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倾听”作文讲评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55037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9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中考试“倾听”作文讲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期中考试“倾听”作文讲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期中考试“倾听”作文讲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期中考试“倾听”作文讲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期中考试“倾听”作文讲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期中考试“倾听”作文讲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中考试“倾听”作文讲评(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中考试 “倾听”作文讲评2010.12.06本学期作文训练目标:(一) 准确理解题意+多次点题 (二)选材典型+恰当分析 (三)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下面结合四篇例文,作以综合分析(一) 准确理解题意 + 多次点题题目解析 弄清倾听诗中诸多意象的本义即 可明白,本题必须紧扣“成功(收获、果实 )背后的东西”行文,角度较为宽泛,比如 : 为目标(未来)奋斗; 勤奋努力,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耐住寂寞,不计名利; 不怕困难,战胜挫折; 写“倾听”、“聆听”也必须与“成功 背后的东西”紧密联系,否则就偏离题意 了。比如“倾听自然”、“聆听四季”等等 。例文二,它们在“准确理解题意+多 次点

2、题”上哪个更好?1.两文对题意的理解都准确到位。相比而 言,例文一“倾听”、“幕后”的提法 更加精到、生动一些。2.多处点题方面,例文一也更为出色。五 处划线句子紧扣题目,反复出现而又富 有变化,使得文章内容高度集中,浑然 一体。怎样才能做到“准确理解题意”? 一、平时的积累审题能力是一棵树,那么,一个人的思想和道 德水平就是这棵树的根,平时读好书、与有品位的 人交流、对生活的思考则是树根必须的养料。 二、考场上全力以赴 1、丰富联想,深入思考,做到审题到位(善于站 在出题者角度审视题目) ; 2.多处恰当点题。(二)选材典型+恰当分析 请比较例文一、例文二 1.选材典型 例文一 : “杜丽”

3、、“刘翔”两材料 是典型的,但过于雷同,缺少变化,如果一 古一今或一中一外或一文一体会更好。 例文二 : 三诗句的运用是一大亮点,既 紧扣成功的条件,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司马迁、海伦的材料固然恰当,但是有陈 旧之嫌。 2.恰当分析 例文一对材料的分析紧扣中心 、铿锵有力,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例文二对三个诗句各自的特点 没有很好的突出出来,尤其第四段没有把握住诗句包含的“苦苦追求后 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深意,这样分析 就难免出现偏差了。 资料: 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 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 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 成大事业、大

4、学问者,必经过三境界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遥远的天涯路在眼中,无尽的迷惘在心底。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 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为之“ 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 亦有心志之锤炼,可以为理想而“牺牲其一生之福祉” ,宁愿下“炼狱”的功夫。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 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 着地追求,经过千百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 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 长河中去,这是何等的欣慰!(三)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请

5、比较例文一、例文二,哪篇更好 例文二更好,层次不仅一目了然, 而且有逻辑上的层进性,可谓结构严谨; 例文一虽然主体部分两个层次也很 分明,但既不是层层深入,又不是正反对 比,因此逊色不少。细读例文三,从以上三方面说 说此文的优缺点 优点: 1.对题意理解到位,立意很高,并且多处点题; 2.“痛苦”部分举例子、引名言,论据有力,析理 辩证; 3.三个小标题,使得文章层次一目了然,并且存在 内在的逻辑性。 待提高: “失败”、“距离”两部分缺乏典型材料的 支撑和辩证的分析,在“痛苦”一部分的比照下大 为逊色,使得全文没有达到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 势。赏析例文四用饱含深情而又华丽工整 的语言展示了对题意贴切而深 刻的理解。专项训练: 改写例文二第四段( 采用“诗句+分析+事例+分 析”的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