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教程》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245413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翻译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英汉翻译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英汉翻译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英汉翻译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英汉翻译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汉翻译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翻译教程》(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汉翻译教程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翻译教学也不能等 同于外语教学,它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 学。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践。没有足 够的翻译实践,学理论如隔靴搔痒,而没有一 定的理论知识指导,翻译实践的水平也难以提 高。翻译课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 译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光靠课堂传授知识 是不够的,学生应该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翻译 实践才行。第一章介绍一、关于译者 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指出的翻译 工作者应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与(瞿秋白:1931

2、)的观点基本一致: 要保证翻译质量,一个好的译者必须具备一定 的自身条件。首先,对于本民族语的语言文字他必须有扎实的 功底。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翻译的过程包 括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译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掌 握汉语,在中译外时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在 外译中时就无法熟练地运用母语来表现原文。因 对自己的母语理解失当而导致错译的例子很多。 例如,有人把“我是和尚打伞。”译成:“I am a lone monk walking the world with a leaky umbrella.”(Time December 5,1994 p.37)。这 显然是对“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个歇后语不理

3、解造成的。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I am a monk under an umbrella, defying laws human and divine.”。必要时,还可以加上注释。 在外译中时,有时原文的意思理解了,却发现无法 准确地表达。请看下面这句话的两种译文: Subways, sewers and other underground passage-ways must be blocked to prevent unobserved access into inner city. 译文1: 地铁、下水道和其他地下通道必须堵死 ,以防不被发现而进入城市内。 译文2: 对地铁、下水道和其

4、他地下道必须严密封锁,以防敌人潜入市内。 不难看出,译文1表达不准确、欠通顺,译文2则比较准确通顺。由此可见,对母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 力直接影响到了翻译质量的好坏。 其次,好的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外国语言文字水平。 这一点毋庸质疑。好的译文要求译者不光要掌握全面 的外语语法知识,还要有很大的词汇量,否则必将影 响翻译质量。请看下面这句话的两种译文: Everything seemed to be cut and dry in the ministers office.译文1: 在部长办公室里,一切似乎都是一刀切齐枯燥无味。 译文2: 在部长办公室里,一切似乎都很呆板。 译文1是错误的,“ be

5、 cut and dry”这一成语指“一切都很少 变化”,因此译文2才是准确的。这说明,如果译者缺乏外语素 养,翻译质量也同样得不到基本的保证。 第三,除了对两种语言文字的掌握以外,对两种语 言的文化相关背景知识要有足够的了解。相关文化 背景知识包罗万象,有历史、地理、政治、经济、 科学、风俗习惯等等。光在语言上下功夫,而忽略 了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差异,容易导致错译、 乱译。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 到在跨文化交际当中,由于对异国文化的不了解, 已经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这一点表现在 翻译上尤为明显。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文化背 景也有差异,译者切不可掉以轻心,不求甚解

6、,胡 乱翻译。一定要联系年代、地域和其他相关背景来 理解原文。例如,five oclock shadow到底是什么?是“五点钟的阴 影”吗?当然不是。查一下新英汉美国小百科就知道是指男子的络腮胡子,早上刮干净后到下午五点有长出 的胡子茬。更可怕的是有些译者自以为是中国人就一定 会了解中国文化,于是就想当然,随意翻译。如有些正 规出版物中,把“八大山人”译为“eight famous recluse monks ”,实际上,“八大山人”是指清僧人画家朱耷。把“ 二十五史”译成“the history of twenty-five dynasties ”,其 实“二十五史”是二十五部史书,不是“二

7、十五个朝代的历 史”。可见译者的知识面的宽窄,文化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翻译质量的高低。第四,当然,好的译者还必须掌握一些翻译理 论和技巧。翻译理论和技巧是前人翻译经验的 总结,学点翻译理论和技巧,可以少走弯路, 事倍功半。翻译课的练习量毕竟有限,不能奢 望每周几学时的学习,翻译水平就能有很大提 高。因此,翻译教学的关键在于传授学生原理 和方法,掌握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自主学习的方 法,这正是翻译教程要介绍翻译原理的目的所 在。 第五,要有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做翻译切不可 望文生义,要勤查工具书,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来解决疑 难问题。初学翻译的人,还要区分口译和笔译的区别,口 译要求敏捷、

8、达意,而笔译则要求严谨、准确。要提高口 译能力,必须大胆开口,多听勤讲;要提高笔译能力,则 必须勤于练笔,善于比较总结。只有比较、鉴别、字斟句 酌才能不断提高。 以上五点,应该是译者的基本素养。总之,扎实的中 英文功底,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度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 精神都是每一位译者必备的素质。二、关于翻译的标准不少翻译家对翻译的标准都提出了要求。有了 翻译标准,评判译文的正误优劣才有依据,在 翻译过程中才能目标明确、取舍有据、少走弯 路。那么什么是翻译标准呢,对于这个问题可 以说是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国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著名的翻译标准“ 信、达、雅”,历经百余年,至

9、今仍广为引用和研究,足见 其影响深远。严复的“信”,是指“达旨”,主张译文应忠实于 原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以求原意明显;严复的“达”,是 要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而他的“雅”,则是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的古雅。后来的翻译理论家都各自给严复的三 字翻译标准赋予新的内涵。多数人认为“信”是忠实原意,“ 达”是通顺流畅,“雅”是保持原文的风格。这就赋予“信、达 、雅”翻译标准新的内容和要求。傅雷在总结了严复以来我国的翻译经验之后 提出翻译应“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 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钱钟书则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 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

10、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 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英国翻 译家泰特勒于1790年在他的论翻译的原理一书中也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张培基先生提出可用“忠实、通顺”四个字作为翻译标准。忠实不但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指保 持原作的风格。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 流畅地道。如果不考虑表达是否通顺,只注重内 容的忠实,常会导致译文失去原作风采甚至使读 者看不懂;另一方面,如果牺牲内容而追求表达 方式的华丽,则无法传达原文信息。二者都不能 说是完美的翻译。在不能兼而有之的情况下,译 者应首先照顾忠实的要

11、求。要达到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是不容易的,但应当是我们 的努力方向。实践证明,我们只能要求译文和原文“等值”,而不能要求完全等同。按照奈达的理论,绝对一致的翻 译是不存在的;译者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equivalence ),而不应是同一语(identity); 理想的翻译是在译入语中找到最切近的对等语。绝对忠实只是一个梦想,是极 难办到的事。翻译只可能尽量忠实准确地用译文形式把原 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神韵等再现出来,尽可能使译文读 者的感受和反应与原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基本一致。三、关于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通常包括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 阶段。 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但理解 与表达

12、通常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 ,不能截然分开。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同时,也 在选择表达方式;在表达的同时,又会进一步 加深理解。 理解是翻译过程的第一阶段。它既包括对语言现象、 文化现象的理解,又包括逻辑关系的理解,对有可能 发生歧义的语句要善于分析,进而做出正确判断。例 如:Some people swap交换 houses for a holiday. 译文1:有的人以房子换假期。 译文2:有的人异地度假互换房子住。 在英美国家,如果甲到乙住的城市度假,乙到甲 住的城市度假,在度假期间,他们可以互换房子住, 以节省房租。 译文1的译者缺乏对这个文化背景的了 解,故译错了。译文2是正确的。

13、 例如:The police went out in force to control the crowd. 译文1:警察出动武力去控制人群。 译文2:警察大批出动去控制人群。 译文1对于in force的理解是错误的, in force的意思是in large number。所以译文2是正确的。 2表达 这一阶段是译者把自己从原文所理解的内容 用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表达是理解的结 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必然能表达得正确。 因此我们必须学习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如直 译、意译、直译加意译、直译加注释等。译者必 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He is a good sailor若直译,就是“

14、他是一位好水手。 ”而原文的实际意思是“他不会晕船。”碰到这种情况, 就应该意译,而不能直译。例如:他卧床不起。 译文1:He was very sick and lay in bed all the time. 译文2:He was bedridden. 译文1虽然基本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但不如译文2简练地道。这说明,理解之后,表达还要靠译者的语 言功底。 3校核 这一阶段是理解与表达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原文内容 进一步核实以及对译文语言进一步推敲的阶段。它也是使 译文能符合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校核时要注意检查译文的格式、文字输入和拼写标点 错误;数字有无错漏;人名、地名是否统一;句子、段落 有无漏译等。校核一般要二至三遍,先检查内容,后润饰 文字,如有可能,请中文较好的人看一遍中文译文,或请 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看一遍英文译文。 第二章 词语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