猛加强中央集权,限制、打击氐族权贵,遭到侮 辱和诋毁。氐族豪强樊世扬言:“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苻坚处死樊世,并在朝堂责骂和鞭挞氐族权贵。王猛升任中书令、京兆尹后,数十天内诛杀贵戚豪强二十余 人。“于是百寮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n由于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建立明堂,前秦国力迅速强盛,先后灭掉前燕、前凉和代国,夺取东晋益州地区,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其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

12、,北尽沙漠”。前秦统一北方2.北魏后期 少数民族的汉化北魏太武帝统一与孝文帝改制n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n孝文帝太和(477499)年间推行系列改制措 施:n七年,下诏禁止鲜卑人同姓结婚;n八年,采用汉制,规定百官俸禄等级;n九年,推行均田制;n十六年,革除鲜卑袒裸之俗,并颁布新订律令;n十八年,正式迁都洛阳;n十九年,下诏禁用鲜卑语,并改定姓族;n二十年,下诏改鲜卑复姓为单姓,改定籍贯,改 葬洛阳。北魏后期少数民族的“汉化”n洛京之制,居民以官位相从,不依族类。n陈庆之语: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

13、盛,人物殷阜,耳 目所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 。如登泰山者卑培嵝,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 安可不重?n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 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3.西魏、北周 民族结构的变化表一:周书入传人物民族成分统计表二:拓跋鲜卑武将出身地望统计三、隋唐时期 胡汉各族的互化共融(一)隋唐时期 上层统治集团的“胡化”隋唐皇室的鲜卑化n隋朝皇室自称弘农杨氏,但自北魏初年杨元寿 起,“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至隋文 帝杨坚之父杨忠时,这支杨氏已定居武川镇四 代之久,早已成为六镇鲜卑化的汉人。n唐朝皇室自称陇西李氏,但自北魏时的李熙起 ,出任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

14、留家焉”。至唐 高祖李渊祖父李虎时,这支李氏已定居武川镇 三代之久,也已是六镇鲜卑化的汉人。n李渊之母独孤氏,李世民之母窦氏,均为少数 民族李渊父子已非纯粹的汉族。n唐太宗声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 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朝上层统治集团的少数民族成分n长孙无忌、于志宁、豆卢钦望、宇文融鲜卑人n阿史那社尔与阿史那道真父子、执失思力突厥人n契苾何力、仆固怀恩、浑瑊铁勒人n李多祚、李怀光靺鞨人n李楷洛与李光弼父子、王武俊契丹人n高仙芝、王思礼、李正己、泉献诚高丽人n李宝诚、史宪诚奚 人n哥舒翰突骑施人n李抱玉与李抱真兄弟、骆元光西域人n论弓仁吐蕃人n尉迟胜于阗人n李国昌与李克用父子

15、沙陀人n胡三省: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 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二)隋朝乐舞文化的“胡化”n自周、隋已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 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 瑟调,蔡邕杂弄,非朝廷郊庙所用。n宫廷之内:太常雅乐,并用胡声。n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 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 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 七曰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 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n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龟 兹、天竺、康国、疏勒、安 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三)唐朝文化及社会风尚的“胡 化”n高祖受禅,时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用 隋氏旧文;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n太宗贞观十四年,初有十部乐。n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 部落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 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 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乐。 n自开元已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n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 衣胡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