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训练营(25首精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8404 上传时间:2017-08-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训练营(25首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训练营(25首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训练营(25首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训练营(25首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训练营(25首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训练营(25首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训练营(25首精选)(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1 -诗歌鉴赏训练营(25 首)1.阅读下面的唐诗,对其表达技巧或思想内容进行赏析。(任选其一)秋 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 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秋词是作者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期间写的。春朝:春天的早晨。排云:凌云。排,冲破。碧霄:碧蓝的天空。表达技巧:(开头两句,正反对照鲜明。三四两句, 诗人抓住秋天晴空的特点,并用一 鹤冲天加以渲染,突出一幅天高气爽的开阔图景;而诗人油然而生的诗情,也随同排云而上的白鹤直到碧霄。)思想内容:(悲秋几乎是古代诗文的传统题材。本篇首句对古人逢秋多寂寥的这种普遍现象进行了概括。次句反其

2、意,说自己 认为秋天胜过春天。全诗见不到对秋的一丝伤感,而是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表 现出诗人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台 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答: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2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 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

3、因此诗人说它“ 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 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 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题目。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此诗的意境特征(诗歌通过“幽草 ”“黄鹂”“涧边”“ 深树”“ 春潮”“野渡”“春雨”“小舟”等自然形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暮春图画,流露

4、出 诗人身在其中独有的一种喜悦之情。)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 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同意王国维的观点吗?为什么?答:_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3 -(同意,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一“闹”字描写花满枝头吐花喷焰的景象,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 视觉里获 得听觉的感受,春意盎然的景象 跃然纸上。)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

5、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答:_。(“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 “秦”、“汉”两个 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使 读者抚今思昔,与下文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 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6.(2003 年北京春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闻 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 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4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

6、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 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 浓浓乡 愁)7.(2003 年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题甲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乙题华清宫(宋)杜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 上西 风急,都向长杨 作雨声。注:朝元阁:唐朝宫殿。 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1) 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诗。(咏史)(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

7、过描述_,讽刺了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 兴衰或兴废或更替)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5 -8.(2002 年全国春招)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村行王禹偁偁马穿山径句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偁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C.第三联以 “胭脂”和“白

8、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D. 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解析:A、 C、D 三项是对诗歌的正确赏析。B 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分析和“ 对比”之说不当, “数峰无语” 是写人因眼前景色可爱而对山忘言,以上句“有声” 衬托“无语” 之静。(2) 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D)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解析:A 项是分

9、析主旨,但以偏概全;B 项也是以偏概全;C 项“渗透” 之说不当。诗中先说“信马悠悠野兴长” ,后 说“吟余忽惆怅” ,可 见 D 分析恰当。9.(2002 年上海春招)阅读下文,完成(1)(4)题。小重山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6 -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林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蛩(qing ):蟋蟀。(1) 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C)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 长江滚滚流。B.自许 封侯在万里。有 谁知,鬓虽残,心未死。C.莫等 闲,白了少年 头,空悲切。D.羌管悠悠霜满地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 词中所说的 “心事”指_。(希望抗金报国)(3)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知音少,弦断有谁听?)(4) 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答:_(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 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10. (2001 年上海春招)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人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7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

11、“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诗。(诗圣 律诗)(2) 从诗中 _和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任意写出其中两句即可)(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11.阅读上面诗歌,完成(1)(2)题。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12、。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答: (C D C.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 D.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8 -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答:_(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前两句“ 暮”“ 乱” 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

13、沉痛之情。)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南 征 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_的景象,而全诗抒发了_的情感,这是运用了_的表现手法。(开阔、盎然、美丽、迷人 羁旅中愁苦悲哀、无以自遣 反衬) (2)三、四两联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试解说。(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有绝代才华,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绝句(其一)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9 -(1)诗中_二字是全诗之纲,概括地说明了诗人_的心情。(客愁 饱受乱离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2)此诗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作简要分析。答:_。(都是用了“乐 景写哀” 的反 衬手法, 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 诗人烦恼忧愁。)14.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1)(3)题中吕 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