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答案整合技巧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58193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5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题答案整合技巧1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阅读题答案整合技巧1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阅读题答案整合技巧1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阅读题答案整合技巧1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阅读题答案整合技巧1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题答案整合技巧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题答案整合技巧1(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阅读题答案整合技巧 导入: 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从阅读学 ,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 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 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 所表达的内容。 考试说明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 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 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 意图的语句等。”概念阐释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 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 理解问题。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 ,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

2、分类集中、重新 组合、粗略概括。解题常见失误及对策对 策 认真审题,找准对应 审清题意,规范答题 明确要求,力图全面 审准题干,分点作答 苦练内功,打牢基础 失失 误误 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知识错误,心中无底知识错误,心中无底 只图简单,答案缺漏只图简单,答案缺漏 惟恐答漏,多多益善惟恐答漏,多多益善 语句不通,表意不明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言简意赅解题指导一个原则: 忠于原文启示: 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 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三个步骤两个观念: 整体观念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联系观念 联系全文 联系主题 三个步骤: 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 第二步:根据试

3、题,精读文章; 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问:请把这三个步骤简单勾画成一个“流程”。文题文题答请根据文意概括“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 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 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 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 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 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 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 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 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

4、世之志与 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 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 律悖反。答: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杜甫的苦寒人生 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解析】“这”指“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这是写杜 甫的成就。“这些”表明上文讲了不止一点,另外一点只能 是“舍此”后的内容了,写杜甫的命运“苦寒”。“但仅仅如 此,就远不能”表明下面还有一点,概括力最强的就 是“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回顾一下答案,是按这样的 顺序排列的:成就命运成就与命运的矛盾【方法】 抓住语言标志(指代词、关联词、过渡句) ,找准要点。方法层次分析法:理清句与句

5、的关系, 分清句子的主次;关注提示词语; 明确指代内容。 寻要点分层理解,析语意辨明主次这段文字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 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 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 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 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 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 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 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 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 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

6、。书 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 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 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 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答案 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 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方法 据提示分析要点,按要求取舍概括 题目与文本的对接点是提示语 题目的要求决定要点的多少技巧一:应依文答题,忌随心所欲,主观臆断。 示例l:“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是因为什么?请结合原文 分条列出。(每条不超过10个字)(4分) 相关语段: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 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

7、,永远那么潇洒大方。人类的 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到舞台上走一圈,会发觉自己竟然不会走 路!就算那些整天呆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就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 不如一棵树优雅。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 隐藏一半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只有最智慧的 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 伸,树叶密密麻麻敞开,只要能接收到阳光,并没有特别忌讳。有 多少人能怜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 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一棵树全身 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 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

8、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美。节 选自上帝的花园 【参考答案】 (1)因为树的自然、大方、优雅、潇洒: (2)谦虚、有深度(或不夸耀自己的全部): (3)没有忌讳(或珍惜宇宙的每一点营养); (4)简洁、完美而保持个性。 【解析】 出题人是“依文设题”,所以我们也应“依文答题” 。有的题干明确告诉了我们应根据某段或者是某句 话去答题,我们解题的时候就应该围绕那个“中心点 ”,而不应背离它。锁定目标段和目标句之后, “筛 选信息”,形象一点叫“沙里淘金”,就是排除多余的 信息,去沙,然后淘出金(有用的信息)。尽量用原 文的话,切记不可凭想当然去整理答案,否则得不 偿失。以上四点,均是锁定目标段和目标句之

9、后 筛选文本相关信息所进行的整合。筛选时,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 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这些句子常常是提炼文 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的依据。还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 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视 。表述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 结构要大体一致,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 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为了准确地筛选、整合和表述,作题时还 需重视以下几个细节: 总结:技巧二:应分点列写,忌杂乱无章,东扯西拉。 示例2: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 “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 下来,这样的描

10、写有什么作用?(4分)相关语段: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 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谊和淡淡的温馨笼罩 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可以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看,向楼上望了 一眼。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寂静的气氛。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 “

11、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 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 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伤的样 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 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

12、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 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地飞落下来 。 节选自雪夜晚,有删节。 【参考答案】 (1)开头冬夜雪花的描写预设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渲染 一种寒冷而宁静的氛围,与房内温馨的火盆互为映衬,为故事 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结尾再次描画冬夜的雪花依旧宁静唯美,为故事的结局营 造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烘托孤苦老人一片苍凉的心情。 (3)将雪花比成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 人 的同情和美好祝愿。(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按得分点评分,而且

13、阅卷老师阅卷速度较 快,分点列写,答题思路显得清晰,也方便阅卷老师评卷。值 得注意的是,答题时应将最有把握的答案写在最前面,如果没 有字数限制,在答出最主要的得分点以后,可以将其他一些可 能的得分点整合,作为答案最后的一点。技巧三:应善作提炼,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示例3:作者之所以喜欢“扛椽树”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 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请根据全文内容,分三条指出陕北柳树的“根本特质”。 (6分) 相关语段:(1)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 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4)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

14、 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 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甚至京华柳 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 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 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外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 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 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 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 的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然是南方人,但他的骨 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 这柳。

15、 (5)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 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 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 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 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6)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人们砍 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 ,用不了几年的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蓬蓬勃勃地生 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 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的像断肢折臂 的战士。但即使年迈,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 空洞,甚而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 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 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 7)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起它的。我 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 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 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 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 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豪雨一样,痛快地泼下 它吧扛椽树! 节选自名作欣赏扛橡树2006年第ll期,有删改【参考答案】 (1)刚强(或“阳刚”、“坚强”、“坚忍不拔”、“顽强”等) (2)傲骨铮铮(或“正直不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