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明清对外贸易》课件3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56895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88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明清对外贸易》课件3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明清对外贸易》课件3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明清对外贸易》课件3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明清对外贸易》课件3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明清对外贸易》课件3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明清对外贸易》课件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明清对外贸易》课件3(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 ?西汉:开辟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但以陆上商路 为主;隋唐:陆上和海上商路进一步发展,水陆并举; 两宋:海外贸易频繁元朝:水陆并举(朝贡贸易 )明 朝:清 初:海禁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过程海禁 开禁开禁 闭关 郑和下西洋 考纲要求: 朝贡贸易的特点 B 葡萄牙人占领澳门 A 从海禁到闭关 B一、朝贡贸易明初实行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的“朝贡贸 易”政策 1、明初海禁政策阅读材料 “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 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 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皇明祖

2、训箴戒篇依据上述材料,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政 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朝贡贸易明初实行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的“朝贡贸 易”政策 1、明初海禁政策 (1)原因:明朝初年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防止反明势力和防倭寇),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2)内容:“片板不许入海”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 了严酷的处罚办法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 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 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2、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表明臣属于 中国,将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奇珍异物以贡品 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帝,中国再将丝绸、金 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

3、回赠给“入贡国” 。明政府规定外商“非入贡即不许其互 市”。 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1 1)概念:)概念: 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 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有限制的贸易。贸易。(2)内容:有下列规定A、贡使可带贡品、附带 商品货物进行贸易;B、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 的代价作为补偿;C、附带的货物国民可在官方监督下在京 师指定地点指定日期与之交易;D、贡期、贡道、船舶数量、 朝贡人数都有具体的规定阅读材料 材料一、“有贡,即有赐计其贡物,时值甚廉,给之太 厚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何啻数十倍 ”。 材料二、(西洋贡使入贡,有

4、官员要求设立税务,明成祖回 答)“今夷人慕义而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 矣”。 材料三、 “明政府规定琉球(今琉球群岛)两年一贡,高 丽三年一贡,“(日本)十年一贡贡毋过三船,人毋过 三百,刀枪毋过三千”。上述材料表明,明朝的朝贡贸易具有 哪些特点?(3)特点:1)薄来厚往(对于贡品,朝廷 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 ) 2)有限制的贸易(官府控制 和垄断) 3)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商业意义)(不以通商获利为 目的,而求“四夷宾服”)3、影响(明初实行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的“朝贡 贸易”政策的影响) 1)由于完全建立在明朝补贴上,导致明廷财政的缩 减 2)以朝贡贸易形式进行适当的

5、贸易往来,对保持中 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但主要是宣扬 国威,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中国 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3)由于朝贡贸易为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导致 了民间走私的频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朝贡贸易的顶峰:郑和下西洋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 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 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赀【zi】:计算)。”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 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 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 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 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

6、非30多个 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 ,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 之先进,航程之长,都是哥伦布、麦 哲伦所不及的。 二、葡萄牙占澳门 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以重 金买通了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借口商船 遇风暴, 要求暂住澳门曝晒货物,获准上岸居住。此后 又以年租2万两白银随意扩占住地。葡萄牙中国澳门澳门(东西方转口贸易中心),将中 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网络之中。明清之际,中国的出口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 为大宗,清代画家焦秉贞的耕织图册描 绘了当时丝绸生产的状况。读图学史: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的陆上丝绸之 路和过去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别是什么?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

7、绸之路、海上丝 绸之路虽说都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 实质实质是不同的。以往中国的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 大陆为起点,向西运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 二是担任转运的都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三是以中 国官方市舶使或民间的商贩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做 生意。太平洋丝绸之路,一是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 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担任转 运的是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家,三是中国的 官方完全退出了横渡太平洋的远程贸易。 问题: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和过去 的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区别?世界性贸易网络与白银帝国世界性贸易网络与白银帝国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最终从

8、 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将近48,000吨白银,可能还 通过马尼拉获得了10,000吨甚至更多的白银, 另外还从亚洲大陆上的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及 中国自身获得一些白银。这些加起来,大概占 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弗兰克白银资本三、从海禁到闭关1、清初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1)目的: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 (2)内容:颁布“迁海令”规定山东以南沿海居民,分别内迁3050里, 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实行严格海禁政策。2、康熙中期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 (1)原因:由于局势趋于稳定,特别是台湾郑氏政权的归附,导致清政府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 (2)内容: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

9、)设立海关,允许外商前来贸易。 (3)意义: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不仅活跃了经济,同时也为政府增加了税收。3、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只开广州一地通商 (1)原因 英国18世纪一位贤明 的政治家、皇家大臣 和杰出的外交家。 1792年被封为马嘎尔 尼伯爵。后作为英国 特使派往中国。 1793年英国使团乘坐 一艘六十门炮舰“狮 子”号和两艘英国东 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 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 ,之后换小船入大沽 ,受到直隶总督的欢 迎,并拜见了乾隆皇 帝。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 见乾隆皇帝,要求通商。 双方互赠礼物,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有太阳系天体运行仪、 航海望远镜、战舰模

10、型等; 中国回赠英国的礼物有丝绸、宣纸、各种工艺美术品等。马噶尔尼使团画师绘 马噶尔尼使团拜见大清皇帝乾隆马嘎尔尼的使命1、向皇帝寻求对英国利益的保护,在北京常驻外 交大臣;划定供英国商人、国民居住的区域, 并由英方行使刑事裁判权; 2、通过向皇帝及中国人展示英国的科技产品、枪 支火炮战舰,改变他们对英国人的印象,提高 英国地位; 3、取得相对于法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 的贸易特权; 4、扩大通商口岸; 5、获取经济、技术情报,采集关于中国海岸线、 城市布防、军事实力部署、地理位置等信息。 u顺治初年,清政府延续了明代的海禁政策。对来 华贸易的外国商船,不许进入广州。只准于澳门 交易。

11、u1668年,在郑氏退居台湾的情况下,清廷开始弛 海禁,并以广东先行。 u随着三藩反清,战事遂起,郑氏复在福建沿海登 陆 清廷不得不再度申严海禁,1678年,康熙帝 又重申迁海令。 u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康熙帝逐步认识到海 上贸易的重要性。次年开海禁。 u1725年雍正帝下令禁教,清朝对外政策为之一变 ,宽松政策宣告结束。 u1757年12月20日,乾隆帝于明令禁止夷船赴逝。 并制定防范外夷规条,这标志着闭关政策正 式形成。紧松紧松紧紧从“海禁”到“闭关”的过程 (清朝对外政策变化)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反清武装,实行”海禁“ 康熙帝中期因局势稳定重开海外贸易,设四海关 乾隆帝时实行闭关政

12、策,规定外国商船 只能在广州一地进行有限制的通商(乾隆帝“圣谕”)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表,无 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海国四说卷六(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敕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 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 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 粤海关志卷 二十三“南夷之通商贪而不亲,求而无厌,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 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原内地)矣;假令姑允中夏,则数十年 后又议通商朝市(京城)矣。”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发展史 闭关政策的产生是与中国比较稳定的小农自给自足、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相适应的。当时中国的资本主 义萌芽虽有缓慢发展,但占

13、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 封建经济,不需要大宗的外国商品。封建的自然经济使清 朝统治者固步自封、虚骄自大,闭关自守。闭关政策并非 完全闭关,对外贸易时还有照顾外商之意。乾隆帝曾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 以加恩体恤。”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军入关后,一 些抗清力量转入南洋一带,清政府担心这些人重新打回来 。而这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经常进行海盗活动,甚至 把炮艇开到中国沿海、内河,进行武装讹诈,这更使清政 府忐忑不安,担心中国人民跟外界接触后会“滋扰生事”, 威胁它的统治,故实行闭关政策。阅读上述材料,找出:

14、清朝政府为什么要实 行闭关政策? 3、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只开广州一地通商 (1)原因A、当时,欧洲社会正发生巨大的变化,清政府对 西方势力十分戒备,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腹地,破坏统 治秩序。B、清政府的自大、保守的心态作怪C、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需求甚少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实施闭关 政策,清中期对外商限制更加严格,国门关得更紧 (2)闭关政策含义:一方面是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 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内容:规定外商只在广州一地进行有限制的通商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 的150年间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 那是因为侥幸

15、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 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 是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 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摘自马嘎尔尼日记An Embassy to China马戛尔尼船队停靠运河边 清帝国城市印象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 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 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 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 ,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 耳。论南洋事宜闭关锁国的影响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科学最发 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 ,中国人均粮食仅有二百公斤左右,美国已

16、接近 一千公斤;中国年产铁约二万吨,不及法国的 1/10,不及英国的1/40。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长 期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 。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 匿迹,为西方国家的船队所取代。中国的科学技 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 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4)闭关政策的影响A、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B、但更重要的是限制了手工业的发 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 国与世界长期隔绝,逐渐落在了世界 潮流的后面,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挨打。闭关锁国十三行简介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