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46761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一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一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一(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第一门,成功靠高考第一门,成功靠语文语文!高考要上线,高考要上线,语文语文是关键!是关键!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的简 洁和丰富的表现力,是要靠一定的表 现手法支撑的,如果诗歌没有了相应 的表现手法,抒发的感情就会失去依 托。表现手法就是为了突出主题,抒 发感情的。类 别概念说 明例 句表现手法 对比 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 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 少驻初程。 叠字用重叠的字表达一种特 殊的效果李清照的声声慢以古 讽今借古事讽现实汉皇重色思倾国(长恨歌)怀古 伤今借对往事的追怀表达今 天的不得志京口碑古亭怀古(辛弃疾)表现手法的相关概念及其运用 类 别概念说 明例

2、 句表现手法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 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 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 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 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 意于言外。 想象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 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 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衬托 或烘 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 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 衬两种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 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 效果。 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 杜鹃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 去 经 年 , 应

3、 是 良 辰 好 景 虚 设 。便 纵 有 千 种 风 情 , 更 与 何 人 说 ?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2.碧云天,黄花 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 鸟飞回。 考点解读读1. 学习判断古诗词中常 用的表现手法。 2.能赏析古诗词中常用 的表现手法,培养欣赏鉴 别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判断下列诗诗句的表现现手法1、风风急天高猿啸啸哀,渚清沙白鸟飞鸟飞 回. 无边边落木萧萧萧萧 下.不尽长长江滚滚滚滚 来。2、寒蝉凄切,对长对长 亭晚,骤骤雨初歇。3、隔叶黄鹂鹂空好音,映阶阶碧草自春色。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霭沉沉楚

4、天阔阔。5、庄生晓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鹃。(渲染、烘托)(烘托、渲染)(反衬衬)(想象)(用典)这首诗写景运用了渲染的艺术手 法,烘托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抚今追 昔之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首诗写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景对 抒情有什么作用?( 2分 ) 牛 刀 吧探究范围:导学案探究13题及学案中存在学案中存在 的问题。的问题。要求:1、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先分层讨论,再组内集中 讨论.2、全员参与,大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3、组长

5、负责记录好没解决的问题,并准备质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 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高效展示,精彩点评展示要求:认真+规范+清晰点评评要求:解题+析题+规律总结展示内容展示小组组点评评小组组探究12组8组A2探究25组6组A2探究34组7组A21. 阅读阅读 下面的诗诗歌,完成后面题题目。送何遁山人归归 宋梅尧尧臣春风风入树绿树绿 ,童稚望柴扉。远远壑杜鹃鹃响,前山蜀客归归。到家逢社燕,下马马浣征衣。终终日自临临水,应应知已息机(选选自宋诗诗精华录华录 ) 【注】杜鹃鹃:又名子规规。息机:摆摆脱琐琐事杂杂 务务,停止世俗活动动。三、四两联联是怎样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发情感的(5分)三、

6、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 抒发情感的(5分)答: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 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 松愉悦的心情。(2分)尾联进一 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 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 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 生活的向往(3分)。2、阅读阅读 下面这这首古诗诗,回答问题问题 。咏怀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鸟,自言是凤凤凰。清朝饮饮醴泉, 日夕 栖山冈冈。高鸣彻鸣彻 九州,延颈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仑西, 何时时复回翔。但恨处处非位,怆怆悢使心伤伤。 注商风风:秋风风。 怆怆悢(ling):悲伤伤 。这这首诗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现 手法

7、,表达了怎样样的情感?请请作 简简要分析。(5分)这这首诗诗整体上运用了 什么表现现手法,表达了 怎样样的情感?请请作简简要 分析。(5分)参考答案:这这首诗诗整体上运用了象征 (托物言志)的手法。(1) 以凤凤凰自喻喻,(2分)抒发发了 诗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闷心情和怀怀 才不遇、壮志难难酬的悲伤伤。 (2分)3、阅读阅读 下面两首唐诗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 送蜀客 (雍陶) 峡口花飞飞欲尽春, 剑剑南风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鸟江风风得雨新。 来时时万里同为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较远 ,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缘身是忆归忆归 人。有人认为认为 峡口送友人诗诗采用了

8、正面烘托的 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请说请说 明理由。(4分)有人认为认为 峡口送友人诗诗采 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 一是采用了反面衬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请说请说 明理由。(4 分)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 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 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 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 乡的喜悦之情。鹊桥鹊桥 仙 陆陆游华华灯纵纵博,雕鞍驰驰射,谁记谁记 当年豪举举?酒徒 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边渔 父。轻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镜湖 元自属闲闲人,又何必君

9、恩赐赐与! 【注】这这三句是追忆忆当年军军中的生活。博,古代 的一种棋戏戏。 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长满 苹草、烟雨空濛的风风光。镜镜湖:即鉴鉴湖,在今浙 江绍兴绍兴 。唐天宝初,贺贺知章请请求回家乡乡会稽当道士 ,玄宗诏赐诏赐 他镜镜湖一角。词词的结结尾借用了贺贺知章的故事,这这有什么 用意?请简请简 要分析课课外拓展答:作者借贺贺知章的故事来含蓄地表 达对统对统 治者的不屑和愤愤慨之情。皇帝既置 我于闲闲散,镜镜湖风风月原本就属于闲闲散之人 ,又何必让让皇帝来恩赐赐呢?再说说,天地之 大,何处处容不下我一个闲闲散之人,谁谁有稀 罕你皇帝的恩赐赐! 词词的结结尾借用了贺贺知章的故事,这

10、这有什 么用意?请简请简 要分析。明确: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2、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方法。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4、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5、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手法?熟知关于“表现手法”的各种不同提问形式。特别提醒:虽然提问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却是 一样的,即都是问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因此,答题的内容、步骤也都一样。熟练掌握“表现手法”类问题答的 “三步骤”。 三步骤:(1)说名字。即说出是用的是什么手法。(2)说例子。即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了这 种手法。(3)说效果。即说出这种手法有怎样的效 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提 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 技巧、写作特

11、色、写作技巧、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手法”等几种称 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 楚,不要被迷惑。阅读阅读 下面这这首诗诗,然后回答问题问题送魏二 昌龄龄 醉别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风引雨入舟凉。忆忆君遥在潇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长。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 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 作具体分析。(5分想象、联想是思维过程,是方式; 虚写是结果,是手法。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四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 b、已逝之景之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设想的未来之境。 雨霖铃 d、同时异地之境。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 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

12、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补充:想象、联想与虚写的关系三、四两句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 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 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 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采莲曲刻画人物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这首诗歌运用了衬托 (烘托)手法。将采莲 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 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 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 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 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 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 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 答案 1、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 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 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 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 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 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 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2、 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 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 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