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外领事关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53173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80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外领事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外领事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外领事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外领事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外领事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外领事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外领事关系(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中国对外领事关系n第一节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对外领事关系n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对 外 领事关系n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领事关系第一节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对外领事关 系n一、 中国领事制度的渊源n二、晚清时期n三、民国时期一、 中国领事制度的渊源n1、中外官方交往的历史始于汉朝 n2、唐代的蕃长制 被视为中国领事制度 的渊源一1、中外官方交往的历史始于汉朝n西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张謇 出使西域。n东汉(公元25年-220年)班超出使西域 。n公元97年班超又派甘英出使大秦。n公元166年,大秦王派使臣来中国中 国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载 。一2、唐代的

2、蕃长制 被视为中国领 事制度的渊源n“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 犯者,以法律论。” 公元737年唐律n在外国人聚居的地方任命伊斯兰教长一人,依照伊 斯兰教风俗对进行管理。n“海外诸国人聚居之所设蕃坊,置蕃长一人,管理 蕃坊事务,以及招邀蕃商入贡之事”。 宋.朱或.萍洲可谈n宋代蕃坊改为蕃坊司。 一2、唐代的蕃长制 被视为中国领 事制度的渊源原因?n职务与作用与古希腊的“外国代表人”和罗马共和 国的“外国人执政官”非常相似n同享有治外法权的领事也有雷同之处 二、晚清时期n1、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领事n2、清政府开始在外国设立领事二1、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领 事n(1)鸦片战争前西方

3、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n(2)西方单方面派领事未被清政府认可n(3)清政府为何不承认外国领事n(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领事n(5)诸列强在华攫取“领事裁判权”n(6)诸列强在华各设租界二1(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n1516 年 葡萄牙n1516 年(明正德11年)葡萄牙驻马 六甲总督派员到中国要求通商,后被 允许租下澳门近代外国人到中国 之始。n明史佛朗机传的记载,“剽 劫行旅”、“掠卖良民”。 二1(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1655年 荷兰 “这两使节事事都顺从中国人的要求。他们带来贵重的礼物 ,并且听凭这些礼物被人称为贡物,自己也竟这样称呼它, 他

4、们也拜领了优厚的恩赐;他们俯伏在皇帝前面,他们在皇 帝的圣讳、诏书和宝座之前恭行了三跪九叩首的礼节;他们 情愿以一个亚洲藩属向宗主国来朝贡的使臣自居。他们希望 用这种行为在中国取得贸易特权,象他们在日本以同样的手 段所取得的一样,但他们所得的只不过是被准许每八年遣使 一次,每次随带商船四艘而已。”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三联书店 1957年版,第53页。 二1(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1719年 俄国1793年 英国1816年 英国二1(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1719年俄国派团来华拟与清签约、设领留下一人做常驻领事1722年康熙时期被逐。1793年英

5、派马戛尔尼代表团来华n“尔使臣所恳各条,不但于天朝法制攸关,即为尔国 王谋,亦俱无益难行之事,”如今后英商“将货船驶 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口岸交易定当立时驱 逐出洋”。 王先谦东华续录乾隆朝 第118卷,宣统三年刻本n“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 宝,并无贵重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 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 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8月版,第26页n1816年英国再派阿美士德谨见嘉庆,因 礼节问题被拒。二1(2)西方单方面派领事未被清政府认可n 1833年12月 英单方面任命律劳卑为首任驻 华

6、领事,他于次年率军舰炮轰广州失败退到 澳门。n 1836年英再派义律(Charles Elliot)常驻 广州,清不承认其领事身份,称其为商务总 监,不得与清官员接触,只能同商行来往。n 法、美也曾向广州派驻领事,同样得不到承 认。n律劳 卑义律19世纪十三行商馆区 n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中国对外贸易区, 位于今天东至仁济路、西至杉木栏路 、南至珠江岸边、北至十三行路的一 片地区。十三洋行形成于清初,当时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对外 贸易。各国每次到中国朝贡,除带来 给皇帝的贡品外,还带来大量货物。 朝贡的船只到了广州后,贡使捧表进 京朝贡,而其他货物则就地贩卖,然 后“其船置办国需随汛回国

7、”。这就形 成了清初十三行对外贸易的起源。十 三行的称谓是在康熙年间开始的,当 时中国的行商在城外西南处建起了十 三间“夷馆”专租给外国商人居住,故 称十三洋行。十三行曾起过多次大火 ,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 年被烧毁,经历了多年的历 史。如今的广州“十三行”,只剩下位 于西关的孤零零的地名。 十三行同文街当年情景 二1(3)清政府为何不承认外国领事长期的封建社会,特别是自明朝至清朝的海禁和闭 关锁国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包括生产关系、生产力、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等在内都大大落后于西方。更可悲的是对 此落后竟一无所知,包括不知领事为何物。乾隆:“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惜外夷货物 以通有无。

8、”乾隆:“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 林则徐:“沿海文武员弁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其名 ,而实不知其来历。”南京条约规定外国可以 在华设立领事n南京条约主要内容n(一)五口通商。根据条约第二条规定,将中国沿海城市广洲 、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 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n(二)强占香港。根据条约第三条规定,把中国香港割让给英 国,使得香港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桥头堡。 n(三)勒所赔款。根据条约第七条规定,中国赔偿英国款项总 计2100万元,分四年付清,包括赔偿鸦片费600万元,商欠费 300万元,水陆军费1200万元。n (四)协定关税。根据条约第十条规定

9、,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 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协定关税是近代中国工 业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n (五)其它问题。英国可以在通商口岸派设邻事、管事等官; 废除广东公行制度;释放卖国汉奸;英国管员与中国官员平等 往来等等。二1(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 领事n赔款里的第一笔是给英领事等清政府共赔2100万两白银,其中第一笔就是给领 事等:“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 大英国领事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 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两偿补原价 。”第二笔300万赔偿商人。第三笔900万赔偿军费。二1(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领事n第一位被清政府正

10、式承认的英国领事1843年11月8 日,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原驻印度马 德拉斯军队上尉巴富亚以英国首任领事身份上任, 成为第一个被清政府承认的外国领事。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向中国派遣领事。二1(5)诸列强在华攫取“领事裁判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第13条规定,英领事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即中英 两国国民在中国境内发生民事诉讼,由英国领事调 解之后十几国列强纷纷效尤。英、美等国还在华设立法院。此情况持续一百多年。二1(6)列强在华租界租界: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口岸或城市中划 出作为列强国家侨民居留和进行经营活动的特别区域。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开

11、了先例。当年英驻上海领事向上海道台交涉租了黄浦江边130亩地作为租 界。1845年英国领事同上海道台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1846年英租界扩大到1080亩,1845年再扩大到2800亩。二1(6)列强在华租界1848年美国牧师文惠廉在上海虹口租地建教堂,并划 为租界,1863年扩大到约8000亩。 1849年法国在上海租地500亩作为租界,后扩大到2 万亩。 1849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扩大到8万亩。除上海外外国在天津、广州、重庆、福州、厦门、汉 口、九江、长沙、沙市、烟台等共设30多处租界。 有一国单管的,有几国共管的称公共租界。 在租界里民政、警察、交通、财务、税收、教育、卫生 以及司法

12、权都由外国操纵,形成“国中之国”,外国 领事成为“国中之国”的“太上皇”,使中国沦为半封 建半殖民地国家。身着龙袍的方苏雅 (1900年)n 方苏雅(Augste Francois,1857年8 月20日1935年),法国驻中国龙州、 云南府(昆明)领事。法国摄影家。n曾有人怀疑方苏雅穿的只是一件戏袍,但 这确实是安南(今越南)皇帝的皇袍(现存 于巴黎人类博物馆展览),样式与中国的 很接近。从普通照片的角度来说这不算一 个好创意,因为尽管方苏雅一向认为他的 胡子能“增添威严”,但在这张照片里增添 的却是喜剧性,用他的方式来说,也许是 “如果在马戏团里出现准会获得疯狂的喝 彩”。 n方苏雅时代的

13、中国,各地都有“ 官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 怕官府”的怪圈,因此经常出现 官府与洋人互相借力的情况。这 张方苏雅与其卫兵的照片似乎正 表现了这种关系。实际上,方苏 雅曾从官府手中救下其前卫队长 的性命,而这支官府派出的卫队 也数度帮助方苏雅从民众包围中 脱险。n上海租界内会审公廨在审理案结论西方的领事制度是作为帝国主义的侵 略工具进入中国的。中国被迫接受了西方的领事制度。西方的领事制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n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 ,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 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第9页再用数字来说明问题据1935年的外交年鉴,当时共有 77个

14、国家在我国大47个城市设了196个领馆 和办公室,遍布各省包括西藏、新疆。其中 日本有44个、英国22个、法国15个、荷兰 10个。连一些穷乡僻壤都有外国领馆。如吉 林省的洮南县,日本早就在这里设了领馆。二2、中国在外国设领之始(1)明清时期的传统思想是不管国外的华侨,因此 没有在国外设领的考虑。 红溪惨案明廷:“所杀华人皆系私自出洋,罪在不赦。”乾隆:“ 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 ,朝廷概不闻问。”二2、中国在外国设领之始(2)外国要清政府到国外设领。 1860年,同俄国签订北京续增条约 第八条规定:“俄罗斯国可在通商之处设立领事馆,以便 管理商人;中国欲在俄罗斯京城或别处设立领事

15、馆, 亦听中国之便。” 1868年7月清政府同美国签订天津条约续增条款, 规定中国可在美设领。二2、中国在外国设领之始(3)华工在外被虐引起清廷考虑在外设领。1872年在古巴、秘鲁的华工惨遭虐待,清廷于次年派 留美学生主事陈兰彬、帮办容闳前往调查。 根据他们的报告,总理事务衙门总署呈皇帝的奏折称: “必须照约于各国就地设立领事等官,方能保护华工 ,以免被外邦耻笑,启轻视中国之心。”二2、中国在外国设领之始(4)郭嵩焘等有识之士积极主张在外国设领。郭嵩焘(1818-1891) 清末外交家,清经世派学 者。字伯琛,号筠仙,晚 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 。道光进士。后历任翰林 院编修、苏松粮道、两淮

16、盐运使、署广东巡抚。是 近代中国首任驻英公使, 后兼驻法公使。力主学习 西方科学技术,传播西方 文明,遭守旧派攻击。著 述颇多,著有养知书屋 遗集、使西纪程等 。n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 邦。 薛福成(1838-1894)n薛福成,字叔耘,号庸庵 ,1838年4月12日出生在 无锡宾雁里一个书香门第 。n1889年5月,朝廷对薛福 成赏二品顶戴,以三品京 堂侯补的身份担任出使英 、法、意、比四国大臣。 n著有筹洋刍议和出 使四国日记。 “臣窃思领事一官,关系紧要,而南洋各岛,华民 繁庶,若不统论全局,则一事之利弊无以明;若不 兼筹各国,则一隅之情势无由显。”“大抵外洋各 国,莫不以商务为富强之本。凡在他国通商之口, 必设领事以保护商人,遇有苛例,随时驳阻。所以 旅居乐业,商务日旺,即游历之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